《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73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x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

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

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

“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

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

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

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读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一书,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

“明”就是智慧。

有人说。

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

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

“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

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

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

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

”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坚持写日记;

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

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

“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

”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

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

“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

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

”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

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

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

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

”说得多么好啊!

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

我们老师想到过吗?

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

“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

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

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

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

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

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

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

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

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

”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

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

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

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

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

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

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

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李吉林说:

”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

”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

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

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

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

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

“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

“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

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

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

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

“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

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

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

是学生好成绩?

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

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

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

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

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

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

“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

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

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

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

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

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

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

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

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

”确实如此。

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

“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

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

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

”明”就是智慧。

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

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

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

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

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

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

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

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

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

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

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

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

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

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

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

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

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

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

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

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

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

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

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

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

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

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

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

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

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