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723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孟子两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孟子两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孟子两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答案.docx

《《孟子两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两章》答案.docx

《孟子两章》答案

《孟子二章》小测

一、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寡助之至极点。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举于版筑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降大任责任,使命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这里指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人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安定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到这个人的身上。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先使他的心理意志受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而受到贫穷(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颠倒错乱)。

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犯错误时)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为。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课文重点知识梳理答案见《领跑中考》P142

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軻,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2、名句默写。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句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中心论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练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征兆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始连用六个排比句,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人才在困境中造就(逆境出人才/困境出人才)。

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注重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简答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得道”的含义是?

统治者如何才能得道?

得道是孟子一贯主张的“王者之道”,即“保民而王”。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不能以武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

得道的途径:

广施恩泽,百姓拥戴,天下归心,即为王者。

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哪些意思相同的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6、哪些事例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A、“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2、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B:

死于安乐的例子:

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2、商纣王、隋炀帝等。

7、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见《领跑中考》P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