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69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4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最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

三、 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

——“盖天说”、“浑天说”

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

二.地球的大小:

三个重要数据

平均半径:

6371km;赤道周长:

约4万km;表面积:

约5.1亿km2

[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

学习步骤:

1、让学生在填图册的空白图中正确填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数字趣味化:

①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相当多少个中国?

(约53个)②地球平均半径是多少个珠穆朗玛峰(8844米)?

(约720倍)③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

(约55年)

第2节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课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课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

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课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1.上课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第3节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三、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多媒课件。

3、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公共材料一套(相关内容的地理杂志、书籍),再给学生每人分发资料一套(包含有下列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地方到地圆、地圆的证据、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故事、环球探险故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数据、如何验证地球的自转-落体偏东和傅科摆等实验、地转偏向力的表演。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导言这样引入的:

毛主席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

在哪里发生?

"

(一)展示问题: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

北天的星座呢?

(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学生讨论: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引导: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

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

(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

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

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

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

为什么?

(3)讲解:

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展示问题: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

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讲述:

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

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

为什么?

(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

(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这说明什么?

(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小时)这说明什么?

(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展示课件:

地球自转。

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

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

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讲述: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

”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

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

想一想:

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

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

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6)教师小结:

(展示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4节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手电筒黑板纸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

时常想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

为什么有的季课冷,有的季课热呢?

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

(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看起来老师少年时与你们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课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

(1)、请同学门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11页“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

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

(2)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

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

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

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

②、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课气和季课)。

③、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

“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

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能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以淄博市为例,结合课本12页练习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淄博市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

(认知结构)

转热量多热形成

位太阳照射不同地面得到

置热量不同热量少冷四季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

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

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老师:

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老师: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

师:

我们一起来看三球仪中地球位置的变化,当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太阳光照的情况。

(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副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这三副图,请同学们注意:

  

(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①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②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③当地球位于三球仪的春秋分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根据观察,每个小组一人观察、一人记录现象、一人填表、一人准备发言。

将观察的现象填在下表中:

(出示投影)

______带

______带

______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____之间,___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有____射阳光

无__射阳光,也无_____现象

有__昼__夜现象

获得热量___气候终年______

得到热量比少,比多气候季课变化

获得热能_____气候终年_______

  学生:

学生完成上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热 带

温 带

寒 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气候终年高温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课变化大

获得热能少,气候终年寒冷

 

老师:

根据上面我们的分析,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有什么变化?

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什么?

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什么?

那么你能概括一下,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逐渐增高。

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有极昼极夜现象。

那么我们划分五带的根据是:

  

(1)各地获得热量的多少;

  

(2)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老师问:

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淄博市位于哪一带?

小结:

略 

 

第二章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情分析:

学生自小学以来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抄写的。

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八.学看地形图

1.看图名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

2.看方向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3.看比例尺

进行实际量算

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

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

山脉的走向等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

(山顶)山的最高处

(2)山坡:

陡坡——等高线密集处

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3)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4)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5)鞍部:

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6)陡崖:

(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等高线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加强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第三节地图的应用

学习目标

1在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上判定方向。

2知道比例尺的表示方式,能用比例尺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的大小和用途。

3知道常用的图例,会看地图注记。

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5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盆地、山地、平原、丘陵五种基本地形。

6能够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的类型及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学习主题一:

地图基本要素

地图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你会使用吗?

(一)下图是一幅还没绘制完成的地图,请你按以下步骤完成:

1

(1)标出地图的四个基本方向——东、南、西、北(提示:

注意路名)。

(2)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判断:

广州百货大厦在人民公园的_______方向。

中山四路至中山七路是自_______向_______方向排列命名的。

2设计地铁站、医院、学校的图例(提示:

日常生活所见),并画在下面的框内。

图例:

3图中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_____________米,若将其转换为线段式,应写成_______;图中广州百货大厦距人民公园的直线距离约_______米。

4.由此可以看出一幅地图应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要素。

 

学习主题二:

地形图的判读

(一)今年寒假你准备去西安旅游,在去之前你想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景点,你会选择下面哪种地图?

()

a西安旅游图b中国政区图c西安交通图d西安地形图

 

学习主题三: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

学习主题三:

地图的应用

 

(三)完成P17活动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附答案(地图):

主题一:

(一)1

(1)略

(2)东南东西2略3.500米,略,1750米4.比例尺、方向、图例

(二)略

主题二:

(一)a

(二)图A:

小大略;图B:

大小详

主题三:

(一)相对高度,海拔;甲山:

1950米,甲乙山相对高度:

1270米

(二)1.200米;600米2.鞍部3.盆地4.山脊5.山谷

6.陡崖7.250米

8.CD,CD山坡的等高线密度比HI山坡的等高线密度稀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