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1.组织:
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
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
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
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
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
四、名词解释
1.junctionalcomplex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根部有一个基体。
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
4.gap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5.plasmamembraneunfolding
质膜内褶即是基底部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内褶,主要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以利于离子、水分等物质的交换和重吸收,此过程需耗能,因此质膜内褶附近的胞质内有许多长杆状线粒体供能。
6.gobletcell杯形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形如高脚酒杯,胞质顶部充满黏液性分泌颗粒,胞核呈三角形或扁平形位基底部或一侧,分泌黏液润滑上皮表面及保护上皮。
五.问答题:
1.简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①上皮组织由许多密集排列、形态规则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
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极性,有朝向空间的游离面和向着深部结缔组织的基底面,结缔组织和基底面之间有基膜。
③上皮一般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
④上皮组织神经末梢丰富,能感受各种刺激。
⑤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⑥在细胞的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有特殊分化结构,以适应器官的功能。
2.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
被覆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根据表层细胞的形态,前者又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者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3.简述上皮组织的特化结构。
上皮组织在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均存在特化的结构,以适应相应的功能,在游离面的有微绒毛、纤毛;位于侧面的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具有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称连接复合体;位于基底面的有质膜内褶、基膜、半桥粒。
4.试比较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异同。
⑴相同点:
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同属于复层上皮,由不同的三类细胞组成,都有基底层的一层矮柱状细胞或立方细胞以及中层的数层多边形细胞。
⑵不同点:
表层的细胞形态不一,复层扁平上皮为扁平状并有多层,而变移上皮只有一层,且细胞较大,呈伞状或倒置的梨形。
变移上皮分布在肾盏、肾盂、膀胱、输尿管等处,上皮可随器官的充盈度变厚或变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口腔、食道和阴道等处,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根据表面有无角化层有可分为角化型和非角化型两种,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已无胞核,胞质中充满了角蛋白,已是干硬的死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受到损伤后有较强的修复能力。
5.何为基膜,叙述基膜的光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前者可再分两层为透明层和致密层,其构成成分有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后者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基膜除有支持和连接、固着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基膜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结缔组织
四、名词解释题
1.collagenousfiber胶原纤维,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又称白纤维。
HE染色呈嗜酸性,纤维粗细不一,直径1~20μm,呈波浪状,并交织成网。
胶原纤维由直径20~200nm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呈现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4nm。
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
其化学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
2.osteoclast破骨细胞,是分布于骨质边缘的一种多核的巨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它可释放溶酶体酶和乳酸等,可溶解和吸收骨质起破骨作用而得名。
3.osteon,骨单位,是长骨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共同组成,呈圆筒状,沿骨干长轴排列。
4..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是血液中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占成人血中红细胞总数的0.5%~1.5%,常规染色难以与成熟红细胞相区别,用煌焦油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其胞质有染成蓝色的细网状或颗粒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记数对某些贫血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5..isogenousgroup在软骨中央部位常见数个软骨细胞成群出现于同一软骨陷窝内,它们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6.adiposetissue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密集而成,属结缔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功能是贮存脂肪,脂肪氧化时供给能量,故为体内最大的“能量库”。
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内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允许水和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
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等因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结构,故得以扩散。
组织液
五、问答题
1.以疏松结缔组织组织为例,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⑴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形态多样,功能各异,无极性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
如疏松结缔组织中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白细胞等多种细胞,这些细胞都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无极性,而且结构都不同,功能也不一样。
⑵细胞间质多,包括基质和纤维,如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含量很多,三种纤维即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散在分布于基质中。
⑶在分布上,结缔组织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属于内环境组织。
如疏松结缔组织分布于器官之间(如皮肤和肌肉之间)、组织之间(如上皮与肌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如肌细胞之间)。
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质网膜,使钙离子大量进入肌浆,引起肌丝滑动,肌原纤维收缩。
五.问答题
1、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
形态结构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一般形态长圆柱形短柱形,有分支长梭形
细胞核多个,椭圆形,多为单个,椭圆形,单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肌膜下位于细胞中央位于细胞中央
肌原纤维有,明显有,但不明显无
横纹有且明显有,但不甚明显无
闰盘无有无
2、简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目前公认的是肌丝滑动学说。
收缩过程大致如下:
①社经冲动经运动终板传至肌膜,沿横小管迅速传向终池和肌质网;②肌质网将大量的Ca2+转运到肌浆内;③Ca2+与TNC结合,使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和位置改变,原肌球蛋白的位置随之变化,原来被掩盖的肌动蛋白单体上的肌球蛋白单体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④肌球蛋白头与肌动蛋白接触,ATP酶被激活,分解ATP并释放能量,使球蛋白的头向M线方向屈动,将细肌丝向M线拉动;⑤细肌丝向暗带内滑入,明带变窒窄,H带变窄甚至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容;⑥收缩结束,肌浆内Ca2+重新被泵入肌质网内,肌浆内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恢复原来构型,原肌球蛋白恢复原位又掩盖肌动蛋白上的位点;同时肌球蛋白头结合一个ATP分子,与肌动蛋白脱离,细肌丝复位,肌纤维松弛。
3、试述骨骼肌肌原纤维中肌丝的分子结构。
①骨骼肌的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沿肌原纤维长轴平行、规律排列而成。
②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平行组装而成。
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为头和杆两部分,头部相当于两个豆瓣。
肌球蛋白分子集合成束,杆部均朝向粗肌丝的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出表面,称为横桥。
③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④球形肌动蛋白单体互相连接形成纤维形,两条纤维形肌动蛋白缠绕形成双股螺旋链;原肌球蛋白由两条较短的多肽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多个原肌球蛋白分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上连有一个肌钙蛋白,后者由3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TnC、TnI和TnT。
4、简述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①平滑肌纤维肌膜内凹陷形成许多小凹,相当于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
②肌膜下有电子密度高的扁平斑块,称密斑,是细肌丝的附着点。
③肌浆中有许多电子密度高的梭形小体,称密体,相当于骨骼肌的Zz线,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附着点。
密斑、密体和中间丝构成平滑肌纤维特有的细胞骨架系统。
④肌丝有粗、细两种,但不形成肌节和横纹;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集合成束,穿行于密斑之间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
⑤平滑肌纤维之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可传递信息分子和电冲动,引起相邻肌纤维的同步功能活动。
神经组织
四、名词解释
1、Nisslbody尼氏体:
是位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不同神经元的尼氏体形状、数量和分布不同。
尼氏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主要为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神经递质。
2、Motorendplate终板:
又称神经肌连接,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装置。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支配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此连接区域呈板状隆起,故称运动终板。
3、Synapse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
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类,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电突触的本质是缝隙连成。
4、Neurofibril神经原纤维:
是镀银染色切片上神经元内的棕黑色细丝,在胞体中交错成网,在树突和轴突内平行排列。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5、Blood-brainbarrier
血-脑屏障:
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
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生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五.问答题
1、轴突运输。
轴突内的物质在轴浆内运送称轴突输送,分慢速输送和快速输送。
胞体内合成的结构蛋白不断更新轴突内微管、微丝、神经丝的组成,这种更新过程缓慢地移向轴突终末,称为慢速输送。
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突触小泡及合成递质所需的酶等,由胞体输向终末,称此为快速顺向轴突输送;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及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如其他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逆行输向胞体,称快速逆向轴突输送。
某些亲神经性的微生物或病毒(如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等)也是通过这种逆向轴突输送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引起病变的。
微管在快速轴突输送中起重要作用。
2、叙述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①多极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多个枝突和1个轴突。
②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是嗜碱性的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表明神经元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织成网,并伸入突起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③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许多树突棘;树突内胞质的结构和胞体相似;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
④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和轴突不含尼氏本,故染色淡;轴突一般比树突细,直径较均匀;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轴质内有大量神经丝和微管,还有滑面内质网、微丝、线粒体和小泡;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3、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①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分。
②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后膜胞质面常有致密物质附着而增厚,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
③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其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有清亮小泡和致密核芯小泡,内含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④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⑤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开发,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成分;在Ca2+和ATP的参与下,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小泡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效应。
4、何谓轴突运输?
有何意义?
①轴突和胞体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
②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地向轴突末延伸,这称为慢带轴突运输,与轴突的生长有关。
③轴突更新所需要的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等,由胞体向轴突终末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顺向轴突运输,与胞体的功能有关。
④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多泡体等,从终末向胞体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逆向轴突运输,与物质的再利用有关。
⑤某些病毒或毒素(如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破伤风毒素等)也可通过逆向轴突运输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
⑥线粒体可进行双向快速运输。
5、试述有髓神经纤维的组织结构。
①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及包绕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②在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一个接一个地套在轴突外面;相邻的施厅局级细胞不完全连接,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轴膜裸露,称朗飞结;相含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即为一个施万细胞。
③在横切面,施厅细胞可分为3层,中层为多层细胞膜呈同心圆状卷绕轴突形成的髓鞘,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内侧胞质极薄,外侧胞质可略厚,其中含细胞核。
④内、外侧胞质之间的胞质通道形成施-兰切迹。
⑤施万细胞最外面的细胞膜和其外的基膜形成神经膜。
⑥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相同,也有郭飞结和结间体,但随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反复包卷轴突而成,髓鞘内没有施-兰切迹,神经纤维外面也没有基膜包裹。
眼和耳
四.名词解释
1.Maculalutea黄斑:
位于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呈横向椭圆形,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
中央凹是视网膜最薄的部位,此处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和双极细胞、节细胞之间形成一对一的通路,此处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斜向外周,光线可以直接照在视锥细胞上,因此,此处视觉最敏感。
2.Rodcell视杆细胞:
分布在黄斑以外的周围部分。
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膨大呈小球状。
其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形成独立的膜盘,并不断向外节顶端推移,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
其感光蛋白是视紫红质,感弱光。
3.Conecell视锥细胞:
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部。
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
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
其感光物质是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4.Opticdisc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
位于黄斑的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
此处无感光细胞,故又称盲点。
5.Cristaampullaris壶腹嵴:
位于膜半规管内。
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
它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
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覆盖于壶腹嵴表面。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较长的动纤毛。
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6.Maculaacustica位觉斑:
位于膜前庭内,即椭圆囊和球囊内。
椭圆囊外层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
其表面平坦,上皮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的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分泌物在位觉斑表面形成一层胶质膜,称位砂膜,膜表面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位砂。
毛细胞有多条静纤毛和一条动纤毛。
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7.Spiralorgan(OrganofCorti)螺旋器或柯蒂氏器:
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由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呈螺旋状的膨隆结构。
螺旋缘上皮形成的胶质盖膜覆盖于螺旋器的上方。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主要有柱细胞和指细胞,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排列为内、外两行。
毛细胞是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呈烧瓶形,外毛细胞呈高柱状。
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五.问答
1.试述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的分类,光电镜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
视细胞是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又称感光细胞。
细胞分为胞体、外突和内突三部分。
外突中段有一缩窄而将其分为内节和外节;内节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外节为感光部位,含有大量平行层叠的膜盘,是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凹陷而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
内突末端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
根据外突形状和感光性质的不同,感光细胞可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视杆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膨大呈小球状。
其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形成独立的膜盘,并不断向外节顶端推移,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
其感光蛋白是视紫红质,感弱光。
视锥细胞外形较视杆细胞粗壮,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
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
其感光物质是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2.简述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由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
螺旋缘上皮形成的胶质盖膜覆盖于螺旋器的上方。
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主要有柱细胞和指细胞,柱细胞排列为内、外两行,称为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在基底部和顶部相连,中部分离,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内隧道。
指细胞也分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
内指细胞有1列,外指细胞有3-4列,分别位于内、外柱细胞的内侧和外侧。
指细胞起支持毛细胞的作用。
毛细胞是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呈烧瓶形,外毛细胞呈高柱状。
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
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产生听觉。
3.简述角膜的结构。
角膜位于眼球的前方,为透明的圆盘状结构。
不含血管,营养由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供应。
从前至后可以分为5层:
1)角膜上皮:
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5-6层排列整齐的细胞构成。
上皮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因此角膜感觉敏锐。
2)前界层:
为一层无细胞的透明均质层,含基质和胶原原纤维。
3)角膜基质:
为角膜中最厚的一层,由多层与表面平行的、排列规则的胶原原纤维组成。
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方向互相垂直。
基质内无血管,质地透明,含较多水分,这些特点是形成角膜透明的重要原因。
4)后界层:
为一层透明的均质膜。
5)角膜内皮:
为单层扁平上皮,参与后界层的形成和更新。
4.简述内耳的结构。
内耳是由套叠的两组管道组成,因其走向弯曲,结构复杂,故称迷路。
迷路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骨迷路从前至后分为:
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他们相互连通,内壁上衬以骨膜。
膜迷路悬于骨迷路内,也相应分为:
膜蜗管、膜前庭和膜半规管,三者相互通连。
膜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充满外淋巴。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有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的作用。
1)骨迷路:
耳蜗形如蜗牛壳,人的耳蜗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
骨蜗管被嵌套在内的膜蜗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室阶。
两者在蜗顶处经蜗孔相通。
前庭位于中部,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
前庭和鼓室之间的卵圆窗由蹬骨底部所封闭。
骨半规管有三个,相互垂直。
每个骨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一个膨大的壶腹。
2)膜迷路:
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切面呈三角形。
上壁为前庭膜,外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故称血管纹。
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
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
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胶质性盖膜,覆盖于螺旋器上方。
膜前庭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
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
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
5.试述眼球屈光介质的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
眼的屈光介质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均为无色透明。
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屈光作用。
晶状体为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无血管和神经。
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含有胶原原纤维、玻璃蛋白、透明质酸和少量细胞。
角膜为无色透明且具有弹性的圆盘状结构,含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和水分。
光线从外界进入人眼后,依次通过人眼的屈光介质,使光线会聚于视网膜,由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再通过突触传给双极细胞和节细胞,最后由节细胞轴突形成的视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形成视觉和色觉。
6.试述膜蜗管的结构及功能。
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切面呈三角形。
上壁为前庭膜,外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故称血管纹。
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
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
骨螺旋板是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而成,基底膜内侧与骨螺旋板相连,外侧与螺旋韧带相连。
其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
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胶质性盖膜,覆盖于螺旋器上方。
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1、Cardiacvalve心瓣膜:
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
心瓣膜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并与纤维环相连。
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
2、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3、Sinusoid血窦:
是通透性最大的一种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