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396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docx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金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

什么最乐?

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课前预学

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

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chán着(②)qì约(③)招lǎn(④)悲天mǐn(⑤)人

xún环(⑥)xiè(⑦)却监dū(⑧)死而后yǐ(⑨)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莫若:

达观:

契约:

造句:

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

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

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

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

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

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

(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

(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我认为本文的论点应该有:

2.你能将上题中作者的观点以概括,然后归纳出梁超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总的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自主学习的议论文知识,你认为除了画出的表达作者观点的文字之外,其他文字应该属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检查预学,仿写句子。

根据课前预学所得,模仿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写出另外两组句子。

1.例: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仿写:

人若能,虽不。

人若能,虽不。

2.例: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仿写:

人生,莫若。

二.再次训练略读。

略读完后,关上课本,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在括号内画“√”,错的画在括号内画“×”。

1.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句话还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

2.课文第3段“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一句中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

3.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是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

4.课文从“苦”和“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所以题目改成“苦与乐”也是恰当的。

()

三.体会理清全文论述思路。

1.根据文章标题,作者要论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采用先(①总论,②分论),再(①总论,②分论)的整体布局。

2.与标题相呼应,作者先论述,再论述。

3.哪几段论述最苦,哪几段论述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这句话在前三段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第一个。

它是用什么方法引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算是提出问题(确立分论点),第二、三段便是问题(或叫摆进行

论点的正确性)。

6.第二段有

确的。

7.同样作为论据,第三段与第二段是否属于同一类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几个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这些事例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三段的论述顺序是先举个人所遇之事,然后扩展延伸到,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0.第四段首句是句,起作用。

第二句是全文的第二个,起作用。

11.第四、五两段所摆论据与2、3两段又有什么不同?

(或论证方法与前两段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话,侧重点是第

句,它主要分析阐

述,从而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是正

12.通过引用并阐释后,作者得出结论:

①,②才是真乐。

13在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①的疑问,明确指出:

②。

由此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从正面说明:

责任越大,痛苦越

③。

14.从表面看,作者好像还要做个总结,但作者却就此收笔了。

其实不然,这种结尾叫留有余味,把全文的总结论(也是总论点)留给读者自己去归纳:

最苦的是,最乐的是。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品读论述性文章的语言特色。

1.浏览文章,看看论述性文章中的句子,长句为主还是短句为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性文章往往引用一些名言来增强说服力,请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语——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形象地表达出“责任完了”后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让读者认同作者阐述的“最乐”的观点。

(3)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的“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

一.答案: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任公饮冰室主人维新派

二.答案:

①惠,②缠,③契,④揽,⑤悯,⑥循,⑦卸,⑧督,⑨已。

三.答案: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

不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造句略。

四.略

五.

1.答案:

①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④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⑤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快乐。

2.答案:

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完成)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答案:

其他文字应该属于论据。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

1.答案:

安分,失意,苦。

达观,老、病、死,苦。

2.答案:

最乐的事。

完成(解除)了应该或承诺的责任

二.

1.答案:

×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

解析:

(1)错在“统领全文”,应该是统领第一层次;(4)错在“改成‘苦'与‘乐'也是恰当的”,应该是“不能改成‘苦'与‘乐',因为”最苦“与”最乐“的范围远比”苦“与”乐“小得多。

三.

1.答案:

分论--总论。

2.答案:

最苦最乐。

3.答案:

1、2、3三段论述最苦,4、5两段论述最乐。

4.答案: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领起2、3两段。

分论点。

用一连串的设问引出。

作者不直接提出观点,而采用设问先否定其他看法,是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5.答案:

分析,论据,论证。

6.答案:

四。

4。

责任是不可逃躲的,逃躲了就要受良心责备。

7.答案:

不属于同一类论据:

第二段是道理论据--主要是作者的分析,第三段是先是事例论据,然后又是道理论据(作者的分析)。

8.答案:

四个事例: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这些事例都极简洁,且都从个人角度来举。

9.答案:

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

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使论述步步深入。

10.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分论点,领起本段和第5段

11.答案:

四、五两段主要引用名言来作论据,叫引用论证。

引用名句之后,作者要沿着论点方向做些阐释(道理论据,或叫讲道理)。

12.答案:

责任完成了。

从苦中得来的乐。

13.答案:

①既然这苦是从背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②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的,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③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14.答案:

负责任,尽责任。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

一.1.答案:

论述性文章以长句为主。

长句能够表达较完整、较周密的意思,有较强的逻辑性,这符合论述性文章讲道理思维严密的特点。

2.

(1)答案:

含义: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作用: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答案:

含义:

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3)答案:

含义: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4)答案:

含义:

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作用:

运用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背负责任是最苦的,当责任解除后是最乐的“这一论点。

(5)答案:

含义: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

不也是很远了吗?

作用:

运用引用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背负责任是最苦的,当责任解除后是最乐的“这一论点。

3.答案: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4.答案: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5.答案:

修辞手法:

排比、设问、反问等。

作用:

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最苦

的事事未办

钱未还

恩未报

礼未赔背负未尽

的责任

最乐

的事处处尽责——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时时快乐责任

尽完了

人应勇

于负责尽大责任——得大快乐

尽小责任——得小快乐不逃躲

责任未尽责任是

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

最大的快乐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品析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及观点拓展延伸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浅显议论文的能力。

2.注重联系生活,读思结合,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对文章主旨及生活的理解。

不足之处

学生的生活经历及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流于表面。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

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