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347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世界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的世界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的世界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的世界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的世界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世界观.docx

《我的世界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世界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世界观.docx

我的世界观

《我的世界观》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价值观。

2、引导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理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爱因斯坦简介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普林斯顿。

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

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

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1909年首次在学术界任职,出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首遭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

1940年入美国籍。

1945年退休。

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拥有一家生产电器设备的工厂。

在孩童时,爱因斯坦很沉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来消磨时间。

他语言表达迟缓,在阅读方面也有困难。

但是,他对事物的原理却特别感性趣,并经常提出许多问题。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

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

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

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

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把他的一生中最后的25年用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中。

他希望找到一个通用的数学公式,把所有的物理学领域联系到一起。

这件工作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完成。

1955年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

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

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

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

他的品格与天

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爱因斯坦:

人类中的睿智者,对生死、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家国、对民主和自由、对战争与暴力、对宗教等的认知和体悟,原来可以如此的理性、如此的直截了当、如此的直达本质啊!

二、爱因斯坦的故事

1、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

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

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

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

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

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

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

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2、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

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

“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

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

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

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

“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

您会接受吗?

”“不会。

我当不了总统。

”“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

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

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

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

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

大使说:

“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

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

您能胜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

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

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

“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3、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

“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

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

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

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

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

”“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

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

“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

”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

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

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

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

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

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

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

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爱因斯坦的中国缘

曾经缔造了“奇迹年”(1905)的爱因斯坦在1920年代初和中国有一段因缘.它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通知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以示我们对国际物理年的热诚之心.

第一次路过上海

爱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丸”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到达上海。

    据报刊报道,中国人看到的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形象:

他“是一个相貌和蔼的绅士,看起来更像一位乡村牧师,而不像是发展了颠覆世界的理论而且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手中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他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衣服——一件礼服,带了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这和他的胡子很相配.他有着一头短而浓密的灰色头发,就像是一顶纸制的王冠,有的地方被压扁了.他还有一双棕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说起话来,声音温柔,根本没有经常能够在德语中听到的刺耳的音调.”

    爱因斯坦此次到上海,引起中国人对相对论的极大兴趣.北京、上海、南京各大学也一一发出讲学邀请.爱因斯坦本人不仅在宴会上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而且在和其他人的谈话中也一再明确表示,因要到北京、南京各大学讲演,还拟在上海讲演二三次,因此,希望离沪早去早回,表示在日本“逗留7个星期之后即来中国.”

    2第二次路过上海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从日本门司乘“榛名丸”船离日回欧洲.于12月31日上午11时到达上海。

    爱因斯坦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足三天时间.但他犀利的眼光却看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欧洲人在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中国劳动者受苦受难;也表现了他对中国的深度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

    “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

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敲石子8).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

   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3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

虽然爱因斯坦未曾如愿在中国讲学,但20年代初相对论在中国传播开来了.从1917年下半年至1923年上半年,各种报刊所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100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相对论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强烈兴趣.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了中国人民对爱因斯坦的敬仰,爱因斯坦也不曾间断过对中国的关注.

颠履物理的巨人

科学界惊骇不已。

一个底层的专利职员怎么会提出物理界这么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呢?

尽管人们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还存在争议,但他的才华最终得到了认可。

他先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得到了教授职位,然后又在德国的柏林获得教授头衔,还是被邀请参加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物理大会上最年轻的学者。

爱因斯坦热爱教书,不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从欧洲各地赶来听他的讲座。

1919年,爱因斯坦的事业已如日中天。

那一年,英国的科学家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

世界一时间沸腾开了,爱因斯坦也因此举世闻名。

192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肯定是他的小学老师连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物理并不是爱因斯坦唯一的爱好。

他还是个和平主义者,认为战争是错的。

居住在欧洲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毁灭,他也感觉到了又一场世界大战正在德国酝酿。

他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但徒劳无功。

种族主义者和政治极端主义者希特勒,还有他的纳粹党,正获得德国的更多控制权,限制犹太公民的权利。

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他担心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实际上,在战争结束时,纳粹已经残害了数百万的犹太人)。

于是在1933年逃往美国,成为了普林斯坦大学的教授。

 1939年,希特勒进攻邻国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了。

爱因斯坦担心纳粹会利用他的理论E=mc2来制造一种原子武器,赢得战争。

他写信给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建议美国资助原子武器研究项目。

作为一个反战主义者,爱因斯坦肯定是经过挣扎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但是由纳粹统治世界的威胁更使他颤栗。

罗斯福总统赞成他的提议,于是一群物理学家开始进行“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绝密任务。

爱因斯坦还是犹太复国政治运动的参与者,该运动企图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新国家。

在该组织的努力下,以色列于1948年建立。

1952年,以色列总统杰姆·魏茨曼逝世,以色列人将总统之位献给了爱因斯坦!

虽然爱因斯坦倍感荣幸,但还是拒绝了,他解释说他年纪太大了,也没有经验,不能胜任总统。

 三年后,爱因斯坦因心力衰竭而离开了人世。

在他的床边还有几个未完成的等式。

他想用那些等式证明什么呢?

我们永远都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的是,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杰出的人之一——一位物理天才,和平的爱好者,犹太人的楷模和领袖。

然而对于这一切,爱因斯坦也许会说:

“我并没有什么天分……我只是非常好奇。

生活中的爱因斯坦:

科学巨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童年:

在妹妹头上敲了个窟窿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世时,有一个大得出奇而且有棱角的后脑勺,母亲以为是个畸形婴儿。

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

一天,家里来了一个骑脚踏车的小妹妹,他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

是的,可是她的小轮子究竟在哪里呢?

5岁时脾气狂躁,把家庭教师吓跑了,还用儿童锄头在妹妹头上敲了一个“大窟窿”。

但这个小孩子也有让家长得意的地方。

他5岁开始拉小提琴,特别喜欢莫扎特,长大后,在四重奏方面很有造诣,甚至达到了艺术家的完美境地。

三四岁穿过慕尼黑最繁华的大街时,第一次给他指明道路,第二次观察他,他就能先看右方,再看左方,毫不胆怯地穿过去。

不到10岁,就能一次用卡片搭起14“层”高的楼房,显示了他的耐心与毅力。

求学:

被教授断言将庸常无为

爱因斯坦的拉丁语不错,但希腊语和现代外国语言则很糟糕,有一次教授看了他的作业后,火冒三丈,断定他一生绝不会有什么作为。

16岁时,他又受到班主任的严厉叱责,爱因斯坦忍无可忍,坚定地向班主任宣布:

我再不会来了。

 这次他遇到了一所好学校——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在这里,既听不到任何一点命令的声调,也看不到任何一点培养崇敬权威的痕迹。

学生是个别对待的,独立的、有充分根据的思考比博学更受人重视。

恋爱:

必须找到共鸣板

爱因斯坦一生有过三次恋爱。

第一次是读大学前,和房东的女儿相爱,发现找不到共鸣,很快结束。

第二次和大学同学,这个女孩在受到的中学教育中包括物理学,这在当时的妇女中很罕见。

两人一有空闲就在一起,爱因斯坦称她是自己思想的共鸣板,但由于父母反对,两人在生了女儿一年后,才结了婚。

1912年,爱因斯坦与从小一起长大的堂姐开始恋情,双方曾刻意中断了一年的来往,之后,又按捺不住重新开始通信。

对待异性,爱因斯坦始终需要的是思想的共鸣板。

日常:

风趣幽默

在爱因斯坦书信中,有他与20世纪著名科学家诸如洛伦兹、薛定谔、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罗素、萧伯纳、罗斯福等人的通信。

但更多的是他与亲朋好友的通信。

幽默的语言,现在读来都令人忍俊不禁。

他把亲爱的朋友称为“你这个讨厌的家伙”、“但愿今晚我能用魔法把你招来”。

有一次,他称一女士为老太太,那女士来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说用不着巴结他。

爱因斯坦在旁边注了评语,说“哦,哦,好像我是什么大人物!

他对女友建议他雨天游泳、晴天跑步不以为然。

他说:

我已下定决心,若大限一到,就是倒毙,也尽量少用医疗手段。

在此之前,将按我罪恶之心的愿望任意行动。

我日常的生活是:

吸烟像烟囱,工作像骡马。

饮食无所顾忌不加选择,至于散步,只有真正有了愉快的同伴才愿意进行。

文/易禹琳

爱因斯坦:

绯闻中的天才

青年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以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洞察力著称于世。

但当他停止思考大自然最难解的奥秘时,他也像常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忧虑。

   

爱因斯坦对女性很有吸引力。

他的第一个女朋友是他老师的女儿,在被这位17岁的天才抛弃以后精神限于崩溃,即使多年以后仍然深爱着爱因斯坦。

上大学时,爱因斯坦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奇,并让她怀了孕,但直到孩子出生以后,爱因斯坦才与她结婚。

 这次婚姻以失败告终,因为爱因斯坦爱上了自己的远房表姐爱尔沙,两人于1919年结婚。

但爱尔沙同样不得不忍受爱因斯坦爱拈花惹草的性格。

这种性格差一点要了他的命,1937年,在一次乘快艇出游时,爱因斯坦试图勾引曾获奥斯卡奖的女演员路易斯·雷纳,过分激动的雷纳把快艇掀翻了。

 社交界的美女、商界女性乃至朋友的妻子都逃不过爱因斯坦的魔力。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

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

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

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

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

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

“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

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

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

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

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

“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

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

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

“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

”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

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

他认为:

“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

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

”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

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

“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

”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

“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

他说过: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

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

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

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