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20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docx

两江中学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

2020年度信息技术护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

为落实提升工程2.0文件中的相关要求,不断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方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抓手,着眼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聚焦课堂,多向反思,特色发展。

努力实现教学、教研和科研一体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二、研修目标

通过提升工程2.0,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构建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学科教学好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融合团队;打造一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使信息技术助力学校的发展。

(一)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改善和变革课堂教学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的各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三)以研导修。

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

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质量,增强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导向功能。

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具体目标如下:

◆提高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能力

(1)通过研修,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

(2)掌握学情分析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教师演示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水平

(1)提高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2)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演示文稿。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

(1)提高课堂导入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

(2)提高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

(1)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2)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的测验与评价能力

(1)掌握信息手段与测验相融合的途径;

(2)掌握与测验相关的技术操作方法。

(3)掌握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的基本环节和策略。

(2)掌握档案袋评价的步骤和环节。

三、研修重点

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我校选择的研修环境为混合环境,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每名教师需要研修三个能力点。

本年度重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点如下:

A0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02.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0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0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08技术支持的方法与指导B0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0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08.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四、信息化教学探索

本年度将围绕“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跨学科学习;成长档案;教育大数据;”等关键词来开展各项教学和研修活动,重点探索信息技术在各研修关键词落实中的应用。

具体探索内容如下:

◇开展技术支持的互动式教学探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通过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因此要在提高问题质量方面下功夫。

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一是在热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研究课标和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选择的互动问题具有重点价互动教学;三是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

◇开展技术支持的启发式教学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要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开展技术支持的探究式教学。

重点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要营建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

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合作探究,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要注重课后创新作业设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开展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探索。

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

◇开展技术支持的项目学习探索。

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长期的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就象成人工作一样。

让学生对社区或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和通信,帮助学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

◇探索技术支持的“做中学”。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教师将问题汇聚到一个适宜学生探究的、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科学问题上,引导学生实际动手进行探究。

◇探索技术支持的跨学科学习。

破除学科藩篱,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开拓更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尝试对学生开展成长档案工作。

鼓励教师采用各种终端记录学生的生活、学习证据,为学生的成长留下痕迹。

◇尝试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工作。

不断积累考试数据、小测数据、作业数据、课堂数据、教研数据、资源数据、学生成长数据、教师成长数据、办公数据、安全数据等等,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帮助学校在评先推优工作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也为学生精准提供学习规划方案,帮助学生个性化提高。

五、研修措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提升工程2.0培训工作,成立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分工如下:

校长:

杜剑利

主管教学副校长:

张金山

教导主任:

伦志芬

教科研主任:

鲁守舟

(二)加强信息时代教育理论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管解决新的问题,研究新对策。

本学年重点应用信息技术落实国家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应用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年度教师学习书目,每名参与研修的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研修的能力点研读一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习

学校研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列表,教师结合自己研修的能力点,学习相关技术,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主要工作任务

1.通过修改备课、上课以及听评课制度,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按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总目标认真制订学校年度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计划,修订并完善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学科建设任务目标。

各处室、学年科组、教师个人要依照学校信息化教学研修计划分别制定出个人研修计划,计划要突出目标要求和实施研修的具体措施,教学校长要做好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的指导、引领、监督、落实工作,教务主任要负起信息技术应用学习的组织安排责任,学科组集体组织活动。

教务主任负责协调安排活动,此项工作作为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材料存档,教务处负责常规检查考核记载,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在每学期末要集中进行考核评价

拟通过制度建设,督促教师学习的能力点为:

◆提高技术在学情分析中的应用能力

(1)学情分析是教学难点制定的基础,做好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学校将通过修改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在教案编制中,提供教学难点确定的依据,加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在教案编写中回答如何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克服学情分析泛化和手段单一的问题?

如何保证对学习者的评定真实有效?

如何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重新筛选、组织编排和优化设计相结合?

学情分析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差异?

等问题。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发展需要、技术条件等因素,从而找到教学的适切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学情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演示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水平

演示文稿制作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学校可以在备课制度中增加关于课件制作与应用的相关要求;学校可以开展课件制作的相关比赛,提高教师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

(1)要避免不顾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呈现过多的冗余信息,如声音、动画等干扰学生注意;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要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或超链接等方式清晰地呈现内容结构;要考虑合理进行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

(2)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着“演示文稿”宣科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外,演示文稿制作应关注内容设计,不要过于关注技术的应用。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能力

(1)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通过修改备课制度、上课制度,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引导。

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回答如何保证导入内容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

怎样促进学生找到学习内容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关联性?

如何通过导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课堂导入能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习迁移?

如何把握好导入环节的度,不喧宾夺主?

等问题,提高课堂导入的质量。

(2)引导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综合设计导入环节。

从信息的呈现方式、情境性、趣味性、直观性等加以引导。

◆提高教师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能力

(1)修改和完善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回答和体现不同教学内容与不同课型是否需要不一样的技术支持手段?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与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

是否发挥了技术作为“学习支架”的支持功能?

教与学的效益是否得到改善?

(2)修改和细化上课制度,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学会自我导向的学习;通过简明直观的生动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脚手架式科学探究环境,为学生提供具有交互性的课程材料,创造出探究教学新形式等。

2.扎实开展提升工程2.0网络研修活动,做到边学边用

校本教研活动。

充分运用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做好教师选学以及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以提升工程2.0培训为抓手,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长和学科负责人制定教研组和学科组活动计划,整合上级制定的《提升工程2.0研修方案》的具体安排,明确教研组活动的目标,细化实施过程。

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研读、课例研究、命题研究、校本作业优化设计、课题研究等研修活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的积极的研修氛围。

学校鼓励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支持,为信息技术应用创造条件;教研活动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和主讲人,加强集体研讨、教学再设计以及教后反思。

全体教师每人本学期须完成一节信息化教学设计、一份单元测验命题及一节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录播课。

制定周密的信息技术学习计划,业务学习以“技术创新课堂”为主题,确保教研组学习有方案,教师学习有清单。

每次集中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

要做到:

(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

(3)自己学习与线上课程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通过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应用,形成边学边用、学为所用的研修氛围,做到真学习、真应用,落实年度研修关键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完成上级工程办关于提升工程2.0的研修要求

认真参加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集中研修活动。

4.围绕提升工程2.0,做好科研课题研究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

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题,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问题’,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立项小课题。

课题要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

采取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办法,充分发挥现场诊断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实施研究过程——总结评价效果,从而攻克因新技术发展出现的疑难问题。

继续抓好已有的研究立项的区级小课题。

组建信息技术融合校内课题研究团队,拟开展的课题研究能力点为:

◆提高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1)组建融合团队,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开展学科评价量规的研究工作,明确评价量规的内涵。

(2)修改备课制度。

引导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或者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尝试采用表现性评价,即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级别时,能用清晰的语言描述每个指标每个级别的要求,同时为指标设计不同的权重。

在评价标准描述时,能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加以描述,提高教学目标的外显性。

(3)在实践性作业评价中,鼓励教师制作量规,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学习评价要求,便于自评或互评。

◆提高教师探究型学习活动的设计能力

(1)修改备课制度,转变传统教学设计框架,鼓励教师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WebQuest模式、MiniQuest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UBD等学习模式设计框架开展教学设计。

(2)开展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

要求教师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任务的设计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体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过程设计是否清晰,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是否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学习?

评价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结合过程性评价(如量规/检查表支持的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测验/量规支持的针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提高教师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能力

(1)修改与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学生学习小组学习;

(2)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分组应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的特长和家庭背景、合作学习任务要求等因素。

也可以依据学生就某个问题的在线讨论数据和关注点,逐渐形成学习小组。

(3)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或学习平台数据随时监控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给予干预和支持。

(4)充分利用Zoho、Groove、有道云笔记等软件实现小组成员实时、非实时的协同编辑文档,快速整合集体智慧,实现小组讨论和资源共享;利用微信、QQ、YY语音等工具实现小组成员即时互动交流。

◆提高教师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能力

(1)学校修改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管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学习契约、量规、档案袋、概念图、评估表、观察记录表等开展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学习反思。

(2)组建学校融合团队,探索构建学科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样例。

明确评价步骤、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制定自评与互评活动实施细则,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的制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教师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能力

(1)学校最大限度为教师采用大数据评估提供条件保障,鼓励教师采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以数据为基础、以数据为依据,同时基于数据对学生的问题、需求以及兴趣做出评估。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方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2)建立“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的研究小组,探索信息时代“个别化指导”的途径和方法,明确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一般实施过程:

确认困难/需求、提出问题、采集数据、解读数据、设计指导方案、结果评价;

(3)对“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涉及到的平台软件、途径方法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4)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专家讲座的方式,提高教师提出问题、数据采集、解读数据、指导方案设计、结果评价的能力。

◆提高教师构建、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能力。

(1)学校鼓励教师应用各种评价模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通过读书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数据评价模型”研讨,形成基于数据开展评价的氛围;

(3)学校要求每一学科组开展一次运用某一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的案例,并在学校汇报交流。

◆提高教师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的能力

(1)学校修改相应制度,形成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校本研修氛围;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梳理本学科教学中存在哪些真实问题,形成问题列表。

尝试就某一真实问题创建教育教学问题的数据分析模型,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分析报告。

(2)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能力和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在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跨学科学习;成长档案;教育大数据;中的应用,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校级信息技术融合专家,不断探索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5.研制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学校研究决定,制定年度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附件3)。

学校依据考核方案,对参与学习的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

(五)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常抓不懈。

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

建立教学校长领衔的信息技术融合研究团队,对骨干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同时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带动更多的教师以他们为榜样。

认真抓好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教师中开展“技术创新课堂”大赛。

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其“基于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结果”为突破口,从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各方面把关。

我校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适时确定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研修内容,组织教师进行研修,确保全体教师全年达到50学时。

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中,继续深化开展四个一,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都要读一本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专著、上一节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搞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写一篇信息化教学论文或一个课题研究。

建立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研修档案,注重过程落实和资料收集管理。

健全研修制度,创设研修条件,采取激励性措施,把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与晋职、评先、选优等工作结合起来。

学校每学期要安排资金满足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研修的需要。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拟开展“一师一技大赛”“一师一策大赛”“一师一课大赛”。

其中“一师一技大赛”是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侧重于该种技术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哪些问题。

“一师一策大赛”是指教师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侧重于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能够通过哪些技术加以解决;“一师一课大赛”是指就某一节具体的课,如何应用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重构教学各环节,改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技术合理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环节。

活动安排如下:

2020年12月份进行“一师一技大赛”;2021年3月月份进行“一师一策大赛”;2021年4月月份进行“一师一课大赛”,大赛成绩计入教师最终研修成绩,并且期末学校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表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