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399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0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寒假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实践报告.docx

《寒假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实践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实践报告.docx

寒假实践报告

系部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专业:

英语

年级﹑班级:

09级英语3班

姓名:

王建翠

实践单位:

陕北延安(红色圣地,革命老区)

实践时间:

2010年寒假

红色之旅——换一个身份来感悟延安

“我和室友打算从重庆出发,经贵阳——遵义——赤水——金沙——毕节一线,去老区进行为其二十五天的实践调查,我们要深入这些孕育中国红色革命的地区要去看一下那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非物质遗产保护、教育状况等等方面的情况。

…………”

校报非常人物一栏中第六届校报记者团团长06级学长朱应相这一暑期计划,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成为了我暑期实践的灵感之源!

对呀,为什么不去老区看看,我的家乡不也是红色老区吗?

有一个地方,它不如沿海城市发达、不比首都北京繁华,可它的独特魅力却不断吸引无数中外游人前往参观学习,多少年来始终质朴鲜活。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红色延安传唱着中国革命不朽的诗篇。

它就是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可以说,延安的每一道山梁,每一座窑洞,都镌刻着历史的脚印。

"延安"在很多人心中,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更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宝塔山,延河水,代表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无数人心中成为进步的象征!

我们还是先去了解一下圣地延安吧!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古称延州。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的摇篮。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就位于境内黄陵县桥山之巅,是海内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民族胜地。

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延安形成了以黄河壶口瀑布、安塞腰鼓、陕北民歌的黄土风情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

延安新机场、新火车站、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更让延安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如今的延安已不再是当年抗战时的不毛之地,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延安退耕还林草面积达到845万亩,全国第一。

这里的山川大地开始由黄变绿!

红色的延安,绿色的延安,交相辉映一个崭新的延安。

生我养我的这方圣土,给予了我太多太多…………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你们是我的骄傲;亲切杨家岭,浓浓枣园情,你们是我的自豪;深山里长大的我,父母的能干吃苦无形中熏陶着我!

虽说是个地道的延安人,说句心里话,要说对延安的了解有多少,我还真不敢开口!

对于延安,我的了解并不多。

举个例子吧。

高中时在延中呆了三年,都没去过距我只有一桥之隔的纪念馆!

虽然无数次地在远处张望,无数次的在它门口走过,但每次因为各种理由没有近距离品读它,总告诉自己,下次吧,反正它不会跑掉!

可是现在,它确实没走,我却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它,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正因为太熟悉,正因为怀着对它的一种绝对拥有的感觉,才一次次的从它脚下走过,确……上大学后与延安的接触更是少之又少了——仅在所乘坐的大巴路过它的那一瞬间。

你要问让我给你介绍一番我的家乡延安,除了一些不知名的小地方外,搞不好我还和你是同一水平呢!

呵呵,延安的现状,我的心里根本就没底儿!

这次寒假实践,再次给了我一个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延安的机会。

我在想,我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延安呢?

是一个在延安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主人,还是一个怀着向往之情来此地参观学习的旅者?

离开学校的前一夜,这次暑期实践的蓝图终于敲定了:

亲临“圣地”的红色景区、到农村考察民情和民风,了解延安的风土人情!

实践中,一半的我是个东道主,一半的我又是旅者!

1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二零一一年元月九号黄昏时分,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我再次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延安。

第二天一大早,怀着一种敬仰之情,和朋友结伴的我乘着公交来到久别新的延安纪念馆,开始对其进行“正式”的参观。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人口处

序厅雕塑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骑的马

就是面对着这样的麻皮纸和小炕桌,主席仍然挥洒豪情,指点江山,写下了激扬文字!

看到农村妇女们熟练的操作着纺线机时,大生产运动中那红火热闹的场面顿时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似乎真的听到了田地里面欢笑的播种声;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八岁

在导游声情并茂的讲解,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抗战年代用过的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落后而简陋,当时生活的艰苦,生活在现代的我是怎么也想象不到

站在革命历史文物前,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手枪,转战陕北时骑的马(已制成标本)顿时映入眼帘,耳边隐约想起了战场上士兵们的呐喊声,枪炮声;

而通过油画、雕塑、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展示的大型场景《支前》是印象最深刻的,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凛冽雪夜,陕北男女老少扛着弹药、背着粮食,支援人民子弟兵的感人情景。

……………………

参观期间,有一种感动一直在我的心头涌动,正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正是在这个不毛之地延安,成为无数海内外热血青年的追求和向往的圣地。

就是吃着小米饭,就是在土窑洞里,就是在煤油灯下,在延安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下,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

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抗战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此次参观,我触动颇大!

㈡深入群众,了解民情

——调查、了解延安的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⒈红色旅游在延安

红色旅游究竟给延安农民带来了什么?

红色旅游热达到如日中天.官方提供的权威数据告诉我红色旅游为延安带来了经济上的绝对收入,可是我更关心的是红色旅游为延安的普通居民到底带来了什么?

在延安游玩的几天里我和好友顺便走访了红色景点“枣园”旁边的几户农家,在我们访谈的几个人中,没有人认为红色旅游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上的直接增加,没有人认为红色旅游景点是他们身边可贵的资源。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感到很吃惊:

对于生长在革命圣地又什么感觉?

红色旅游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吗?

下面是采访过程中的一段对话摘选:

采访对象是枣园旁一位摆地摊阿姨(B):

我:

阿姨,您好!

打扰一下哦,

B:

咋啦?

我:

住在枣园附近,您对旁边的枣园免费对外开放有什么感觉,也就是说,这对您的生意有没……?

B:

红色旅游是吸引来了很多的游人,我的却生意没有什么起色。

紧接着我又追问:

“那你为什么不在枣园门口改卖一些特产?

B:

不是不想啊,这倒确实也想过,可是又么敢!

一来手头没有钱,二来里边有人卖,外卖根本买不了,人家来看都不看,……

我又问了一位过路的大伯,问他除退耕还林的补助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收入。

叔叔告诉我他长年上楼工当小工,供三个娃娃上学。

我又问他为什么不在枣园附近做个小本儿生意,他的回答是:

现在做生意的太多了,手太绸了,一天下来赚个几十块钱乱七八糟的沓杂(方言,和消费差不多)下来也没多少了,还要往那里边儿投资,还不如揽工了,不用操心卖了卖不了,拿个现钱!

我怎么感觉叔叔的话好熟悉,好似在哪儿见过:

其实自己的爸爸和眼前这位叔叔一样地做着相同的差事!

爸爸宁可去蹬三轮车赚些小费,也没想过做个小本生意,他的理由简单而充分:

能挣了的都是老手,人家有老顾客,新手干几天都赔的一塌糊涂不干了……

在我看来红色景点是延安的一笔很大的财富,附近的人家完全可以凭着这笔财富过的更好。

可是我看到的现实却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从眼前的金矿上得到一丁点儿的好处。

原因何在?

我的答案是:

①老区农民思想太保守,“靠做买卖生活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

②当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存在的关系当地百姓的问题,还请相关部门考虑一下哦!

⒉展现换土风情,传承陕北文化

―――关于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的了解

提起民俗文化,“安塞”是个不得不提的地方!

安塞,延安的一个小县城。

在这儿,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1.1

⑴东方第一鼓——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在国庆六十周年上表演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著名腰鼓手王俊齐大伯曾于2006年为胡锦涛总书记表演腰鼓并受到嘉奖,而现在却只能在安塞县冯家营村一个破旧的窑洞里依靠退耕还林后仅有的六分土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腰鼓艺人张斗军在路旁的一个小木棚下卖饮料,而冰冻的方法就是将饮料埋在湿土之下。

⑵延安剪纸

“一张大红纸,剪了一千年”这是安塞的一个神话,这也是安塞人在追溯自己剪纸历史时经常自豪的说的一句话。

青年剪纸艺术家马国玉曾在巴黎中国文化年中国民间艺术展中登台亮相,为了能得到一张马国玉的剪纸,一些法国参观者一直追到马国玉下榻的宾馆求购;民间剪纸艺人李福爱曾荣获全国剪纸比赛一等奖,《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等多家媒体曾对她进行专题报道。

而现在她们分别在延安旅游景点枣园和杨家岭的一个简陋而普通小窑洞里销售自己的剪纸作品。

就在安塞,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出色但并没有出名的人,许多艺人,他们知道腰鼓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他们知道剪纸可以装饰窗户、美化门面,但他们不知道剪纸可以出售,表演腰鼓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他们有一技之长,但他们的技艺并没有增加他们一点经济收入,他们的生活也仅仅能达到温饱。

陕北民歌手刘爱民曾与杨鸿基、田华等老艺术家同台献艺,多次受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特邀演出,为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在宝塔山下靠别人点歌卖艺为生……

亲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安塞的艺人,目睹了这些名俗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贡献者他们生活现状,了解并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后,我觉得这与他们头上的光环太不配套了。

在流行歌手出场费节节飙升、“艺术家”们个个腰缠万贯的今天,安塞的民间艺人们却在剪纸、腰鼓等文化领域摸爬滚打,找不到与自身技艺相符合的经济之路。

艺人们没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只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加一些经济收入,维持正常的生活。

他们创造过奇迹,却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生活与创作之间辗转,只想谋求经济上的宽裕。

当今社会,追求时尚、新潮,速食文化、网络文化无一不在冲击着存在了几千年的民间文化。

古老的民间文明,其中蕴藏的传统技艺和故事并不为年轻人所知,大部分年轻人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细细感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电视与电脑上,进而对剪纸、腰鼓、民歌等产生“旧”“土”“俗”的看法,再没有兴趣从祖辈父辈手中接过剪刀和腰鼓,而且,类似这样的观点不仅存在于年轻人头脑中,老艺人们本身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用功读书,有机会上大学进一步深造,将来能在大城市里谋一份好差事,走出小山村,于是,学校里边的秧歌队、腰鼓队办得事很不景气。

免费教都不学,在师生们眼里,那叫浪费时间!

一个个剪纸世家也在开始没落……火车上那个我的另做碰巧就是个安塞人,我问她会不会打腰鼓,她的答案竟让我惊奇:

“听着那锣鼓声就烦!

”但愿这仅是个特例。

只有在春节时,才能看到闹红火的秧歌队,这也只不过是钱的力量!

艺人的收入过低,再加上大众对“卖唱卖演”的偏见,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延安竟如此的不容乐观!

寡人之拙见:

1.这正给延安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一点提醒工作,望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增加艺人相应收入,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化。

如:

老艺人一对一地进行言传身教。

这样既培育了新人,又照顾了老人,不是两全其美吗?

2.如果有可能的话,文化保护可从娃娃抓起,剪纸、腰鼓和民歌相应的进入低年级小学生美术、体育、音乐课。

希望我所看到的事实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感叹之余能有所反思,也希望安像政府部门能够对此情况加以重视,能够真正的实施下去,惠及安塞县的所有民间艺人,传承我们延安人独有的稀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⒊(经济)延安,优惠政策带来了实惠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延安

⑴千万农民受益,带动收入稳步提高

————退耕有补助,退耕户生活有保障

“种草要比种粮强、栽树能兑钱和粮。

”这是许多退耕农民这样称颂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

退耕补助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1600户退耕户调查资料,人均退耕补助收入603.47元。

这是国家直接发放到退耕户的收入。

这笔收入,基本能够满足这些户目前正常水平的家庭生产经营支出,或者能满足其正常情况下食品消费的八成需要。

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农户退耕之后,依靠国家转移支付的退耕补助,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

特别是对于退耕规模县,人均退耕7.94亩,人均得到的退耕补助收入990元,比其家庭生产经营现金支出570元的一倍半还多。

这一部分收入,也成了退耕户生活的主要支撑。

就以我家为例吧!

不瞒你说,这几年,自从退耕后,爸妈上山中的负担减轻了不少,有了退耕还林的补贴费,家中光景也相对好过了起来。

每年年底领到还林费,我们家就能过个好年了!

退耕还林期内,延安农民真的是不用愁了!

⑵可喜可贺之余还得想一想:

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①宏观指导不够,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

一些地方退耕还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造林的时候只考虑生态改善的需求,造林植被以易活速长的槐树、松柏树为主。

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

特别是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的经济林的种植,退耕还林初期由林业部门统一规划,选种、调配苗木,农户缺乏种植的主动性,种植结构趋同且“造血功能”偏低。

退耕还林的政策使许多的农民选择种植苹果树、枣树,在前几年苹果的价格还可以,每一户人家还可以靠这个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可是近几年来,苹果的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

每年除去投入外基本剩余不了多少东西。

据老乡介绍,这几年一到枣红时节就下雨,红枣根本就没收成。

经济林收不到相应的效果,为退耕户的产出还很微小,效益尚未显现,农民靠退耕林地脱贫致富的希望还很渺茫。

例如某地大多种植山杏,果树挂果了,丰收了,出现卖果难!

农户收益不佳,生计就会没有保障,没有生计保障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期退耕还林的大量投入就会付之东流。

②农民经济收入的比例失调

就在我们村,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退耕还林补助金几乎占到全年总收入的80%以上。

能说会干的还可在城里租个房做小本生意,没本事的只好守在村子里种点儿非护林面积的地块来拖磨时间。

面、米、油、盐样样都是买着吃的。

大多数人家都是护林费一到手就抢先买好一年够吃的面,生怕钱花完了过不了年。

过年时如果粮款没到的话,很多人家竟因置不起年货犯愁;

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粮款在过年那天到,你也会看到每家都是全体出动高高兴兴地去逛县城、买年货;

1停补之后无保障

在退耕还林政策年限即将来到的时候,延安将如何寻求她的下一步发展,打出她的下一张生态牌,这不仅仅是延安政府,更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家补助的年限是八年,在这八年中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那么在八年以后再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没有考虑的事儿。

就在志丹县,人均退耕还林补助收入占现金总收入的比例达到43.73%,相当于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总和。

这个比例,说明一部分退耕户的生活依赖于国家政策性的补助。

如果国家停止了补助,他们的生活水平将发生质的变化。

时常可以听到乡亲们讨论吃不上粮钱后的打算——“重新开荒种地”常常是铁定的答案。

听到这句话,我心中霎时嗖的一下凉了起来,我好害怕,好担心,国家花了巨资筑起的林地,你的终极命运还是要被还原成荒地的。

我想说,想反对,可是又不敢,因为在我的家乡在某件事儿上一旦子女和父母持不同意见就被鉴定为他对长辈的不尊!

如果说在生活的面前没人有能够高傲,那么在这些为钱所苦如何生存的人面前,我感受到了生活沉重的一面,我为他们的贫穷感伤着,我也在思考着造成这局面的原因。

退耕还林政策的年限与森林植被的生长恢复周期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大家笼罩在已有的成就的光环下驻足不前,国家和农民面临的将会是新的一轮的问题,

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经常,周围的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老延安”:

延安是不是很穷啊?

在这个社会不会存在绝对的贫穷,当然延安也不会,现在的延安和中国的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存在着贫富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更为严重罢了,这也许不是延安的真实情况,但确实是我眼中看到的延安.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这件事就在延安市延川县可以找到原形。

在一个新农村建设搞得轰轰烈烈的小山村里。

村长开的是奔驰专车,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却也有农户因没钱进行重建,住的仍然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旧窑洞……不好意思冒犯一下他们,这就是仅在同一个村子里,在同一片土地上存在的贫富差距!

可见,耕还林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更是贫富差距的拉大!

现在,尽管封山育林的绿色革命已打响,但在一些黄的刺眼的沟沟峁峁上仍可以看到扎着白羊肚收紧《衣衫破旧的老农在放牧数量极少的羊。

此刻,即便在万花山庄旅游区附近也能看到农民所住的窑洞破旧不堪。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当大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当夜幕下都市里的人们在“麦当劳”,咖啡屋享受富裕的生活时,这里的人们却依旧背负着昨日的辉煌,在贫穷里挣扎。

㈢观延安市区有感

如今的延安到处都是开发区,房价暴涨。

据导游讲,市中心房价每平米都在四千元以上,远离市中心的开发区也得三千元之多。

物价偏高,一碗普通面都得十二元,面粉每袋(25KG)都在六十多元,比国家平均价要高出8元之多。

 回到延安下了火车已是一抹黑了。

提前说好了到我同学家去。

站在公交上前往延中沟的途中,我不禁被车窗外灯火通明的外景,繁华热闹的街市,身着时尚款式服装的现代人,门类齐全的专卖店……几十层高的大厦拔地而起所迷住了!

当时心底就在怀疑:

这是革命老区延安吗?

“哇塞,半年不在,延安的高楼居然盖起了这么多,我怎么感觉这完全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呀!

”那时埋在我心中“压根就没想过毕业后回老家工作”的主意动摇了:

如今的”老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闭塞,将来回来除了一遍一遍重复地教书也没什么发展空间。

表面上看,延安高楼林立,依山傍水,街上车水马龙,游人川流不息,是一座理想的现代化大都市。

下了公交车,好友已等候多时。

她背着包,我拉着皮箱,就直往她家奔去了。

过了油漆路,紧接着就是用石块铺的路,这还好,虽然提着箱子走,路还算平,不是很费力。

哇,最后一段就是高低不平、走起来超费力的台阶了。

没得了,我只能扛着箱子上台阶!

到她们家那个只能住三四个人的小房子,我的胳膊、手呀,再也软得抬不起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俯瞰自己曾走过的羊肠小道——古老陈旧的台阶路,若不是亲眼所见,延安还有这样的路,就这样的交通,房子的月租金还是一百块呐。

而且水还是要按时按点去排队买,一担五毛!

没办法,为了妹妹上学的方便,他们家毅然放下了家里的一切,来到了延安……

这样的路,在延安的山上很平常

㈣浅谈延安义务教育情况

除了生活支出之外,教育支出是农民又一主要的支出,特别是家中有上高中(中专)和大学小孩的,光靠退耕补助是远远不够供书的,贷款交学费已成惯例据我们调查,平均每户农民只有不足一分地,种一些蔬菜供自己用,有剩余的可以外出去卖。

加上其他经济农作物的收入,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

据大多数农民讲,他们种的蔬菜仅够自家用,能够有剩余拿去卖得只有很少数的人家。

贷款读书我是亲身经历过来的。

且以我所在延川县为例来反映一下情况。

县里如果有哪个同学考上大学了却不借贷款就会顿时被作为新闻在街坊四邻中传开来。

今年办贷款、签合同的时候我凌晨三点就到教育局门口去排号了。

八点半才发号!

郁闷也没办法,一天只有一百个名额。

不过每年看到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我的心里很高心的。

因为父辈们“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夙愿”不久的将来在我们这代大学生的身上可以实现。

那些和我同学家一样,为了娃娃上学而在城里过着租房凑活的生活虽然很艰辛,好在这短暂的艰苦过后就会是儿女们有盼头的好日子,父母也毫无怨言。

虽说眼前的延安很穷,但延安的翻身是指日可待的!

随着一批批大学生的安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生会作为一支耀眼的队伍活跃于最需要他们的单位。

也为延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的,就在延安!

延安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地方,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反思的地方!

在我引以为豪的家乡延安参观游玩的三四天,我学到了很多,体会到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的确,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相随,在泛泛世界,泛泛人生之路上,我会走得很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