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3927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考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查重点

(1)哲学的物质概念。

(2)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关注热点

(1)通过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事例分析论证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2)结合“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等事例说明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3)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遵循的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使然。

特别提醒: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

(3)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不能认为规律是万古不变的。

名师点睛

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状元笔记

[易错]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错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

错误。

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3)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知识梳理】

1.哲学的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存在来看: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发展上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重点突破】

1.正确理解物质概念

2.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物质”概念应该说是哲学上最抽象的概念,要注意对它的理解。

命题角度 世界的物质性[预测题型:

选择题]

【典例1】

(2011·江苏单科,24)荀子说: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 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

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人的意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

答案 D

【典例2】

(2010·海南)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与“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高度概括抽象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事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故①②正确。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有人断言:

“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神创论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③④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选B项。

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训练2】

(2012·郑州三校联考)“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这种观点

(  )。

①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认为整个世界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③否认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否认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②符合题意;唯心主义在根本上否认社会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物质性,③④符合题意;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训练3】

2011年3月11日13时45分,日本发生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海啸及伤亡。

自然灾难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端事件,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害。

地震、风暴、瘟疫往往没有先兆,突袭地球的任何角落。

这是大自然发怒的一面。

有时,当这些灾难来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看到难以想象的画面。

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应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就能证明这一点。

(3)我们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知识梳理】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重点突破】

1.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

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某种事物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不具有某一特定的运动形式便是静止。

其二,就事物的性质而言,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静止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每年都会有一些省份命题,但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角度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预测题型:

选择题]

【典例1】

(2011·江苏单科,26)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方面的内容。

“几秒钟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说明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切题,答案选A。

B错,机械运动是最低级的运动形式,但不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题干不强调物质与运动、静止与物质的关系,故排除C、D。

答案 A

【典例2】

(2011·浙江文综,27)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②反映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合。

③④反映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故选B。

答案 B

对应训练

【训练1】

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

这句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语蕴涵的哲理有(  )。

①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③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④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解析 “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体现了绝对运动的观点。

“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量变与质变,②与题意无关;注意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针对同一事物而言,而材料中的变与不变不是针对同一事物,故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训练2】

(2012·试题调研)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外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按此计算,他的“第一步”迈出了9165公里。

但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

这说明(  )。

①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把运动和静止等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错误的;②③④是对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

答案 A

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知识梳理】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重点突破】

1.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

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规律和规律性现象。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

(3)规律和规则

规 律

规 则

区别

含义

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质

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一般情况下每年在此都有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命题角度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预测题型:

选择题]

【典例】

(2010·重庆文综)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将达到大气中的何种高度。

这强调了

(  )。

A.火山活动无法预测

B.火山活动没有规律性

C.火山活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D.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都有特殊性

解析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具有规律性,这是运动规律的共性、普遍性,共性和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通过题干中的“个性”“没有人知道它将喷出多少物质……何种程度”可知,各事物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故选D项,A、B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2·威海质检)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谒山》中写道: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这两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 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是:

想系住太阳以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但是缺少足够长的绳子;面对如水去云回一样流逝的时光不由生出无限惆怅。

这反映出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答案为A。

答案 A

【训练2】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解析 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

故选C。

答案 C

泰国洪灾是2011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较大的自然灾害,是高考关注的热点材料。

此类材料时效性较强,但考查命题具有共性和一般规律。

从哲学角度看,一般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运动和规律,实践和认识等知识。

高考对本部分知识考查热度大,出题密集,出题形式多样,主观题和选择题都可能出现,应高度重视。

1.泰国泛滥的洪灾从根本上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表现。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答案 C

2.泰国洪灾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它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________。

(  )。

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 联系D.客观实在性 运动

答案 D

3.现在泰国泛滥的洪灾,恰恰给政府带来了更新国家综合水系统的机会。

水系统从建立到长期的实施再到更新体现了(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D

4.中国政府决定向泰国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援物资和100万美元现汇救灾款。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