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333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docx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

基石

新中国

初期

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政治

建设

表现:

三大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一)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

4、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

(二)准备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背景:

人民战争胜利发展

2)时间地点:

3)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

第一次:

三大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第二次:

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

(2)党的工作中心: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

4)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

2)内容:

(1)大会对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进行讨论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献

(3)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也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

(2)国际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确立标志: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依照欧美实行内阁制或议会制,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只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更好的参政议政,才能充分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力。

西方的议会制、内阁制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以经济作为后盾来竞选,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无法参加。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起草过程

(2)通过时间:

(3)内容

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

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4)特点:

(5)性质:

(6)意义:

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中国近代史上制定了哪几部宪法?

(1)第一部资本主义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

(3)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

(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国和宪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定

1、确立时间:

2、方针:

3、意义:

标志着人民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从194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出现了三次飞跃:

第一次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制定了《共同纲

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突破了苏联的一党制模式;

第二次是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之后,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三次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了十六字的新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何为民族区域自治?

 

2、为何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2)我国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

面各有不同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3、法律依据:

4、内容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7年5月1日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3月15日

1958年10月25日

1965年9月9日

5、意义

 

专项训练

1、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2、1949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温家宝总理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

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

中国式民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  )

A.多党合作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1954年毛泽东说: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右图所示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与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这项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1946年政协会议召开B.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

C.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D.2004年政协会议召开

6、(2010北京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重要政治制度。

我国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7、(2009天津文综卷)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概况

(1)根本原因:

(2)导火线:

(3)标志:

(4)结束:

(5)性质:

2、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3、教训

 

二、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三、发展完善(法制法治)

①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课堂总结

1、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提出了要健全法制,做到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

2、“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最大挫折,要从根本上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3、“文革”结束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

专项训练

1、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以来,新中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包括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全面修改,1979年、1980年对1978年宪法的部分修改,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1982年宪法的部分修改。

这说明我国的宪法(  )

①不能照抄西方,应从国情出发②不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③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④正在逐步完善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

A.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B.在经济建设中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C.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D.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最主要的依据是(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4、“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能召开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6、下列不属于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的是(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B.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C.1979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7、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状告村长,但最后当村长被警车带走时,秋菊拖着沉重的身躯追赶警车,她艰难地爬上一土岗,望着绝尘而去的警车,一脸茫然,喃喃自语道:

“我只想讨个说法,咋把人抓走呢?

”下列表述是某班学生的观后感,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能体现人民的愿望 ③它反映了我国落后地区农民的传统意识与现代化法制观念之间的冲突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学习目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

1、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3、探究: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

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1、香港是何时回归的?

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

 

2、探究:

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

香港回归有何伟大意义?

 

3、类比香港回归说说澳门的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交流不断加强的表现有哪些?

2000年后台湾局势的变化?

1979年

 

1987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5年

 

2、探究:

分析台湾回归祖国道路上的哪些障碍和有利因素?

 

专项训练

1、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明确公开提出(  )

A.两岸和平统一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D.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构想

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间的问题,港澳问题是国家间的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国家间的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港澳问题是中英、中葡间的问题

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

“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办法和政策,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

“‘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

”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

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