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118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荞麦的历史渊源.docx

荞麦的历史渊源

荞麦起源于中国。

栽培历史悠久。

栽培荞麦有4个种,甜荞F.esculentumMoench、苦荞F.tataricum(L.)Gaertn、翅荞F.emarginatumMtissner和米荞Fagopyrumspp。

甜荞和苦荞是两种主要的栽培种。

已收集到地方品种3000余个,其中甜荞、苦荞各占一半。

荞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救荒作物之一。

已知最早的荞麦实物出土于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距今己有2000多年。

另外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也分别出土过前汉和后汉时的实物。

但是唐以前,荞麦的种植似乎并不普遍,《齐民要术·杂说》中虽然关于荞麦的记载,但现在一般认为,“杂说”并非贾思勰所作,而可能出自唐人之手。

有说《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附出的“瞿麦”即荞麦,但仅是一家之说。

农书中关于荞麦最为确切的记载则首见于《四时纂要》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同时,荞麦在有关的诗文也累累提及。

因此,一般认为荞麦是在唐代开始普及的。

唐代随着荞麦种植的普及,荞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总结。

《杂说》的篇幅不长,可唯独对于荞麦的记载却很详细。

《杂说》首次记述了荞麦的耕作栽培技术,并特别强调适期收获。

“凡荞麦。

五月耕。

经三十五日。

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

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

假设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

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之。

但对梢相答铺之。

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得所。

假设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荞麦的成熟特性及其后熟作用,已有所认识。

《四时纂要·六月》有“种荞麦”一条说:

“立秋在六月,即秋前十日种,立秋在七月,即秋后十日种。

定秋之迟疾,宜细详之。

”宋代有关荞麦栽培技术的记载不多,但宋人对于荞麦的生理生态方面,却有不少的认识,北宋陈师道在《后山丛谈》中提到了荞麦与气候和物候的关系,“中秋阴暗,天下如一。

荞麦得月而秀。

中秋无月,则荞麦不实”。

朱弁在《曲洧旧闻》中对于形态和生态有详细描述,其曰:

“荞麦,叶黄、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

然方结实时最畏霜。

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

元代对于荞麦栽培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是在播种量和播种方法方面提出“宜稠密撒种,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

二是针对荞麦的易落粒的特性,在收获方法做了改良,采用了推镰收割,王祯《农书》说:

“恐其子粒焦落,乃用推镰获之。

”《农器图谱》中还详细地介绍了推镰的构造和功用,可以看出推镰是最早的一种收割机,而荞麦则是最早使用机械收割的作物。

荞麦的栽培比较简单。

因为它的全生育期极短。

可以在主作收获后,补种一熟荞麦,既增加复种指数,又便于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

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比较普遍。

《天工开物》说“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

《农圃便览》也说收稷后“将地种养麦”。

《马首农言》亦说“荞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

明代《养余月令》、清代《救荒简易书》等都指出荞麦可与苜蓿混种,至“刈荞时,苜蓿生根,明年自生。

”《农桑经》主张“田多者,年年与菜子夹种”。

荞麦作为一种传统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但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

世界性荞麦多指甜荞,苦荞在国外视为野生植物,也有作饲料用的,只有中国有栽培和食用习惯。

全球荞麦种植面积700~800万公顷,总产量500~60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中国、波兰、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

前苏联为世界荞麦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300~400万公顷,占全球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平均每公顷产量约615kg,总产量约200余万吨。

中国的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种植面积曾到达220万公顷,总产量为90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为405kg,但由于受荞麦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农民长期栽培习俗的影响,中国荞麦过去主要作为救灾补种、高寒作物对待,耕作粗放,产量低,产销脱节,商品率很低,加之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高产作物的推广,因而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近年来农业、医学及食品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说明,荞麦特别是苦荞麦,其营养价值居所有粮食作物之首,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营养价值高,而且含有其它粮食作物所缺乏和不具有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对现代“文明病”及几乎所有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能,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

荞麦生产和保健食品开发呈现新的发展势头,荞麦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正在提高。

据1986年不完全统计,全国20个省区荞麦种植面积为72.2万公顷,总产51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05公斤。

其中苦荞约17.6万公顷,总产22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249.5公斤;甜荞54.6万公顷,总产29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1公斤。

凉山州为四川省荞麦的集中产区之一,作为凉山州高二半山以上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其中苦荞4.8万公顷,总产11万吨,产量约占全国的1/2。

全州有适于荞麦种植的耕地7万公顷。

具有开发荞麦制品的巨大潜力,作为原料基地,每年可向加工企业提供上千万公斤的商品荞麦。

 

荞麦经过烘烤或者碾压之后会被做成荞麦粥。

荞麦学名为Fogypyrumesculentum,它跟小麦没有任何关系,更像是大黄家族中的一员,与掌叶大黄也是近亲。

尽管人们通常都将荞麦视为谷物,且也将其当做谷物来用,但荞麦并非如其他谷物一样是草状植物。

荞麦的形状是三角形的,棱角尖锐且突出,黑棕色的坚硬外壳包裹着里面的麦粒。

它的词源是从boek-weit的变形中得来的,后者是荷兰语,意思是山毛榉小麦,因为人们觉得荞麦像“三角形的山毛榉小麦”。

  世界上寒冷地区的居民对荞麦更为熟悉,因为在这些地方可供种植的粮食并不多。

荞麦的起源地是西伯利亚,经由韩国传入日本。

数个世纪以来,荞麦一直都是日本北部山区居民的主要食物,因为在那些地区无法种植稻米。

日本的荞麦面就是用荞麦面粉制成的,日本也是第一个制作荞麦面的国家,早在17世纪便已开始制作。

在中世纪,荞麦经由俄罗斯进入东欧,是由十字军战士带到欧洲去的,但十字军战士也是在他们前往东部的路途上才得知这种植物的。

到了十五世纪,荞麦开始出现在德国的市面上,随后意大利和法国也渐渐出现其身影。

那时荞麦被称为“撒拉逊人的粮食”〔法国称“sarrasin”,意大利称“saraceno”〕,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荞麦与东方的联系。

  在法国和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由于荞麦具有很强的耐寒性,故荞麦是那些地区的主要作物。

在意大利的瓦尔泰利纳,荞麦面粉被做成一种叫做pizzocheri的特色点心,而且当地的人们在做玉米粥的时候也会加入荞麦面粉。

同样地,在法国的上萨瓦省,一种被称为crozets的点心被特殊的刀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特色食品。

  大西洋沿岸的法国布列塔尼市,一种采用荞麦面粉做成的巨大的法式薄饼,据说是效仿俄罗斯的小薄饼而制成的,且是由到访过俄罗斯的水手们带回布列塔尼的。

在美国开拓期间,用酵母发酵过的荞麦面粉做成的薄饼是当时最常见的食物。

  如今,最大的荞麦生产国是俄罗斯和波兰。

荷兰殖民者将荞麦带到北美,且栽种在哈得孙河沿岸,这也是第一批得到推广栽种的粮食之一。

荞麦主要种植在美国北部,如纽约。

荞麦面粉是黑色的,稍带紫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荞麦面粉在法国也被称为blenoir〔意思是“黑麦”〕。

  由于荞麦天生就是不含麸质的,所以很适合对麸质过敏的人食用。

荞麦也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用它制作出来的蜜汁浓黑但风味强烈。

荞麦可以添加到面包制作当中去,但由于其不含麸质,故必须要与小麦粉混合使用。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标准,荞麦天然具备的氨基酸组成均优于其他任何一种谷物,包括燕麦。

得益于所含的氨基酸和赖氨酸,荞麦的蛋白质含量尤其丰富。

荞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很久远。

早年的古文献中,如《神农书》,《齐民要术·杂说篇》,虽有记载,但可能为后人所伪托。

较晚的文献如《备急千金要方》、自居易诗,那是确实可据的,从而可以证明我国在7世纪时,已有荞麦栽培。

到了宋代,那就普及大江南北。

到了明、清,自东北至西南,全国无处不有。

  荞麦自古受人重视,主要是由于它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能经济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能春播、夏播,秋播,也能冬播。

在稻麦收获以后,天旱失收,甚至在秋粮收后,都可插种一熟。

也可以同苜蓿,油菜混播。

这对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和防灾济荒,都具有很大作用。

其次,在用途上,荞麦子粒可作米、面供食用外,叶可含,稿秆可作药,还可充作饲料。

关于荞麦的栽培技术,如密植,施肥、收获,以及荞麦畏霜,陈种子不宜种等生物学特性,古人也都有记载。

  《神农书·八谷长生篇》(原书久佚,撰人不详)荞麦生于杏。

出于农石之山谷中。

生二十五日秀。

五十日熟。

凡七十五日成。

  南北朝后魏·贾思勰(6世纪30年代或稍后)撰《齐民要术·杂说》凡荞麦。

五月耕。

经三十五日。

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

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

假设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

下两重于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

即须收刈之。

但对梢相答铺之。

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

如此乃为得所。

假设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

  南北朝梁·顾野王(543)揖《玉篇》(北宋·陈彭年等重修(1013)荞,居妖切。

大戟也。

音桥。

麦也。

  唐·孙思邈(652)撰《备急干全要方》荞麦味酸微寒无毒。

食之难消。

动大热风。

其叶生食。

动刺风令人身痒。

黄帝云,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之,不过八九顿,作热风,令人眉须落,又还生仍稀少。

泾邡以北,多患此疾。

  五代晋·刘煦等(10世纪中)撰《旧唐书.吐蕃列传》,其地气候大寒,不生杭稻。

有青麦,豆,小麦,荞麦。

  北宋·唐慎徽(11世纪后期)撰《政和政类本草》,金•张存惠重修(1204)《政和政类本草》荞麦味甘平寒无毒。

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

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

其饭法可蒸使气馏。

于烈日中暴令口开。

使舂取人作饭。

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

烧其穗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

  宋·朱弁(12世纪30年代或稍后)撰《曲洧旧闻》荞麦,叶青、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

然方结实时最畏霜。

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

  宋·陈元舰(13世纪上)撰《岁时广记》占荞麦琐碎录、中秋无月:

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

盖缘兔蚌望月而孕始,乔麦得月而实。

  南宋·赵希鹤(13世纪)撰《调燮类编·粒食》荞麦过春月不宜食,能发风动气。

荞麦多食动风头眩,和猪肉食脱暗发。

  元·王桢(1313)撰《王祯农书·谷谱二》荞麦赤茎乌粒,种之则易为工力,收之则不妨农时,晚熟故也。

农桑辑要云,凡荞麦五月耕地,经二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

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待霜降收刈。

恐其子粒焦落,乃用推镰获之。

北方山后诸郡多种。

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

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滑细如粉,亚于麦面。

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然中土南方农家亦种,但晚收磨食,溲作饼饵,以扑面食,饱而有力,实农家居冬之日馔也。

  明·朱橚(1406)撰《救荒本萆》米谷部、荞麦苗,处处种之,苗高二三尺许,就地科叉生,其茎红色,叶似杏叶而软微艄。

明·陆容(1494)撰《菽园杂记》荞麦之荞,胡书无之,本草有之。

盖宋人所增耳。

通藏中有药石尔雅一卷,乃唐元和间。

梅彪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豆、麦为五芽,则此字之来亦久矣。

  明·邝璠(1302或稍后)撰《便名圈纂·种荞麦》立秋前后漫撒种,即以灰粪盖之。

稠密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

假设种迟,恐花经霜不结。

  明·陈嘉谟(1565)撰《本萆蒙荃》荞麦米,味甘。

气平寒无毒,一名乌麦,秋种冬收,曝烈日预令口开。

舂熟米堪蒸饭食,亦可磨面,任意充餐。

  明·李时珍(1576)撰《本萆纲目》荞麦(宋嘉佑年间见之),也叫荍麦(音翘)、乌麦,花荞(吴瑞语)。

荞麦之茎弱而翅然。

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芥曰荍,而与麦同名也,俗亦呼为甜荞,以别苦荞。

  明·王圻(16世纪下)撰《三才图会》麦有大麦、小麦、荞麦,……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然不宜多食。

多食动风气,令人昏眩。

  明·何乔远(16世纪末或稍后)撰《闽书·南产》麦……有荞麦,杆红花白,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

  明·王象晋(1621)撰《群芳谱谷谱》莽麦,一名荍麦,一名乌麦、一名花荞。

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养而与麦同名,又名甜荞,以别苦荞也。

南北皆有之,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则少。

八九月熟。

最畏霜。

数年来又宜早种,迟则少收。

苗高一二尺,茎空而赤,叶绿如乌柏树叶。

  明·宋应星(1637)撰《天工开物》

  乃粒第一卷

  麦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

大麦曰牟。

杂麦曰雀、曰荞。

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荞麦实非麦类,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

则麦之而已,……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

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麦工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地瘦。

然记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粹精第四卷

  攻麦凡大麦则就舂去膜,炊饭而食,为粉者,十无一焉。

荞麦则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盖此类之视小麦精粗贵贱,大径庭也。

  明·戴羲(1640)撰《养余月令》

  四月上艺种苜蓿,是月取子和荞麦种之,刈荞时,苜蓿生根。

  四月下收采又宜采藤花、黄豆芽,蜀葵叶。

荞麦初出嫩叶,俱可茹食。

  七月艺种荞麦,宜立秋前后稠密撒种,则结实多,稀则少。

  八月测候中秋无月,蚌无胎,荞麦不实。

有月,多兔少鱼。

  清·刘假设全(约1664)撰《本草述》

  荞麦气味甘干寒无毒。

……愚按荞之始终,皆得金气之全者也,故谓其降气,第兹味金合于火,以得生化。

故其叶绿而茎赤,且最畏霜,其不禁霜者,金之化原在火也,是其降气宽肠,炼五脏滓秽,而有剩功者此耳。

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木之气,然以始终于金者而生化乃得。

固借金中有火以为斡旋也。

  清·陈眉公(?

约17世纪后期)编《致富奇书广集》荞麦,古作荍。

立秋前后撒种。

密则多收,稀则少收,宜于水早之年。

按荞麦在田中,水高则麦高,大早亦不枯。

凡遇大早,秧田枯死,急拔去枯秧而种之,后种而先熟,菉豆亦然,但不畏旱,而畏水耳。

  清·蒲松龄(1705)撰《农蚕经》农经.六月荍麦:

荍麦价贱而荒田,非不得已勿多种之。

种陈,则出见而死,慎勿误用。

其入怀而粘襟不襟者新也。

又籴外种,恐非土宜。

田多者,年年与菜子夹种,严查地边,以防作蹋,荍去而菜生。

二月上粪,锄二遍。

荍地耕而种之,则耐旱,不然亦耙一遍。

  清·黄叔璥(1722)撰《台海使槎录》荞麦种植亦少。

婴儿有疾,每用面少许,滚汤冲服立瘥,谓能解饥祛热。

间有为饭者,土壤肥沃,不粪种,粪则穗重而伏。

种植后,所其自生,不事耘锄,惟享坐获。

每亩数倍内地。

近年台邑地亩,水冲沙压,土脉渐薄。

亦间用粪培养。

澹水以南,悉为潮州客庄。

治埤蓄泄,灌溉耕褥,颇尽力作。

  清·丁宜曾(1755)撰《农圃便览》

  夏苜蓿能冼脾胃诸恶热毒。

开花时,刈取喂马易肥,夏日取子。

和荞麦种之,刈荞麦时,苜蓿生根。

  六月陈蜀秣,荞麦.虽极干,六月内必晒,假设至中伏必蛀。

  中伏种豆已晚,多不收。

得雨速种荞麦,荞麦地耕两遍,止锄一遍亦可。

  秋七月种荞麦在立秋前,每中亩用种二升。

密则实多,稀则实少。

种迟则收微。

如霜早。

割取晒干为菜,或饲牛。

  稷八九分熟便刈,少迟遇风即落,将地种荞麦。

  寒露刈荞麦。

其秸烧灰,淋汁,洗六畜疮,甚效。

或熬干取碱,蚀恶肉,去靥痣最良。

养麦秸铺床,止臭虫。

  清·张宗法(1760)撰《三农记》

  荞,图经云,叶绿三尖。

茎赤梗空。

四棱生节。

枝生左右,开小红花,四瓣,黄蕊,蔂萝繁密,结实垂悬。

稞三棱,嫩青老黑,亦有苍色者。

苗之妙异于众禾。

在半长苗,半开花,半结于,半收实,至老不衰,失时而获。

则孙为祖,祖将生孙,一名荍。

方土记名乌麦,一名花麦其形弱而翘易,故曰荞。

曰荞者,苗长而花实盛也,磨面如麦,故入麦品也。

  植艺,伏中耕耜土极热,秋后以灰粪和种之,八九月收。

春种者六七月收。

难据其种之时。

惟凭其种之方,沮平之处,食之多令人病。

至于西北极寒之方,以荞食为天味极美。

可面可糕,可羹可粉。

南人以实蒸熟开口,又晒干捣米食。

  本性,荞味甘气寒,实肠益气,苗味酸寒。

禁人以湿秸卧病,沥灰汁,入染色,退油腻。

炼丝帛,能制半夏麻芋毒。

  清·吴大勋(18世纪)辑《滇寓闻见录》玻今俗作荞,旱地荒地遍植萌,不管时候,红梗绿叶白花,甚可观。

民间多食莜,磨面制成饼,呼为叭叭,想即饽悼也。

远行力役之人,俱携此为行粮,食时,山沟内取凉水饮之,边氓之苦如此。

哑有甘苦两种。

苦者可食,甘草不可禽.性寐与稗同,有菠稗烧酒,多饮成手战之病。

玻只布种,任其自生自长,不复移种。

稗则布种分苗,与禾稻同。

滇省西北土寒,宜于此种也。

  清·西清(1810)撰《黑龙3‘r9>记》荞麦,出黑龙江城者尤佳,面宜煎饼,宜河漏,甘滑洁白,他处所无,河漏挂面类,俗称合络。

河漏二宇见本苹纲目。

  清·插秀沅(约19世纪前后或稍后)撰《农官著实》或(光绪五年)《三原县志》

  三月菜子收黄色,莫待干了才收。

拉回来者,先上菥,脐上几天,然后再辗。

碾完讨候,挑菜秆子,教伙计都将鞋脱了。

不然,伤菜子。

就是秋天碾荞麦,亦如是。

惟此两种田禾,总要脱鞋为妥。

  四月麦后褐地种谷。

自是一定之理。

俟有雨后,先特种荞麦之地,用耱收墒。

如不收墒,万一天早无雨。

则种的时候,来不及矣。

且来收墒之地,总要雨大墒饱,然后种得。

或者下而中止,墒仅一耧半锄,又何种得。

不知养麦出黄墒,我叮咛先收墒者,此也。

  十月冬天喂牛,和合草最好,兼之省料。

所谓和合草者。

荞麦秆子,谷草秆子,豆衣于,井夏天晒下的干苜蓿。

俱用铡子锄碎,搅在一处。

晚间添的喂牛,岂不省事。

  清·祁寓藻(1836)揖《马首农宫》(马首邑即今山西省寿阳县)养麦多在本年麦田种之,有先耕后以楼种者,耕宜深二寸,耧深止一寸。

种毕耙之。

有和粪点者,耕止寸余探。

点法有二,点于犁沟者。

耕微浅,点在棱背者,耕微深,有将子乱洒地面后,以犁耕乙以耙复其种者。

三法皆忌大雨。

大雨则谓之涸伤(大雨淤泥,地皮生甲,苗不得出)。

俗有荞麦不涸伤,就拿布袋装之语。

至乱洒者,虽易结子,熟时难挽。

不如点播二法为善。

  清·刘宝楠(1840)揖《释谷》荞麦、玻麦、乌麦,别三名。

《玉篇入荞,麦也。

《新唐书.吐蕃列传o,其粒有养窘-《坟政全书入养旁.一柞苗夯.又作乌夯.塞唐书富告卞手用本草》也。

  清·包世巨(1846)揖《齐民四术》

  辨谷其籼稻既获,可种养麦。

  荞麦,紫茎弱而歧生,枝枝结实,花细白实黑。

甲三枝,以磨面如麦故名。

收成不盛,为间谷,不当正鹅,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

性好雨亦不甚畏早,最忌霜,一霜而枯,再霜而落。

霜重则茎萎矣。

面色稍缁,昧与麦等。

稍腻滑。

消炼肠胃沉滞。

岁必须食数次,其常禽者,和猪羊肉热禽。

令人发热风,落须发,又忌黄鱼。

有黄病人不可禽。

头风畏冷者,以面汤和粉为饼。

更令懂鼍出汗,虽数十年者I皆盛。

又腹中时时微痛,日夜泻稚四五次者,久之极伤人。

专以荞麦作食,饱食二三日即愈。

神效。

其秸作蘑。

可辟臭虫螟蚣。

烧烟熏之亦效。

其壳和黑豆皮、菊花装枕,明目。

其春社前后种者名苦养,味苦,劣,弊充荒备。

古名萌,名乌麦,名花麦,皆谓养麦。

  作力芥麦入秋种早获田内。

六十日而成。

于下层黑。

上层自有汁。

即宜刈。

黑。

迟则落。

及霜则萎。

  清·彭邦鼎(1849)撰《间处光阴》莽麦花白,故唐宋诗皆曰花如雪。

平凉以西,荞麦花作水红色,弥山漫野,望之如秋海棠。

  清·翼诚(1852)撰《耕心农话》荞麦一名乌麦,高田阱三次,立秋前后种,茎弱而赤,花繁琐小,实有三棱,老则黑如地色。

耕三遍则三重著子。

八、九月收,连根拔之。

  性怪霜。

下两重子黑,上一重于白,即当拔。

但对稍相搭铺之。

其白者日渐变黑。

假设待上层总黑,则下层子尽落矣。

烈日晒开口,春取唐面,秆灰调大麦粥,柔滑而腻。

淋汁洗牛马疮窟,亦入外科药。

  清·邹汉勋(19世纪中期)捅《甫高平物产记·谷类》葬交一名蔽麦。

立秋肯种之。

苗高一二尺。

赤茎,叶如乌臼本。

花白繁密,实而羊蹄。

有三梭,黑色。

按荞麦不见古书。

宋嘉枯本草始载之。

方以智谓即尔雅之即。

蚍虾注名荆葵者,盖古今名异耳。

  清·郭云升(1896)揖《救荒简晶书》

  救荒月令

  大子养麦六月种AA藕。

王象晋群芳谱曰,养麦一名驳麦,一名乌麦,一名花荞,一名甜养。

茎弱而翘然,曷长易收,唐面如麦,故曰养,而与麦同名,又名甜莽,以别苦莽也。

南北皆有之.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种则实少。

王桢农书曰,莽麦立秋前后种,密植则实多。

稀种则实少。

齐民耍术曰,种芥麦,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也。

曲洧旧闻曰,麦备四时之气,荞麦叶青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

农家呼为解霜雨。

云闻洛阳县老农El,立秋后闻雷声,则百日无霜,荞麦可广种也。

  小子养衷六月种九月韧鹅。

小于养麦,一名京子荞麦,一名快莽麦,六月种之,比于大子养麦,其熟更早也。

  六十日快养衰七月种九月初痛。

六十日快芥麦七月种,他谷已晚,快养麦熟期,犹绰绰然有余也。

  秋葬麦七月种九月熟.秋荞麦七月种。

据农政全书投时篇而种之也。

农政全书授时篱,七月种养麦。

‘五十日快养麦七月种八月热.五十日快芥麦七月种,他谷已晚,此快芥麦熟泅,更绰绰

  然有余也。

五十日熟快养麦,七月中旬犹可种。

  四十日快养麦七月种八A热.四十日快莽七月种,他谷已晚。

此快养麦熟期,更绰绰然

  有余也。

四十日熟快荞麦,七月下旬犹可种。

  四十日快养麦七八月种九£热.四十日快芥麦,八月上句种犹可收也,再缓则无及矣。

  救荒种植

  六十日快养麦自六月半至七月初皆可种绰绰有余。

  五十日快养麦自六月半至七月半皆可种期绰绰有余。

  四十日快养麦自六月半至七月底皆可种期绰绰有余。

  六十日快莽麦晚禾也,迟至七月初种,熟期

  民国·高润生(1915)撰《尔雅谷名考》荞麦,载于齐民要术及谷谱,本草各书。

程氏九谷考不载者,则以说文养宇,故不欲自乱其例也。

至此谷宜于农食之处。

据《王桢农书》云,芥麦紫茎乌粒,种之则茹为工力,收之则不妨农时,晚熟故也。

北方山后诸郡多种之。

治去皮壳,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而食。

或作汤饼,谓之河滑,滑细如粉,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今按荞麦实北方农家常食之晶,作河漏法,系以水和面为团,用木机榨压面成。

其术机则牝牡各一。

联以活轴,可随手起落,外施以床,厝时置机釜上,实面团于牝机之内。

其牝机之底,用嵌以铁片,密凿细孔,面入牝机内,乃下牡机压之,则面随孔出,作细条落釜水中。

煮熟食之,甚滑美也。

其木机俗呼河漏床。

  民国·李遣九(1921)编《山西农家僵富浅解》农家对于耕种的经验,有钱不种花儿田。

普通养麦开花,怕刮西北风,又怕雨水过多,所以有这俚言。

大概说来,庄稼开花钓时候,都怕凤丽不过比较起来,荞麦怕的厉害些。

  民国·徐珂(1924)撰《可盲》清彭兆荪小谟脑馆诗集有莜麦饭诗并序云。

莜麦,形似小麦而弱。

播之寒土则易熟。

莜读如油,宁武人和作佴,以为常膳。

考抽麦不见诸书。

莜乃田器,郡志即以此字当之,未详所据。

珂按莜麦宜作荞麦。

芥,广髑,巨娇切。

韶会,渠娇切,井音乔。

本草,荞麦茎弱面翘,然易长易收,唐面如麦。

珂又按莽麦为一年生草,江浙有之,北方尤多。

茎赤高一,二尺,叶为三角形,有长柄互生,花小而白,列为圆锥花序,实有三棱,老则黑。

  民国·丁颖(1929)著《谷怕名实考》荞麦,别名菠麦,乌麦,花荞、花麦、甜养,苦养。

我国荞麦有苦甜二种。

甜养原产于我国北偏,于南北朝以前,已开始栽培,至唐宋而中州栽培极盛,井及于南方。

苦荞原产于我国西北偏,元朝以来,西南方始多植之者.

  南宋·陆游(1125一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