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983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docx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

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

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摘要: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要促进经济协作,打造生态旅游牌,打好少数民族牌,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加快形成我国西部开发战略高地。

关键词:

武陵山区经济协作生态旅游民族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从理论到实践持续升温。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崛起,都是通过联片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崛起的。

从2007年起,国家正在制定新的政策,提出“以线串点”带动西部地区发展。

分类推进西部地区重点区域,扶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目前,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已经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陕西关中——甘肃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加快形成“西部开发战略高地。

”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

“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对探索我国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促进西部地区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打“生态旅游牌”、“少数民族牌”和“扶贫开发牌”,力争资源市场相通、体制文化相融、能源产业互补。

为此,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打造区域协作的武陵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旅游产业合作体系。

只要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积极开展“交通联动、旅游联动、文化联动、产业联动”,就能改变“边缘化”和“差距扩大”等危机,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将是我国后发优势较为明显的经济协作区,集各种优惠政策于一体的经济协作区,国内首个生态经济协作区,国内首个研究土家苗族文化的经济协作区和国内首个无障碍旅游协作区。

一、弄清武陵地区区域地理概况

从2004年起,由全国政协民宗委牵头、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负责人连续四届召开座谈会议,提出《关于加快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建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把武陵山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板块纳入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大武陵经济圈”。

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支持。

按照全国政协民宗委组织的“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形成的共识,“武陵山区”有五个明显的共同点:

一是山同脉。

这一地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北有巫山山脉,西接云贵高原,南靠雪峰山脉,东临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是水同源。

有沅水、澧水、清江、乌江四大水系,均发源于武陵山脉。

三是民同俗。

多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风民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四是经济同类。

经济发展速度太慢,低收入人口多。

贫困人口集中,多属于国家级、省级贫困县。

五是文化同根。

按照民族学专家张正明的说法,这一带是中国一条独特的“文化沉积带”。

(一)武陵地区建置沿革

武陵地区第一个行政区域是楚国黔中郡。

黔中之名始见于《战国策》: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秦代,续设黔中郡。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

“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移理义陵,今溆浦县也。

”武陵郡郡治设在义陵县,在今湖南省溆浦县。

武陵郡共辖13个县。

据《汉书》载:

“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户三万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八。

县十三:

索,渐水东入沅。

孱陵,莽曰孱陆。

临沅,莽曰监元。

沅陵,莽曰沅陆。

镡成,康谷水南入海。

玉山,潭水所出,东至阿林入郁,过郡二,行七百二十里。

无阳,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八百九十里。

迁陵,莽曰迁陆。

辰阳,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七百五十里,莽曰会亭。

酉阳、义陵,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莽曰建平。

佷山、零阳、充,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

”[1]汉代武陵郡各县辖区如下:

1、索县:

县治在今常德市鼎城区,含今汉寿县、鼎城区东北部和沅江市。

2、孱陵县:

县治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含今安乡县、津市市、澧县一部分、南县、华容县、岳阳县。

3、临沅县:

治在今常德市城区东部,含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和桃源县地。

《水经注》载:

“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县治武陵郡下”。

[2]

4、沅陵县:

治在今沅陵县,含今沅陵县、泸溪县、吉首市及永顺县、麻阳苗族自治县一部分。

5、镡成县:

治在靖州县,含今洪江市、洪江管理区、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绥宁县一部分

6、无阳县:

治在芷江,含今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鹤城区及贵州省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岑巩县、三穗县、镇远县、施秉县。

7、迁陵县:

治在今保靖县四方城,含今保靖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一部分。

龙山县里耶秦简说:

“迁陵以邮行洞庭。

8、辰阳县:

治在今辰溪县,含今辰溪县、凤凰县、花垣县、鹤城区、中方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石阡县。

9、酉阳县:

治在今永顺县芙蓉镇,含今永顺县、古丈县、龙山县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及贵州省德江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各一部分。

据《旧唐书》载:

“彭水,汉酉阳县,属武陵郡……务川,〔思〕州所治,汉酉阳县,属武陵郡。

”[3]

10、义陵县:

今溆浦县。

11、佷山县:

治在长阳县都镇湾镇,含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及鹤峰县一部分。

12、零阳县:

治在今慈利县零阳镇,含今慈利县、永定区、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一部分。

《旧唐书》载:

“慈利,本汉零阳县,隋改零阳为慈利县。

”[4]

13、充县:

县治在今永定区城古人堤,含今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西北部、鹤峰县南部、来凤县、宣恩县(东门关以南)、咸丰县一部分。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把王莽更易的郡、县名称恢复为原名。

据《后汉书》载:

“武陵郡,秦昭〔襄〕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

洛阳南二千一百里,十二城。

户四万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万九百一十三。

临沅;汉寿,故索,阳嘉三年(134年)更名,刺史治;孱陵;零阳;充;沅陵,先有壶头;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作唐。

”[5]东汉武陵郡管辖12县。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有荆州武陵等四郡。

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孙吴大将吕蒙率军夺得荆州。

此后,武陵郡属吴,直到吴亡归晋。

晋代,仍设武陵郡,据《晋书》载:

“武陵郡,汉置,统县十,户一万四千。

临沅,龙阳,汉寿,沅陵,黔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舞阳。

”[6]武陵郡治仍设临沅县。

南北朝时,宋、齐、梁、陈分别设置武陵郡。

隋朝统一中国后,改武陵郡为“朗州”。

但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把朗州更名为武陵郡。

唐朝建立后,武陵郡初属“山南道”,后属“江南西道”,天宝年间又改属“山南东道”。

据《旧唐书》载:

“朗州下,隋武陵郡。

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朗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陵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朗州。

天宝初,割属山南东道,旧领县二……武陵……龙阳。

”[7]

可见,历史上的武陵郡始设于汉代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废止于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二)科学界定武陵地区区域范围

提出一种区域文化必须研究它的起源、发展,必须界定区域范围。

因此,要按照“地域面积相连,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原则,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对武陵山区地理范围划定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武陵地区区域范围。

“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

既是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概念,又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其名称来历有三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沿革看,武陵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行政区划概念。

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武陵”一词。

设置武陵郡后,“武陵”一词成为行政区划名称。

《辞海·地理分册》对武陵郡区域范围作了界定。

“武陵,郡名,汉高帝置。

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辖境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其后,辖境逐渐缩小。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朗州为武陵郡。

境内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被称为‘武陵蛮’”。

由此可知,从汉代设置武陵郡起,武陵地区一直是完整而稳定的历史地理单元。

其次,从自然地理看,“武陵”一词源于武陵山脉,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

武陵山脉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山脉,是中国自然区划由第二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阶梯东南丘陵过渡地区。

《辞海》说:

“武陵山,在湖南省西北部及湖北、贵州两省边境。

东北——西南走向,乌江和沅江、澧水分水岭。

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梵净山(2494米)在贵州省江口县北,富林、矿资源。

”武陵地区地域范围为:

湖南省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放自治县、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区(县),贵州省铜仁地区等地。

再次,从现实状况看,学术界、旅游界和政界、商界已把“武陵地区”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实体,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自然地理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把武陵山区划为全国十八大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

此后多年,武陵地区多次召开湘鄂渝黔四省武陵地区县(市)政府经济协作会议、湘鄂渝黔毗邻地区民委民族工作协作会议和旅游局构建“大武陵旅游圈”研讨会议。

2004年,国家民委在黔江区主持了武陵民族文化论坛,并举办了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

”2009年,国务院国发〔2009〕3号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2009年9月,举办“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立大会暨武陵经济论坛。

”同时举办第二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

”黄柏权提出了湘鄂渝黔边区全面合作的工作思路,张良皋提出了构建“大武陵旅游文化圈”的构想,张英提出了构建湘鄂渝黔旅游协作区的旅游开发战略。

综上所述:

“武陵”是个历史悠久的历史地理概念,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武陵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主线,以土家、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个省(市)毗邻地区,共有7个市(州)、70个区(县),土地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00多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和维吾尔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武陵地区共有土家族770多万人、苗族300多万人、侗族130多万人),约占武陵地区总人口的40%。

“武陵地区”包含“武陵山区”,二者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武陵地区”范围比“武陵山区”大,“武陵山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重庆市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和石柱五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贵州省铜仁地区,土地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00多万人,3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计1100多万人,分别隶属于4个省级、5个地市州级和48个区市县级行政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西部开发的最前沿、西部中部的结合部和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三)武陵文化“八大系列”

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湖北民族学院黄柏权教授在《广西民族研究》发表了第一篇研讨武陵文化的学术论文《论武陵文化》。

张家界市杨敬初、戴楚洲首次推出系统研究武陵文化的学术著作《中国武陵文化研究》一书。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是旅游的灵魂。

打造“大武陵旅游圈”必须开发利用武陵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具有旅游功能的吸引物。

武陵地区各族祖先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颇有特色的武陵文化,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生态文化“八大系列”。

武陵文化以“八大系列”为主体,积淀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名胜文化资源,既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又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和汉文化为源头的“历史文化”。

武陵地区是中国人类起源地之一。

湖北省长阳县发现的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化石距今约20万年。

武陵地区已经发现虎爪山遗址等数十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夏商周三代,武陵地区为濮人、巴人、楚人、苗人、越人、汉人等多民族聚居区,致使武陵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时空叠合”特点。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武陵地区隶属黔中郡、武陵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的问世和武陵仙境“桃花源”的初创标志“武陵文化”形成。

唐宋元明清时期,“武陵文化”逐步发展。

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

武陵地区各族先民创造了奇特的民族语言、丰富的民间文学、独特的民间艺术、浓郁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的民族体育。

不仅有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大水井古建筑群、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等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有桑植民歌、梯玛歌、薅草锣鼓歌、土家族打镏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撒儿嗬、苗族鼓舞、土家族毛古斯、傩愿戏、花灯戏、挑花、土家织锦、苗族服饰、苗族银饰等6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为特征的“宗教文化”。

武陵地区各族群众民间信仰的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道教传入武陵地区始于西晋,著名道观有真源观、桃川宫、五雷山道观、天后宫、紫霞观、高贞观和祖师殿等。

佛教传入武陵地区始于西晋,著名佛寺有天门山寺、普光寺、宝峰寺、夹山寺、仙佛寺和香山寺等。

四是以贺龙、周逸群、贺锦斋、袁任远、廖汉生为首创造的“红色文化”。

1928年4月2日,桑植起义爆发,3000多名起义军夺取了桑植县城,在湘鄂边区举起了第一面土地革命大旗。

1929年,贺龙率兵攻占鹤峰县城以后,初步形成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1931年,正式形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会师以后,向永顺、龙山、大庸、桑植等地挺进。

1934年11月,红二、六军团攻占大庸县城后,成立了以任弼时为书记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以贺龙为司令员的湘鄂川黔省军区和以贺龙任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至1935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红军将士创作的苏区歌舞至今仍在武陵老区流行。

贺龙、周逸群、袁任远、廖汉生等红军将士的故事至今仍在武陵地区流传。

张家界至桑植至永顺至吉首至铜仁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贺龙故居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饰为标识的“服饰文化”。

土家老年男子穿满襟衣,中青年男子穿对襟衣。

土家老年妇女,身穿矮领滚花边满襟衣;中年妇女穿右开襟矮领衣,套绣花围裙,裤脚用色布缀3条梅花边;土家姑娘穿外托肩上衣,裤子绣五色花。

苗族男子穿对襟衣,裤短而大。

女子穿无领大袖满襟衣,胸前绣花;下着短而大的宽脚裤,边缘滚花边。

侗族老人穿无领右衽衣,着宽长裤。

妇女穿无领右衽带子衣,下着百褶裙。

白族男子包白头巾,穿白色对襟衣。

女子戴“风花雪月”帽,穿白色大襟衣。

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以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为中心的湘西山区菜系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名菜有土家酸鮓肉、腊味合蒸、炖腊野鸡、麻辣竹鸡、油炸蜂蛹、砂锅狗肉、板栗炖鸭肉、泥鳅钻豆腐和岩耳炖土鸡等。

渝东南民族地区土家、苗族人民擅做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棒棒鸡丝、毛肚火锅、麻婆豆腐、锅巴肉片和香酥排骨等川味菜肴。

七是以转角楼、吊脚楼、鼓楼和“三房一照壁”为标志的“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是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如永顺县芙蓉镇、龙山县里耶镇、慈利县溪口镇、永定区王家坪镇、桑植县苦竹寨、利川市鱼木寨、恩施市崔家坝镇、石柱县西沱镇、酉阳县龚滩镇、铜仁市东山古建筑群、思南县思唐古建筑群。

苗族建筑是吊脚楼,如吉首市德夯、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和松桃县寨英村古建筑群。

侗族建筑“三宝”是鼓楼、凉亭、风雨桥。

张家界市白族民居建筑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家庭院落为代表。

八是以“大武陵旅游金三角”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为龙头的“生态文化”。

武陵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齐全。

既有武陵源、桃花源、茅岩河、万福温泉、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神农溪、小南海等20多处5A、4A级旅游景区,又有长江三峡、武陵源、桃花源、猛洞河、德夯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

二、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纵横联动

目前,武陵山区经济文化协作工作还没进入实质性阶段。

因此,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党政部门应该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建议建立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湘鄂渝黔四省市党委、政府及武陵山区各县市区级党委、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组”,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发开放、区域资源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选取条件成熟的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

(二)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均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并由国家发改委印发。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也要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印发后实施,并且争取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建立以跨行政区划经济协作发展为主导模式的新型经济区格局,是各行政区经济规划的着力点、着眼点。

在产业发展规划上,要考虑本行政区经济发展需求及资源承载程度,同时考虑对外合作与交往能够利用的资源和市场状况。

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要共建共享。

国家铁道部要把安张衡铁路、黔张常铁路和宜万铁路列入铁路建设规划。

国家交通部要在武陵山区布局五条高速公路。

在城市规划上,各地要编制城市等级体系,确定本地城市在武陵山区地位。

要把张家界市、吉首市、怀化市、恩施市、黔江区、铜仁市建设成为中心城市。

(三)争取上级政府支持

建议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由湘西自治州政府牵头、恩施自治州由州政府牵头、渝东南民族地区由黔江区政府牵头、铜仁地区由行署牵头,分别就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方案向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汇报,再由这四省市政府上报国务院,以争取省政府各厅局、国务院及各部委支持。

(四)加强横向协作,做到“三个先行”

一是边界相连的县市先行。

从单个项目开始,逐步扩大到整个区域协作。

二是信息共享先行。

由吉首大学或湖北民族学院建立武陵山区民族经济数据库。

三是交通设施建设先行,实现武陵山区国道、省道、县道联网。

渝怀铁路、焦柳铁路和在建的渝湘高速公路,只解决“南武陵山”的快速通道,还应尽快启动安康?

—张家界—衡阳的铁路建设,以解决“北武陵山”的快速通道问题,联手推动黔江至恩施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

三、合力打造生态旅游牌

实施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推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时,武陵山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旅游局和民委要建立武陵山区旅游合作机制,合力打造生态旅游牌,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武陵地区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个集“神秘山水、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黄金旅游区。

(一)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各级旅游局要在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包括总体规划和景区详细规划在内的多层次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形成“以省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州)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景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体系。

在总体规划制定以后,要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要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际协作,强化渝鄂湘黔大武陵四省市跨区域联合。

(二)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做到点线结合,旅游线路形成对于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具有极大作用。

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

“以长沙为中心、张家界为重点,分层次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首先,要全面实施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旅游精品战略,加快旅游开发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要围绕“张家界”这块金字招牌,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其次,要抓好长沙市至桃花源至张家界至猛洞河至凤凰县至梵净山名山风情游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

再次,抓好张家界至吉首至凤凰至怀化至洪江至靖州以及崀山至城步至通道至桂林两条黄金旅游线路的开发。

(三)切实保护文物古迹旅游资源

正确处理文物管理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张家界市要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维修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普光寺古建筑、五雷山古建筑、苦竹寨古建筑、杜心五故居等文物古迹。

对张家界老院子、江垭古城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可以开发的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原则,进行高水准开发。

要把龙山里耶古城的保护、整修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工程,将修建里耶古城博物馆列入国家文物局建设项目和国家文物遗址保护工程。

各级政府要实施里耶风景区总体规划,科学开发里耶古城,力争把里耶古城打造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四、重点打好少数民族牌

武陵山区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流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也可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亮点”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条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城市中心论;考虑资源品位和民族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既要考虑民族风情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的依托。

总之,要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个地区的带动。

通道县的“亮点”是百里侗文化长廊,有芋头侗寨、坪坦风雨桥和马田鼓楼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普济桥等10多座风雨桥,有阳烂鼓楼等30多座鼓楼。

(二)实施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要解决“伪民俗”等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

首先是策划,其次是开发。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投资者联合开发的方式。

(三)认真办好民族节会活动

要成功举办一次民族节庆活动,首先是要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

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族节庆成为旅游活动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

五、发展宗教文化旅游

武陵山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2]3号《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妥善处理做好宗教工作与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关系。

(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要实施国务院公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把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依法保护寺观教堂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

要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二)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宗教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是引导宗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的良好平台。

武陵山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必须妥善处理四大关系:

要妥善处理做好宗教工作与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关系;要慎重处理宗教活动场所与旅游景点“两个身份”的关系;要细致处理信众与游客的关系;要恰当处理教务活动与旅游经营的关系。

武陵山区佛教、道教名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宗教界对外联系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形成和谐文化建设氛围。

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建立合法有序的宗教秩序。

武陵山区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宗教工作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旅游经济文化发展。

武陵山区佛教名胜夹山寺、普光寺、天门山寺和道教圣地五雷山道观、紫霞观、天后宫等宗教旅游景点要合理利用宗教文化,为繁荣旅游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西汉班固撰《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2]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卷三十七

[3][4][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地理》

[5]南朝范晔撰《后汉书·郡国志四》

[6]唐代房玄龄撰《晋书·地理志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