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909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docx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一、从近十年高考作文题看作文命题走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命题作文曾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角,但由于其对审题要求较高,限制性过大,立意以及文体单一,不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

于是1999年的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的全国高考作文,揭开了话题作文的序幕。

之后话题作文以其独特的优势风靡一时,2004年达到了巅峰,在全国15道作文题中就占了14道,一度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话题作文审题的自由度和文体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曾一度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也出现了考生在应试中不但在内容上随意宿构、而且在表达形式上盲目创新的流弊,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乃至病历、案卷等应用文体和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甚至小品、相声等样式竞相登场,导致在考场上刮起了一股以文章样式取胜的不良风气,出现了考场作文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的现象。

随着高考的不断变革,试题也在不断出新。

从2004年开始,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迎来了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阶段,各省在命题形式上做了调整,逐渐形成了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且呈现出此消彼长、交替上升的势头。

2007—2009年的作文题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打破了之前的格局,话题作文开始降温,直至2009年减少到1道,使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平分秋色。

并且2005年以新面孔出现的材料作文,在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占了8道,在2010年的18道作文题中占了10道,达到了历年之最。

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在近十年历经了三大阶段,即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又叫后话题作文)的阶段。

有人预言,新材料作文生命力旺盛,很有可能成为命题“新宠”。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技巧   

(一)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新材料作文是在传统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相对旧材料作文而言,又叫情景作文、题意作文,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它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审题难度更大了,它是对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

和旧材料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的特征是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而旧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内容指向明确,主旨比较单一,题干则明确写作内容和文章体裁。

和话题作文相比,它除了拥有话题作文的“三自”特征外,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审题难度更大了所以又叫“后话题作文”。

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

只给材料,不给话题(考生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2.多向性。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考生选择立意的角度多了)。

3.自主性。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与话题作文相似)。

因此,如果说命题作文是从传统中走来的长者,话题作文就是跳街舞的青年,而新材料作文则是富于思辨的成人。

如下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

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

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

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道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它既不同于历史上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近几年的话题作文。

大致是由材料加要求两部分组成,一则寓言故事加上作文要求,有材料有要求但没有作文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材料确定话题,这就是所谓的“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如果我们再将它与这些年流行的话题作文作一比较,就更容易看清它的特点。

请看下面这个话题作文的例子: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站在一旁看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

“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

“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标题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异同。

  相同点:

都提供了材料,都是“三自”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同点:

第一,审题难度不同。

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话题,也就限定了一个范围,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范围和落脚点,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增大。

第二,审题方向不同。

话题作文关键是审话题,作文立意与材料关系不大紧密,材料只起引出作文话题、提示话题内容的作用,材料可用可不用;而新材料作文关键是审材料,作文立意与材料紧密相关,材料是立意的基础,并且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中,材料是必用的,就看用得是否巧妙。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与技巧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要遵循“五个步骤”,抓住“两个关键”,避免“三个误区”,明辨“六种题型”。

A遵循“五个步骤”

1、通读材料,分清类型。

这里的“类型”是指材料的类型。

按形式分,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按数量分,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按内涵的显隐分,可分为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

应考时,能区分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基本可保证审题立意不犯方向性错误。

一般来说,显性材料的内容是明显的,材料多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审题时无须引申。

隐性材料多指寓言、寓意类材料,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有所寄托,意思是隐含的。

审题时必须分析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与现实对接。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提供的是一则“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

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

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

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

培训班教练野鸭说:

“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

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

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

“兔子擅长的是奔跑!

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

”思想家仙鹤说:

“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

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本道作文属于给材料类隐含性话题作文。

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题者关注的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倡导发挥自身优势,走自己的路,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大。

从宏观上看,这道作文题和当前的政治热点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

在当前全社会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潮流下,这样的作文题好像既出乎意料,实则又在情理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是多元化的,既有全面的发展,又有个性的张扬。

因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思想开放和融合并存的时代。

正像材料中的仙鹤主张一样,兔子学游泳,我们不能苛求它就非得学会游泳,或者嘲笑它学了好久还不会游泳。

首先可以从“勇于尝试,全面发展”这个角度去完成。

这一角度和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俗话说的“艺多不压身”,多一项本领多一条生存的路。

 其次,可以从“术业有专攻”这一角度去立意,即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由此可以联系到当今社会个人定位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还可以把“全”与“专”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当然这样的难度相对较大。

2、整体把握,抓住关键。

整体把握就是全面理解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审题时必须有整体观,切忌断章取义。

抓住关键主要指阅读分析材料时能抓住关键词句,并做记号,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写作的角度或命题者的态度倾向。

整体把握和抓住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200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

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

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

“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

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

“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

“诚信?

善良?

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

“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

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

“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

”大家都说好。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这道题目,首先必须整体把握,抓住关键,即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

就材料整体而言,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诚信”,二是“善良”(二者本身密不可分,真正的善良者必然坚守诚信,而诚信则体现着一个人的善良品格和道德情操)。

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诚信缺失的社会里是否该行善,给出自己明确的答案。

3、挖掘角度,选择最佳。

自主选择角度是新材料作文和传统作文的最大区别,鼓励考生发挥创造力、多角度看问题、自由发表见解是高考作文之终极目的。

而能不能找到角度、能不能找到合适角度就成了衡量考生审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要求考生审题时首先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所有的角度。

一般能找到关键句(词)就能找到角度,这些关键句往往是概括性的结论句或评价句,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所提供的“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具体的作文角度,可从材料涉及的多个对象中提取:

(1)“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

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

”前两句话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又总有这样那样的短处。

(2)“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全面发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也可能办坏事,联系下文看,其行为的实质是一味求全,不从实际出发,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违背乃至扼杀动物天性。

正确的做法是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做一个智慧的引路人。

(3)“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

”应注意其中的“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主要原因自然是受先天条件制约。

(4)“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

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

”培训班教练野鸭这番话,至少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没有意识到个性差异,不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二是忽视目标、方法等其他要素,一味盲目地提倡苦学苦干。

(5)“兔子擅长的是奔跑!

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

”评论家青蛙的感慨,谈及的是补短与扬长哪个更重要的问题,由此可引出认清自我、张扬个性、术业有专攻等话题。

(6)“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

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思想家仙鹤的观点启发性很强,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时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就能合理解决问题了,何必认准一条路走到底甚至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从以上的六个角度中选择自以为最佳的、最容易发挥的一种,即可成文。

如果错解寓意,认同野鸭的说法或赞扬动物管理员的做法,或者脱离材料随意发挥,胡乱地谈什么“快乐无止境”、“人生无止境”等,那就偏离题意了。

4、化大为小,确定立意。

角度确定后,还不能马上动笔行文,因为只是按照某一角度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空洞的、抽象的。

此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大角度化小一点,把抽象概括的一句话变为具体可感的若干侧面,调动知识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确定立意。

如上文提及的200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考生经过审读材料可以从“善良”的角度提炼出主旨。

但“善良”这一主旨太大,范围太广,怎么办?

考生应该抓住“善良”或“善”这一话题,选准一个角度来写,可以从正面讴歌善良的美德,也可以从反面论述善良的必要。

写的时候,尽量要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地去写,这样虽然“入口小”,但可以写得深入。

为了正面赞扬善良,有的考生直接拟题为:

《品善》、《善者为智》、《美,源自一颗善良的心》、《常存善念之心》等,也有考生间接拟题为《无悔的选择》、《阳光的味道》、《温馨一幕》等,这些题目都拟得非常好。

考生可以明确立意:

善良是什么,怎样看待善良,如何坚守善良,如何弃恶扬善等等。

这样,考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用所掌握的素材和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阅历,写出百花争艳、异彩纷呈的文章来。

5、材料引述,适当得体。

材料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

但许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习惯性地在文章的开头复述材料,或者把材料当一个论据来用,或者将材料生硬地拉长,将一个概括性的材料改编为没有细节描述的冗长故事等。

这样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适的。

写材料作文处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种方式:

(1)概括引述。

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几百字,大家都将其引述在文章中,难免会令评卷老师生厌。

如果能用概括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笔墨引述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引述关键语句。

试题材料中能揭示主题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点,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点。

(3)续接材料法。

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自己构造故事的能力又强,叙接故事的方法新编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材料的好方法:

以材料的结尾为媒介,或浮想联翩,演绎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态未来,以精妙的构思、新奇的情节制胜。

总之,材料的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要“适用得体”就算用得好。

B抓住“两个关键”

要审清“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句话的要求,要掌握两个关键:

  

1.全面理解材料  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整体把握材料。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可见材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

我们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分析材料,这样才会深刻全面。

  全面理解材料,要分析几个与思想内容相关的问题。

  ①理清对象(材料包含哪些人物或动物形象);②分析表现(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对象的表现:

他们各自要做些什么);③辨清关系(用辩证法梳理“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④分清主次(从材料里找到故事的主角,就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

)  弄清这几个问题,第一步的任务就完成了。

  2.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是第二步的任务。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侧面”?

什么叫“角度”?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侧面”就是“旁边的一面”。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可以分别认作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

就一篇文章的内容表现来说,可含有多个侧面。

分解时,要采取分类的方法。

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按思想意义来分,有揭露狼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只要把材料的内容全面理解了,选向的问题就不难了。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要选择角度。

其实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看这个侧面,构思立意也就隐含其中了。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

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

例如从上面“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中就可以找到至少六个角度。

抓住这“两个关键”,你的构思立意就有了明确的范围了,你尽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写了。

  有人会问,这么多侧面和角度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每个角度都是平等关系,关键在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题或部分主题。

C 避免“三个误区”

1、忽视材料背景  有的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但却在随后的写作与思考中,完全抛弃了材料,从而导致偏离题意。

如2006年的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命题,如果我们仅以“三”为话题,就不符合题意。

因为“三”必须要与其他的语素构成一个词语(带“三”的词语),并且这个词语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这就是命题材料给我们提供的话题背景,脱离这个背景就会脱离准确立意的轨道。

比如,写“我的高三生活”、“三口之家”、“记我的三位朋友”等,虽然文题当中也有“三”字,但是它们不符合材料背景命意的规定性,故属于跑题。

  2、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的考生,只重视材料,忽视相关的提示语,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如2007年全国课标(海南、宁夏)卷作文题: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纤维素溶液。

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五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

”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其实在提示部分,已经反复强调了一个核心词“创造”,只要谈自己对“创造”的认识,就不会跑题。

可惜的是,有的学生没有看到这一点,只是在阅读材料时对相关发明的“偶然性”很感兴趣,于是就大谈“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当然只能被判为偏离题意。

 3、不能准确提炼关键词  有的考生,不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内容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意。

  比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有人看到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句诗,就从“湿衣”两字开始联想,想起了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由此开始谈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这就是由于对关键词把握不准而造成的失误。

  要规避上述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三个原则:

  一是结合背景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话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范围就会“越轨”。

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

  二是材料关键要素原则。

也就是我们所确定的话题,一定要是材料构成的内容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

  三是紧扣命题要求。

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一般都写得很清楚,必须要全面准确地把握。

D明辨“六种题型”

1、寓言型或(哲理)故事型

材料特征

(1)所给材料是一则经过加提炼的寓言或是具有一定情节的哲理故事。

(2)命意重点在于阐明道理,最易写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

审题要点

(1)全面解读寓言(故事)材料,把握材料的基本情节。

如材料中的人物的言行、矛盾冲突,问题的根源、事件的起因及后果,材料中富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等。

(2)归纳寓言或故事蕴含的哲理(主旨),提炼关键词语(短语),确定写作中心话题或写作角度。

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往往与现实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是对应的,把握了寓言的内涵就找准了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和现象。

其基本审题过程:

原材料→(提炼、整合、归纳)→话题式材料→(审题、立意)→写作。

(3)研读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确定写作的角度。

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问句、感叹句、比喻句、议论性语句及人物对话都是关键信息承载的对象,时常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

(4)别放过寓言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其中也暗含着写作的角度,可启发我们进行发散性思维。

经典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帝召开一个会议,想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

我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

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未派过用场,它已成了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

我已把翅膀变作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够在海洋遨游。

……

上帝忽然发现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

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啥?

人说:

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分析】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从不同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

从鹰的角度:

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从鸵鸟的角度:

不能正确运用优势(天赋),优势也可能丧失甚至转化为劣势。

从企鹅的角度:

创造性地运用条件/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

从鹰、企鹅的角度:

成功者善假于物也。

从鹰、鸵鸟、企鹅的角度:

成功者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

从上帝的角度:

上帝是公平的!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

从鹰、鸵鸟、企鹅和人的角度:

命运是公平的,让你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别的东西。

从人的角度——

①.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但因为拥有了某种美好的事物(信仰、追求、理想、幻想等等)而使生命获得新的高度。

②.在精神世界里,人类享有高贵的自由。

③.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拥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

④.崇高的灵魂可以弥补生命的缺陷。

⑤.人类如果失去了理想,世界将会怎样?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所依靠的是思想(或信仰等)。

2、对比型(对举型)

材料特征

(1)提供的材料在内容上一般是相对(反)的,在层次上明显分为两部分。

(2)话题一般为关系型的,着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审题要点

(1)材料内容是由相对(反)的两部分组成的,审题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区别,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2)坚持重点论,审题时要权衡内容的两部分,把握命题者的感情指向性。

要特别注意两种观点或看法之间的过渡语和过渡词,如“然而”“但是”“相反”“与此同时”等标志性词语。

(3)文章构思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好不平均用力,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具体而深刻。

经典例析

2007年高考作文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