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893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docx

高中历史近代史大题训练题

1.材料一  „„全国出现许多大商人。

最大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次为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

他们组成商帮,设立会馆,以维护共同利益。

他们握有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的资本,用来买卖商品。

在商品交易中,白银成为重要流通手段。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毅庵祖,家道中落,以酤酒为业。

成化末年值水灾„„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币(帛),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之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

后增至二十余。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有个叫胡定的人向乾隆皇帝报告说: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陈陈相因,粟有红朽者矣。

” 

——《论清代前期的土地占有关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这种现象出现后的

两种矛盾的态势。

(4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4分)所获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2.材料一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刻苦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

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情绪可能滋长,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他要求高级干部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当李自成,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

这些论述丰富了党的反腐倡廉的理论。

 

——中国反腐败斗争成就回顾与

战略思考 

材料三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清醒地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现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他告诫全党,如果失去警觉,可能要毁掉一批干部。

他提醒全党: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共有一百五十余万的党员、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分别受到了各级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查处。

其中不乏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大案和无锡非法集资、湛江特大走私受贿、厦门特大走私等要案。

党心民心为此振奋,社会影响巨大。

 

——中国反腐败斗争成就回顾与

战略思考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的历史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出现贪污腐化现象的原因。

(2分)     

3.为什么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4分)     

4.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党风廉政建设有何认识?

(4分)     (注:

此材料题中材料一借用别的材料题中一段,材料二及材料三均从网上搜索创新而成)

3、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在实施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38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

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平地分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

„„这个国家昨天还是个不干涉主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储贷货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摘自洛克《今日美国的

问题》 

材料三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

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哪一点实际上是做不到

的?

为什么?

 

(2).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发生什么变化?

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请你分析材料三中资本家反对新政的理由,你认为罗斯福同反对他的资

本家之间是否存在根本利害冲突?

(此题从三则材料题中重新整合设计而成)

4、材料一 虽然皇帝下禁海诏书的确切动机无人知晓,但以下事实值得注意:

皇帝之所以能颁布禁海令,仅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强运动”名称出自《易经》 ,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来。

用这标语概括 1860 至 1870 年代中国大效西方,其名称已表现着防御性的动机。

当日提倡向西方学习的人物恐怕自己的行动必被批判,因之引经据典强调时代之不同,才有这举动之必要。

同时他们也用“中学为礼,西学为用”的解释说明学自西方的无非是一种技术性之事物。

在各种基本的条件内,他们始终不脱离中国文化的传统。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自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这场“自强运动”的名称,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结合材料三,举出两例史实说明 1978 年后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努力。

你如何理解明清以来政府对外态度差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

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

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

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

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

获利是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地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 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 1943年已增至375。

„„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唐两位学者主张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 主张的理由。

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 果。

  

(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 争的实质。

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6、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

„„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

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

(2分)为什么?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4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6分)

7、材料一: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

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

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

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

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

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在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分)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0分)

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持以上观点的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

(8分)

 

(2)第三、四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制约因素有哪些?

(6分)

 (3)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

各举一例说明(6分)

 

 

(4)该学者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6分)

9、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

强调牺牲、勇气、斗志的价值,社会各个阶层的对立一时间被忘却,在国家统一的象征之下,所有的市民相互合作,这些事情都被美化了。

                                       ——(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

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

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

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

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认,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

…….”“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人类的一大恩惠。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爱因斯坦》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8分)

 

(2)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一句话概括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严重后果。

(8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爱因斯坦对原子弹使用的态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爱因斯坦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10、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11、26分)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20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表 300      250     ■ 200      150  ■    100 ■   ■  50   ■   0       

1850年 100

1873年150 

1896年 50

1913年 100

1920年 250

——赵吉庆:

《工业化过程中物价变动的历史趋势及其对策》 

材料二: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

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

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50—1920年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趋势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1913—1920年英国物价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29—1932年美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面对这一物价变化,美国政府

是如何应对的?

(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

 1992—1994

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

(10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

(4分)

12、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000,其中葡萄牙人1200。

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

(葡萄牙平托《远游记》)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

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

“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

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年至1870年和1948年至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

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

(2分) 

13、 .【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处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

维经斯基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并同北京大学的革命分子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然后他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并具体帮助陈独秀等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1921年,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

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一部分要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

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这是中苏人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1958年4月7月,苏联领导人向我国提出共同建立长波电台和海军联合舰队的要求,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理所当然地遭到我国的拒绝。

1959年6月,苏联就片面地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际新技术的协定。

1959年,赫鲁晓夫参加中国建国十周年庆祝活动,但在与毛泽东会谈中,埋怨中国对台湾的武力政策给苏联“制造了困难”。

希望中国公开表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此后,苏联政府在两国边境屯兵百万,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并在中国的邻国策动反华活动,甚至公开诉诸武力,武装侵入我珍宝岛,制造流血事件。

 

——孙友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述评》 

材料四:

在1989年5月16日的那场中苏会谈上,„„邓小平还郑重地阐述了两个问题:

一是历史上中国在列强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他毫不客气地历数沙俄时代及斯大林时期侵害中国权益的历史事实,“从鸦片战争起,列强侵略中国得利最大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

邓小平谈的第二问题是近30年苏联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加强军事设施,不断增加导弹,包括派军到蒙古,总数达到100万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对此,比邓小平小27岁的戈尔巴乔夫只能神情专注地听着,“我的年龄比你小,那场争论我们不想对此作出评价,而是指望你来作出评价,我同意你的基本想法。

对于不太遥远的往事,我们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自此,中苏关系拨云见日,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拨云见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俄(苏)两国之间传统友谊的具体表现。

(4分) 

(2)据材料三,指出中苏两国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苏联当时主动改善中苏关系的原因。

(8分

14、材料一 1944年6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率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因此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30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材料二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

“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 )

 材料三 C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材料四 环球词记者仲伟东(2011年)11月13日报道,首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已经于12日结束,不过有关“货币战争”的话题仍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许多外媒对于本次峰会上有关货币问题的决议表示不满,认为会议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意见。

“货币战争”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硝烟”未曾消散。

 

(1)“二战”后初期,中国以大国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主要得益于什么事件?

请分析原因(6分

(2)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

(2分)“超级特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2分)、

15、和谐理念与关注民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