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71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专升本考试大纲

12、《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1120002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开设学期:

第2学期

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学时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54,共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考核的对象和目的

本课程考核的对象为学前教育专升本学生。

目的为考核专科层次的学前专业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程度,为其能否进入本科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三、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

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表

章次

标题

分值分配

第一章

导论

8

第二早

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12

第三章

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

8

第四章

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20

第五早

儿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12

第六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12

第七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0

第八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8

说明:

分值分配提供的大致范围供参考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推荐教材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推荐参考书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五、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1.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识记:

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意义,并能正确表述。

理解:

科学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并能正确解释。

分析:

能运用儿童心理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

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2.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的层次要求的分数大致比例参考考试范围和分值分配表。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

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的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一般题型用: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单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

题型供参考,命题老师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

(5)考试方式采用闭卷。

六、主要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一、发展的概念【识记】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理解】

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概括发展

2、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三、发展的基本性质【分析】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分析】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儿童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分析】

1、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识记】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识记】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考核要点】

1.识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2.分析发展的基本性质

3.分析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4.识记和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

第二章儿童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视觉敏度3.颜色视觉。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敏度。

2.听觉定位。

3.听觉辨别。

、知觉的发展【分析】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3.空间知觉4.时间知觉第二节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理解】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性仍然是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3.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人。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

1.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4.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完成。

(三)影响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因素

1.活动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性。

2.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3.活动组织的合理性。

4.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5.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前儿童注意的分散和防止【分析】

(一)引起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1.过多的无关刺激。

2.疲劳。

3.缺乏兴趣。

4.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

(二)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组织活动。

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

4.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考核要点】

1.分析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2.理解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3.分析如何防止儿童注意的分散

第三章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识记】

(一)有意识记较弱,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二)学前儿童既有机械识记,也有意义识记

(三)学前儿童的再认和再现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四)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二、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培养【应用】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

(二)通过各种感官参与识记

(三)教授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与策略

(四)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及时复习、尝试回忆)

(五)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六)选择最佳的记忆时间(避免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不良影响)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理解】

(一)视觉复述策略

(二)特征定位策略(三)复述策略(四)组织性策略(五)提取策略第二节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识记】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二、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理解】

(一)丰富学前儿童的表象,发展其言语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学前儿童大胆想象

(四)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学前儿童的自由创造

【考核要点】

1.识记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2.分析运用如何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第四章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儿童语言发展概述儿童获得语言,便开始掌握社会交往和思维的工具。

儿童逐渐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

二、儿童语言的发展【识记】

(一)语音的发展随着近似词音节的增多并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就逐渐减少。

儿童大

概到4岁才能全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儿童初步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

2~6岁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如下趋势发展: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三)语义的发展儿童理解语义包括词义和句义两个方面。

语义的发展晚于语音和语法结构的发展。

如果4岁前儿童基本获得了语音和语法结构的话,那么,相应水平的语义要到8~9岁才

能获得。

三、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分析】

(一)从自我中心语言到社会化语言

1.儿童自我中心语言包括无意义字词的重复,独白以及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2.社会化语言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四种。

(二)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

四、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应用】

(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三)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四)成人语言规范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1.直觉行动思维的概念。

2.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帮助儿童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3.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识记】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思维的狭隘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理解】

1.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

儿童能够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2.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绝对性);

(3)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拟人性、经验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1.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其特点:

一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即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并存于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二是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

(一)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

(二)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三)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好奇心(五)开展各种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三、皮亚杰的儿童认知/智慧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分析】

(一)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

(二)前运算阶段(2一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一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考核要点】

1.识记儿童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

2.分析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现象3.掌握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4.分析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不可逆性等特点

5.分析评价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

第五章儿童情绪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一、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价值【识记】1.人类婴儿先天的情绪反射是今后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起点。

2.情绪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

3.情绪具有发动和组织人的探究行为的功能,能够促进或干扰认知的发展。

4.情绪具有人际交往功能。

5.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早期的情感创伤也会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

二、儿童的基本情绪【识记】

(一)儿童的基本情绪

1.微笑。

2.痛苦与悲伤。

3.焦虑和恐惧。

4.愤怒。

(二)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特点

1.易变换。

2.易冲动。

3.易传染。

4.易外露。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分析】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4.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

(二)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调控【应用】

(一)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儿童情绪的表达能力与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密不可分。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并能根据一个人当时的情绪预测其行为。

学前儿童情绪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保持和谐的气氛。

3.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4.成人的情绪控制树立榜样。

5.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如:

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等。

(二)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儿童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

帮助他们学习如下情绪控制方法:

1.转移法。

2.合理宣泄法。

3.自我疏导法。

4.学会宽容。

5.升华。

第二节儿童意志的发展一、意志定义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心理机能。

二、意志品质的特点

(一)独立性

(二)坚定性(三)果断性(四)自制力

三、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应用】

(一)独立性的培养

1.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

2.运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3.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4.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增强幼儿的果断性

(三)增强幼儿的自制力

(四)幼儿意志坚持性的培养

【考核要点】1.识记儿童情绪的价值和特点2.分析儿童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过程和特点3.掌握儿童情绪理解与调控的方法

4.掌握儿童意志的培养的方法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理解分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理解分析】

第二节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识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

指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和自信感。

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分析】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

2.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3.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分析】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2.易受暗示性。

3.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1.坚持性和自制力。

2.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考核要点】

1.理解分析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关于儿童个性发展的阶段理论

2.分析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

第七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早期依恋及其影响

一、依恋概述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识记】

(一)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的发生与建立过程是儿童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

为此,依恋的建立需要儿童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发展。

(二)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提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

代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三)依恋的形成阶段

1.无分化阶段(0一3个月)。

2.低分化阶段(3一6个月)。

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到2.5岁)。

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

三、依恋的类型【分析】

(一)A型:

焦虑一回避型依恋

(二)B型:

安全型依恋

(三)C型:

焦虑一抗拒型依恋

四、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理解】

(一)稳定的照看者

(二)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

(三)儿童的特点

(四)家庭的因素

五、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理解】

(一)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

(二)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

(三)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儿童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概述【识记】

(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人际关系

1.垂直关系:

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一服从”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地位上是不对等的。

2.水平关系:

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儿童和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一互惠”关系。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一般来说,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幼儿童交往。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识记】

(一)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二)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

(三)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理解】

(一)儿童交往的特点

(二)儿童交往的策略

1.发起。

2.协调。

3.交换。

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

(一)儿童自身的特点

1.儿童的行为特征。

2.儿童的认知能力。

3.儿童的身体吸引力。

(二)外部环境的作用

1.父母的鼓励。

2.教师的影响。

3.玩具与电视。

第三节儿童的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分析】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予等。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发展阶段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一6岁)。

2.特点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换位思考问题。

2.移情作用。

3.父母抚养方式。

4.不同文化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析】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口的的行为。

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

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为此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另一种是敌意性侵犯,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2•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发生频率咼于后者。

3.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故意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

2.儿童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社会交流与文化影响。

【考核要点】

1.识记依恋、同伴、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2•掌握依恋形成的过程,分析依恋的类型

3.分析影响依恋形成的因素和同伴关系的因素

4.理解分析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形成的过程

5.分析影响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因素

第八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儿童道德发展概述

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道德。

儿童外在行为的获得、儿童是否愿意采纳社会标准,这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外部强加的指令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儿童的这一内在的自我约束即道德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和运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1.5〜7岁)

第二阶段:

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第三阶段:

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和运用】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高年级)阶段一:

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

阶段二:

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

水平二:

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阶段三:

以好孩子”为取向

阶段四:

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

水平三:

后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阶段五:

以社会观念为取向

阶段六:

以价值观念为取向

四、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因素

(二)同龄人的交往

(三)儿童的养育实践

(四)教育与文化【考核要点】

1.掌握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2.对儿童出现的道德行为能用理论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