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448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docx

扎实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民权县土地流转的背景及现状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民权县从党的十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近三十年以来,农村生产力得了解放,农业生产出了蒸蒸日上的形势,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农业、工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二十世际八十年代党中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现在都得到了实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种地不用牛、耩地不用耧”等当年我们挂在嘴边的憧憬,现在一步步得到了落实。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目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在了一个相互制约阶段。

民权县位于商丘市西大门,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县域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辖18个乡镇529个行政村,总人口85.6人,其中农村人口65万人,占总人口的76%,农户数18.0227万户,户均耕地面积6.4亩,人均耕地1.77亩。

人多地少。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农户口万户,承包面积万亩。

我县土地大都是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延续下来的,由于当时的地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农户承包的地块零星分散,面积较小,虽然经历了98年进行的二轮延包,但由于大部分地方二轮延包是第一轮承包的延续,地块变动不大,仍然维持了原貌。

2002年税费改革入户调查时,多的农户一家有八、九块地,少的也有三、四块。

随着生产力和地力的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八九块、三四块土地,已明显不能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要求,也为大型农机耕作和发展规模种养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比如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大块地一亩地需要50元钱,零星小块地一亩出到80元钱也不一定有人愿意收割。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户有通过互换将小块地合并成大块的愿望。

同时,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农民大量增加,一些留守家中的农民无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只能“麦茬棒、棒茬麦”的粗放经营,收益很低。

土地小块分散经营,就农民而言,各家的耕地在村组内呈多片插花种植,形不成真正的规模,不利于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对承租人而言,为了取得相对集中的土地,需要与不同的农户进行协商,甚至绝大多数农户同意将土地租出,但因个别农户无论条件如何优惠就是不愿将土地转出,结果造成成片土地得不到有效流转。

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增加了土地流转难度和成本,造成了“想转的转不出去,想租的租不到”的现象。

因此,群众对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工作要求十分迫切。

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是破除一家一户、单打独头、不利规模生产和对接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办法,它让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优化组合,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让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粮能手集中,最终促进集体农庄模式的诞生,对一家一户农民而言,土地流转出去了,自己除享受国家直补资金、土地流转收益外,自己从一亩三分地上彻底解放出来,既可以在种田大户处打工,也可外出自谋门路,结果务工的收入肯定比种田的高,家庭的多种经营肯定比单一来源的高。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人人有份式的土地占有方式,阻碍了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利用,只能停留在过去古老的耕作方式上,这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土地不能流转的情况下,农民被束缚于土地上,即使有合适的脱离农业生产的机会,也往往没有合适的方式处置承包土地而产生后顾之忧。

自古以来,土地是农业文明的基石,是财产的象征,可是到了今天,土地竟变成了一副枷锁,让农民望而生畏!

几年来,民权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大力倡导和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农民离土、离乡,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全县每年都有100000万人左右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从事非农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

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了工业及二三产业的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这些人有的是离土离乡,有的是离土不离乡,他们在赚得大量非农收入的同时,有的把承包的土地留给了其他农民,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土地流转。

但这种流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群众之间自发的转包,相当一部分农户没有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转包的期限也很短,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

而且多数土地流转到亲朋好友手中,并没有转到土地大户手中,更没有形成集约经营的优势。

流转是保障农民系列权益的重要手段。

农民是土地等资源的集体所有者的成员,但当这些要素不允许流转的时候,农民的这些权益“休眠了”、“淡化了”、“疏远了”、“虚化了”。

只有当这些要素可以抵押、出让、出租、转让、流转的时候,农民的权力意识才会猛然“苏醒”。

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全面解放。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再好的东西,如果不流动,不流转,不交换,也是没有价值的。

在商品经济时代,单一的生产要素不是现实的经济要素;再好的产品对于生产者自己不具有任何价值,只有用于交换、流转才能实现它的交换价值。

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多样化的资源、广阔的水域、富饶的山林草场、美丽的田园、肥沃的土地,如果不流动,不和先进的社会生产要素(人才、资本、技术、良种、品牌、信息、管理)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接,它就焕发不出生产活力,就不是现实的能涌现更多财富的生产力。

流转是对农村生产要素、生产力的解放;全面的全部的要素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力的全面解放。

流转能促进适度的规模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它的必然后果是强化了家庭小农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家庭小农经济的作用已充分释放,而它的局限与弊端也日益显现:

不利于和大市场对接,不利于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对接,不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户户粮油棉、家家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可以实现农民的温饱,但难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目标。

如果全面实现了农村全要素的有效流动和流转,农村必然会普遍出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全面重组,会自发地出现各种能人,产生各类大户,如种粮大户、种棉大户、种菜大户、养鱼大户、养鸡大户……。

人们担心我们人多地少,有了种粮大户,出现了土地兼并,就会带来更多的农民失地。

应该看到,农业是一个行业庞大的产业,通过农业的内部细化分工就会产生巨大的容量。

只要允许农村要素有序的流动,农村各类规模经济一定会涌现,农村农业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一定会提升。

土地流转的根本意义在于,因为可以流转,有了公开的交易平台,竞价者多了,参与者多了,信息对称了,就实现了农村一切要素的价值发现、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功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讲“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我们认为让农村的一切要素积极有序规范地流转,正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新的体制和机制。

2006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鼓励和支持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提出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

在承认土地所有权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等农村所有的生产要素的用益物权(承包的经营权)变为具有法律保障的、可流转、可抵押、可租赁、可入股的、可获益的财产权益,这是全面还地于农民的本质诉求。

2008年,四川省首先启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试验。

2010年月日民权县成立了“”

二、民权县的工作方法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民权县认真学习贯彻商丘市委、市政府商发[2010]2号文件精神,结合民权实际,在全县529个行政村中选择安排106个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试点村,通过政府宣传推动、先进典型带动、会议督导促动、资金扶持拉动等措施,推动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领导重视,为我县土地流转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全市召开土地流转现场会之后,我县及时组织召开了民权县土地流转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姬脉常着重强调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具体要求,明确指出这次土地流转工作要采取过硬措施,强力推进,务必高标准化完成流转任务。

副县级干部杨思松就全县土地流转如何开展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与部署。

县委副书让姬脉常、副县级干部杨思松多次深入乡、村,通过与乡村干部座谈、与群众交流等多种形式,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极大鼓舞了乡村干部的干劲。

同时,县财政拿出30万元,高规格、高标准建设了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和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印制了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为全县土地流转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各乡镇作为流转工作的具体操作者,高度重视,把土地流转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专门成立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人员专抓,同时把班子战斗力强、能办实事的村委选为试点推进村,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的农业局,积极履行职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调研,了解民情,掌握情况,把握政策,摸索经验,制定方案,完善制度,规范程序,认真开展业务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宣传到位,给全县土地流转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由于部分农分的恋地观念,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在县召开全县土地流转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都及时召开了土地流转动员会,进一步统一了县乡干部和领导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明确了目标。

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标牌、出动宣传车、电视广播讲座、村民公示栏、村大喇叭、召开多层次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这次土地流转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消除了顾虑,主动参与其中。

据统计,全县共悬挂宣传横幅510幅,制作宣传标牌108个,出动宣传车19车次,发表广播电视讲话讲座6期,组织座谈会、交谈会223次。

(三)借鉴成功经验,加速全县土地流转进程。

1、实践证明,借鉴成功经验,可以使工作节省时间,少走弯路。

8月19日,县农业局组织由各乡镇长、主抓副职、农办主任、各重点村支部书记和县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200余人赴虞城县店集乡李楼村进行参观学习,鼓舞了干劲,学到了经验,引进了成功的工作机制,把握准了政策的尺度。

2、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县土地流转工作。

我县尹店乡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工作力度大,行动早,步子大,思路清晰,舍得投入,措施硬,抓得紧,进度快,8月18日该乡吴东村率先在全县、乃至全市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工作,8月底该乡6个任务试点村全部完成土地流转工作。

9月2日我县在尹店乡召开了全县土地流转现场会,各乡镇印发了经验交流材料,先进乡镇党委书做了表态发言;县委副书记姬脉常对此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场会之后,各乡镇加快了工作步伐,加大了工作力度,强化了各项措施,推进了工作落实。

10月份胡集回族乡实行了整乡推进,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四)健全组织,强化服务,为全县土地流转工作搭建服务平台。

土地经营权流转不仅要有制度上的创新,更应有系统而完备的组织保障。

为此,我县对土地流转工作组织建设非常重视,县财政拿出3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民权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仲裁大厅,配置了8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8台电脑、6个档案柜,650个档案盒等设施;各乡镇高规格、高标准、一步到位、完善好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

设置了土地流转服务站,配置了电脑、档案柜、档案盒,各项制度上墙,人员充实到位,办公经费到位;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五)立足实际,结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沟渠改造,殡葬改革,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一个大工程,关系到农村的方方面面,由于地块小、地块分散,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难以规划,特别是坟墓占地严重,“死人占活人的地”,减少了耕地。

在土地流转中结合这些方面更好地推进了工作的开展。

如民权县胡集回族乡通过村民协商,统一规划了农村道路、进行了沟渠改造。

胡集乡孟庄村进行了迁坟平坟工作,在村里建起了骨灰堂,以后所有人死亡后一律存放骨灰堂,节约了土地。

以后每个村都要建一个公墓,少数民族建墓地,汉族建骨灰堂,在凡楼、马庄等几个少数民族村已经实施。

采取以地养墓的方式,所有费用由村民集体承担。

(六)因地制宜,坚持原则,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原则,坚持“两不变”原则(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原则,保留原有耕地面积不变原则”),搞好调研,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出全县土地流转实施方案。

各乡镇针对本乡实际,也相应制定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2、做到“两个坚持”,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各试点村土地分配方案,为土地流转夯实基础。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要求试点村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认真组织、宣传、动员,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全体党员会、群从代表会和村民大会,村民人人都当监督员,村支书、村主任是直接责任人。

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到“两个坚持”: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二坚持“两个不变”的原则:

即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耕面积不变。

采取“两次抓阄”法,在土地丈量完毕后进行第一榜土地原分配人口和分地亩数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本村分配人口与地亩数第二榜公布。

形成土地分配决议,合情合理制定出有关沟、渠、路、树、房、坑等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完善了村里的工作流程,按照“召开村支部会—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群众充分讨论—摸清底数、丈量土地—分地人口张榜公布—解决问题—抓阄—分田到户—流转结果张榜公布—签订流转合同”的程序,把矛盾化解在村里,有效地避免了多抓、乱抓、群众有意见等情况,做到政策不出村,问题不出村。

3、强化督导,注重落实。

为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开展,我县将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县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专门抽调县有关部门组成督导组赴乡镇专项督导。

县两办室多次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督查,表先策后,进一步推进了工作进程。

(七)加强管理,规范行为。

我们制订建立健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农业种养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人流转。

严格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部门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经营大户,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大户发展生产,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良好的生产氛围,以使他们能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在制订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时,规范流转行为,做到规范流转程序: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流转合同,村级流转服务组织审核同意,乡级流转服务组织批准并依法鉴定三个环节;规范了内容,明确了合同主体,明确了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状况、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制订了土地流转示范合同;规范事后监督:

特别是做好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动态管理,加强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对流转中形成的合同、协议等要及时装订成册,整理归档。

做好了对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同时协调和化解土地流转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和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土地流转成果

到2010年底,全县106个试点村已全部完成流转工作,参与流转户数2531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14%;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83080.18亩,占耕地面积的15.9%。

通过流转整合新增耕地面积5200.4亩,签订流转合同28489份,补发经营权证书25310册。

其中胡集乡回族乡全乡完成土地流转工作。

(一)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户由过去的一家五六块甚至七八块地,变成现在的一大块地,实现了农户长期以来“多块并一块、小块并大块、一户一块地”的愿望,使多年分散、零星的耕地集中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农民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收获,方便了群众,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土地调整前,农户一般地块达5-8块,不仅耕作困难,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土地的相对集中,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调优了产业结构。

我县蔬菜、食用菌、畜禽、水果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好,已成为全县四大农业优势产业。

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有效扩大了四大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

目前,全县向蔬菜产业流转土地1.5万亩,重点加快王庄寨、褚庙、花园、龙塘等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其中在王庄寨建成了王庄寨运领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和王庄寨玉乐合发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向食用菌产业流转土地3000多亩,着力推动平茹向闫集乡东部扩张,形成东部食用菌产业链;向畜禽园区流转土地600多亩,以龙塘镇申庄为中心,做大蛋鸡、肉牛品牌效应,积极发展特色家禽养殖,加快集约型园区建设;向水果业流转土地1.5万亩,重点建设了龙塘申庄葡萄基地,花园葡萄基地。

现有流转土地可使全县农业每年增效0.5亿元以上

(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我县106个试点流转村在土地调整时,均对新农村建设、沟渠、机井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植树造林进行了规划,部分村委正在开展冬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灌溉、道路、电力等问题。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为机械化操作和植保的统防统治及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四)转变了农民的收入增长方式。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一方面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我县的土地租金由以往的600元/亩,增加到了目前的800—1000元/亩,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增加200元—4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有的土地流转收入甚至高于自己传统作物收入。

另一方面,企业和外来业主通过租赁土地,为本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从原来直接的生产经营者,变为企业和外来业主打工的农业工人,每个劳力每年可获得6000元—8000元的劳务收入。

如王庄寨运领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王庄寨玉乐合发蔬菜供港澳备案基地、程庄镇杨卓武高效农业示范园、褚庙乡同鑫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每人每天收入达30元。

(五)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一方面,土地流转进一步促使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优势板块基地集中,向农产品生产企业集中,农村分散、闲置的耕地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势特色农业。

另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聚了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了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如胡集乡马庄村马刚亮,承包马庄村委张庄村西河滩地140亩,主要以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朱,年经济效益12万元左右;胡集乡小马庄村马军,承包本村黄河古道西河滩地180亩,主要进行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年经济效益15万元左右;孙六镇祝胡同村村民郑传山在外打工12年致富,返乡发展,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孙六镇千亩吊瓜基地,实行吊瓜食用菌立体种植,可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人。

(六)有利于土地规模化集中流转,规模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不仅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不降低农民种田收益的情况下,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而且更加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管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七)通过整合,利用多余的土地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全县殡葬改革,全县已有10余个乡镇40余个村委集中建立了公墓和骨灰堂。

(八)通过调整地块,有效缓解了多年来农村遗留的土地纠纷问题,和睦了邻里关系,为构建和谐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民权县土地流转计划

(一)加强领导建设,强化目标管理。

顺应“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两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面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入手,不断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和深入实践的历史责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农村土地流转及其平台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农村土地流转及其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牛鼻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切入点”和促进农业信息化武装的“突破口”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并强化目标绩效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流转原则。

土地制度是农村最根本的制度,必须与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大生产越来越不相适应。

我们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推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看到,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民的长期增收。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土地流转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要素,而且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也不高。

这些因素决定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蹴。

如果不顾客观条件,过快地推进土地流转,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培育市场主体,引导流转走向。

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效益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向龙头企业流转,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培育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

以特色农业板块建设为依托,通过村级组织协调、散户资源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将散户经营的地块互换集中,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鼓励干部向农民租地搞示范、农村经纪人典型引路等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引导普通农民向规模化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种养大户。

三是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阶层人员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既发展在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组建的松散型专业协会,又鼓励发展经济利益紧密联结的专业合作社;既发展生产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又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出台支持政策,激发流转活力。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一是出台补贴政策激励土地流转,可以从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中增加对土地流转的补贴项目,也可以单设一项土地流转补贴。

二是从银行贷款、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登记等方面支持土地流转。

银信部门要启动对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贷款业务,满足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发展需求;财政部门要增加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的转移支付;农业和发改委等部门对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做得好的地方,要从项目上给予必要支持。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市和外来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五)完善保障机制,消除流转隐忧。

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流转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休系不建立不健全,农民对流转土地就会始终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提心吊胆。

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二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稳定转移机制。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的二、三产业项目,以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拓展新的空间。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把劳动力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结合起来,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既要培训转移出去的农民,又要培训留守后方建设家乡的农民,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