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学点总结.docx
《社区教学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教学点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教学点总结
社区教学点总结
篇一:
社区培训总结表
社区培训总结表
填表人:
李文福日期:
20XX年5月27日
篇二:
社区管理考试重点总结
社区管理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社区:
1、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特征:
社会的缩影、聚落的承载体、特有的文化、共同的社区意识、动态变迁。
3、要素:
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二、社区管理:
1、定义:
以社区基层的政权组织、社区居民、住区单位等为主体,管理社区内的各项事务,以维护社区整体利益,为社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的动态环境适应活动。
2、特征:
区域性、互助性、综合性、复杂性。
3、原则:
系统管理原则、法制管理原则、渐进创新原则。
三、社区工作:
1、定义:
社区工作即社区社会工作。
指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
2、要求:
社会责任感、平民意识、知识基础、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职业伦理。
3、目标:
(1)促进居民自治,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协调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满足社区需要,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5)弘扬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等社会公德;(6)增强社区凝聚力。
第二章社区管理主体
中国社区管理主体结构: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
一、街道办事处:
1、定义:
街道办事处是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2、特点:
(1)行使权力的局限性
(2)行政事务的复杂性(3)管理服务的直接性(4)管理工作的被动性(5)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3、现状问题: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
责大权小。
(1)“单位体制”长期存在大大影响街道办事处的权威性。
(2)对“条条”管理的过分强调大大制约了街道办事处的作用。
(3)街道立法的严重滞后大大影响了街道办事处职能的有效发挥。
4、改革方法:
(1)理顺职能:
行政职能、事业职能、经济组织职能。
(2)明确功能:
综合管理功能。
(3)健全工作机制:
管理主体地位。
二、居民委员会:
1、定义: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地位:
(1)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
(2)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3)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3、作用:
促进社会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
4、现状问题:
(1)居委会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偏低。
(2)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
(3)居委会规模的设置滞后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5、改革方法:
(1)调整居委会的组织体系。
(2)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3)优化居委会工作人员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
三、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
1、应有关系:
指导与被指导。
街道办事处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搞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2、实际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
理论与现实错位。
3、重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应有关系:
(1)建立直接选举的、非职业化的居民委员会。
(2)建立二者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
指导—被指导。
(3)构建居委会与专业社区工作机构的互动关系模式。
四、业主委员会:
1、定义:
业主是在区划所有建筑物内或者在一个建筑区划内拥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专有建筑物空间或者房屋的所有权人。
业主是在区分所有权制度下的一个法律概念。
2、建设方法:
(1)培养“成熟的消费者”;
(2)聘请顾问,积极寻求咨询,提高决策水平;(3)加强学习,培训成员。
五、物业管理公司:
1、定义:
物业管理公司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
2、建设:
(1)加强物业管理公司内部建设:
制定长远规划;教育职工要有竞争意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2)搞好物业管理公司的公共关系。
六、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法律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第三章社区管理的内容
一、社区服务:
1、定义: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在民政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面向社区全体居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社会福利服务。
2、内容:
(1)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
(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运行模式:
(1)发达国家:
政府主导、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社会参与。
(2)我国:
政府推动、街道主管、居委会操作、社区共建。
4、运行机制:
公益性服务;特殊照顾服务;便民服务中的有偿服务;便民服务中的无偿性服务;社区就业、创业、社区保障服务中的复合型服务。
5、发展趋势:
(1)由街区微观规划组织向宏观政策导向转变;
(2)由公益服务为主向有偿服务为主转变;(3)由分散化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和社会化转变。
6、现状问题: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不足;
(2)家庭购买力低下;(3)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4)社区服务观念落后。
7、解决对策:
(1)继续坚持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方向;
(2)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形式;
(3)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二、社区社会保障:
1、含义:
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主要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包括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等内容。
2、必要性:
(1)克服“单位制”保障局限,减轻企业负担的必然要求;
(2)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3)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3、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保障的关系:
(1)社区是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载体。
社区的社会保障设施建设、社区的各类服务组织建设、社区共建意识的培养。
(2)社区建设反映了社会保障改革的客观要求,即单位保障体制瓦解。
(3)社区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基础。
社区为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提供基础;社区为社会福利的社会化提供基础;社区为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的社会化提供支持。
4、现状问题:
(1)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的失业问题;
(2)老龄化问题;(3)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
三、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
1、社会弱势群体角度:
(1)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贫困性;
(2)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3)自身承受能力的脆弱性。
2、中国城市社区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主体错位;
(2)对象有限,不够公平;(3)水平较低;(4)项目单一,管理不规范。
局限于自然灾害救助、优抚、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
四、社区卫生管理:
1、定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精神到心理上的医疗服务方式。
2、内容:
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计划上与技术服务。
3、意义:
(1)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2)有利于改革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3)有利于促进“预防为主”的卫生医疗目标的实现;(4)有利于克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弊端;(5)有利于强化全科医疗服务观念;(6)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参与。
4、创新之处:
(1)组织形式创新。
加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化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
(2)工作方法创新。
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社区计划。
5、中国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现实问题:
配置结构不合理;资源流向不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6、解决对策:
实现中国社区卫生的可持续发展。
(1)理顺管理权限;
(2)优化资源配置结构;(3)转变管理理念;(4)发展和完善全科医学。
五、社区治安:
1、定义:
社区治安(社区治安管理)是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
2、特征:
全职性(全方位、全负责、全天候)、区域性、群众性、法律性、群众性。
3、标准“六无”:
无政治案件;无集体上访;无居民犯罪;无重大民事纠纷和治安隐患;无火灾及其他治安灾害;无流动犯罪分子及窝藏在逃人员等情况。
4、组织机构:
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
5、原则:
依法治理;群防群治;专群结合;打防结合;标本兼治。
6、基本措施:
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7、实践经验:
创建安全小区活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加强社区治安巡逻;完善综合治理网络。
8、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途径:
(1)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法律体系。
(2)完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3)健全严管、严防、严治、严打的社区治安综合网络。
(4)推进中国特色
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治安管理环境。
(5)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快智能化社区建设步伐,提高科技防范能力。
9、安全文明社区:
在基层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群众性自治管理,维护治安,发展公益事业,具有道德高尚、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生活环境,经政府组织专门机构检查、验收,由县级以上政府命名、挂牌的基层社区。
第五章当代中国社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与比较:
1、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社区自治的发展;社区自治地位缺乏足够资源支持;政府城市管理幅度拓宽、管理手段不足、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2、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
(1)理论基础:
市民社会理论与居民自治制度;社会工作理论与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理论与街居组织架构选择。
(2)体制构建:
a、行政:
掌舵。
行政与自治双中心互动体制;区政府:
政治控制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B、社区:
划桨自治。
建立社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保障机制;专注于社会管理事务;协助管理政府管不过来的行政事务;财政保障;管理制度建设。
c、街道办事处:
统筹协调。
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剥离街道办事处专业管理职能,推进政府部门专业管理到位。
三、社区自治:
1、定义:
社区自治是社区居民自我决定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权利行使的方式。
社区自治是依靠社区内的自治性组织来实现的。
2、表现:
财产自治;选举自治;组织与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
非营利性组织:
四、非营利组织管理:
1、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介机构。
2、特征:
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
3、理论基础:
志愿服务理论;社群主义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第三者政府
理论。
4、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作用:
(1)确保非营利组织从事的活动符合其所受到的特殊待遇;
(2)确保非营利组织能够正确地使用其资源;(3)确保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能够与政府机构保持协调一致;(4)监督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会威胁到国家与民众的安全。
五、志愿服务:
1、定义:
志愿服务是一种没有待遇和非责任的工作,以有组织性的方式来提供利于他人的服务,其范围可以是组织或整个社会。
2、特征:
志愿非强迫的行为;非经济性报酬的付出;非本职工作;个人内在价值与社会伦理的结合。
3、动机:
利他主义;社会参与;需求满足;自我提升。
4、作用:
提升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增进社会团结,提升社会资本。
六、社区参与:
1、社区意识:
是指居住于某一社区的人,对社区及其邻里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与融合。
2、社区参与:
是社区民众平等地参与社区发展与社区决策的过程。
3、理论基础:
民资格理论:
社区主义理论:
主体:
社区民众;非营利组织;专业人士以及专业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
4、客体:
政治性参与;非政治性参与。
5、形式:
制度性参与(选举、表决、执行、管理、决策、监督、观察等);非制度性参与(议论、投诉、抗议等)。
6、方式:
(1)立法与司法层次的参与:
出席听证会;
(2)咨询层次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