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资料.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部分
一、《伤仲永》
1.出处: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
A.字音:
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
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
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
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
a.自己,eg:
并自为其名;b.从,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
a.听说,eg:
余闻之也久;b.名声,eg: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
a.这,eg:
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
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
a.连词,并且,eg:
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
a.名词,名字,eg:
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
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
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
a.动词,完成,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
蒙乃始就学。
⑧.然:
a.代词,这样,eg:
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
泯然众人矣。
⑨.于:
a.介词,此,eg:
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
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
a.动词,作为,eg:
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
卒之为众人。
⑩.夫:
a.指示代词,那些,eg:
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
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 ②.不至:
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 ④.通悟:
通达聪慧。
⑤.收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
他。
⑦.泯然:
完全。
⑧.贤于材人:
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
a.不使学。
(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
(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
(省略主语“我”)(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
(“之”后省略“于”)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二、《木兰诗》
1.出处:
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
机杼[zhu]鞍鞯[anjiang]辔[pei]头鸣溅溅[jian]金柝[tuo]阿姊[zi]霍霍[huo]可汗[kehan]贴:
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
古义指父亲,eg:
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
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
古义为只,副词,eg: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
古义为外城,eg:
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
a.集市,eg:
东市买鞍马;b.买,eg: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
买:
a.买(东西),eg:
东市买骏马;b.雇,租,eg:
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
早晨。
②.溅溅:
流水声。
③.胡骑:
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
不愿做。
⑥.扶将:
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三、《孙权劝学》
1.出处:
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
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
a.用,eg:
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
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
a.掌管,eg:
当除掌事;b.应当,eg:
但当涉猎。
③.见:
a.知道,eg: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b.认清,识别,eg: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
a.动词,比得上,eg:
孰若孤;b.介词,好象,eg:
仿佛若有光。
⑤.之:
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助词,的,eg:
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
当道,当权。
②.辞:
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
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
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⑥.更:
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
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
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3.字词句:
A.字音:
少顷[qing]呓[yi]语齁[hou]曳[ye]屋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
古义为只,eg: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
古义为听,eg: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
古义为大腿,eg:
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eg: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
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eg:
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
a.动词,喂奶,eg:
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
儿含乳啼。
②.绝:
a.副词,极,eg:
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
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
a.名词,妙处,eg:
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
以为妙绝。
④.指:
a.名词,指头,eg:
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
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
a.拟声词,eg:
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
…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
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
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
介a.词,这,eg:
当是时;b.判断动词,eg:
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
一会儿。
②.既而:
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
…的时候。
④.未几:
不久。
⑤.一时:
同时。
⑥.呓语:
说梦话。
⑦.絮絮:
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
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
渐渐。
⑩.倾侧:
翻倒倾斜。
⑩.齁:
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
《山海经》;《列子》
2.作者:
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
“知”通“智”,eg:
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
古义热水,eg:
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
孰为汝多知乎?
今为姓氏。
③.去:
古义为离,eg:
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
a.动词,是,eg:
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
孰为汝多知乎?
c.作,eg:
化为邓林;d.认为,eg:
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
a.介词,那,eg:
问其故;b.介词,它,eg:
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
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孰为汝多知乎?
(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
未至,道渴而死。
(“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
(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
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
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
认为。
去:
距离。
)
译: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
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
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字音:
缀[li]行苫蔽[shanbi]*[kao]尾
B.词义:
⑴.通假字:
“止”通“只”,只有,eg:
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
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
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②.股:
古义为大腿,eg:
身已半入,只露*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
a.只有,eg:
止有剩骨;b.停止,eg:
一狼得骨止。
②.敌:
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
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
盖以诱敌。
③.之:
a.补充音节,无义,eg: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
又数刀弊之。
④.意:
a.神情、态度,eg:
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
a.前面,eg:
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
狼不敢前。
⑥.恐:
a.担心,eg:
恐前后受敌;b.恐怕,eg:
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
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
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
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
一会儿。
④.弛:
放松,文中指卸下;eg:
弛担持刀。
⑤.久之:
过了一会儿。
⑥.暴:
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
神情很悠闲。
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
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
②.省略句:
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于”。
)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
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少顷未几俄而少时久之
古文阅读练习
第一单元《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一——。
(引号内填原文)
第三单元《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孙权是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口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