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709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1 认识立体图形.docx

141认识立体图形

1.4.1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设计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

同学们,瞧谁来了?

(出示课件:

带音乐的机器人)

b.生说:

对!

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

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

(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

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

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

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

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a.活动:

按教师的提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老师:

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祥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

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老师:

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

(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c.揭示概念。

教师:

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

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d.活动。

教师板书:

球。

问:

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

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学具篮)

[评析:

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莫生,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

如果让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教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

2.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①活动:

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汇报。

教师:

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

①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②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③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④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⑤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老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棱”、“顶点”。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②汇报。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

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

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

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P33做一做1题第一幅图。

教师: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

为什么圆柱能滚,而长方体却不能滚动呢?

学生讨论解决后,教师:

其实这里还有深奥的知识等你长大后继续探索。

②电脑出示圆柱和球的滚动图。

教师:

叮当想问大家,圆柱和球都能滚动,但它们滚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教师:

去掉长方体的花卦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老师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

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

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这里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看、摸、比、想、滚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

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聪明的叮当是由更聪明的人制造的,数一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可独立数,也可自由组合。

2.搭学具。

a.活动:

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

然后再分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

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城堡、火车、世贸大楼、五角大楼、航空母舰、大吊车……

[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

小结

今天,小朋友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积极探索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

观察:

①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

②按要求分学具进,对特体形状的观察感知。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对物体静止运动状态的观察。

④形成表家阶段对抽象图形的观察。

⑤联系实际环节中对身边物体形状的观察。

操作:

①设疑激情环节的说学具。

②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实物。

③感知物体特点时的摸、推、滚。

④搭积木。

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

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

城堡、世贸大楼、五角大楼、大吊车、航空母舰……进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

因而在数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本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合作交流的情境:

第一次是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培学生学倾听别人的意思;第二次是按要求分学具和第五次搭积木──培养学生为集体承担不同任务的责任感和协调统一的能力;第三次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和第四次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圆柱和球──培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开展学者式的讨论反思。

专家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想一想,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数学目标。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

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教学的效果。

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执   教: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流沙坡小学 韩晓华

指导教师: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委教研室 王芳芳

评   析: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委教研室 王芳芳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已经认识了0~5各数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

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比较明显、丰富,数椅子数、课桌数、数人数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数。

人数的内容为了有利于学生从图抽象出数和发展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主题图——集合圈——点子图——抽象出数——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起点相差比较大,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的时候,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有一部分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对6、7的认识早已不在话下,但学生对数概念的建立还是不完整的、比较肤浅的,如果随机抽取一个数,让学生数出相应的物体,相当一部分会有困难。

还有在认识1~5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

还有班上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弱,需注意培养。

目标预设

1、   体会6、7的基数含义。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

2、   了解6和7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7各数的大小,知道6、7的序数含义。

3、   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拼摆、拨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结合数数、写数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书写习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主题图、金鱼图、点子图、直尺图、计数器

学具准备:

7个小圆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

我们一起做一个拍手游戏。

(教师拍3下)你们刚才听到老师拍了几下?

生:

老师拍了3下。

(请三个小朋友回答,要求回答完整)

教师拍6下,生回答,出示课题6。

教师拍7下,生回答,出示课题7。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

(出示完整课题:

6和7)

二、6、7的基数含义

(我觉得教科书中主题图提供数数的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干扰相对比较大,本班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弱,需要逐步培养,再加上操作上的需要所以对教科书中的主题图进行了修改,一条河;河里有5只小鸭,岸上有1只;草地上又6棵树;天空飞着6只小鸟,树上停着1只小鸟;草地上有7只蘑菇。

1、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师:

小朋友们,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

看哪位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准确的把它们的数量数出来。

(学生经过数数后,开始汇报,教师予以肯定)

师:

你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生: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等)

师:

我们按这种顺序边数,边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出了。

(把河里的小鸭,空中的小鸟移到黑板上)

2、从集合图抽象到点子图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的东西,你最喜欢哪个?

师:

你喜欢的东西有多少呢?

不用嘴告诉老师,而用小圆片来表示,你喜欢的东西有多少你就摆多少个小圆片。

学生摆完后汇报

(教师提问你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根据学生汇报的个数,教师继续追加问题,你为什么摆这么多?

)提问两个学生

师:

小朋友们猜一猜,他摆的是什么呢?

师:

6只小鸭,也可以表示6棵树,都可以用6个小圆片表示,我们以后就把它记做“6”(板书:

6)。

7个小圆片可以表示7只小鸟,也可以表示7朵花,我们以后就把它记做“7”(板书:

7)。

3、生活中的数

师:

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6表示呢?

学生观察、回忆汇报

师:

哪些东西可以用7表示呢?

学生观察、回忆汇报

4、6、7的写法

师:

这么多东西可以用6、7表示,那你们会写6、7吗?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长得想6、7的形状。

你们想到了什么?

说说看(哨子、锄头等)

教师示范,学生在书上描红,每个数字描写两个。

三、6、7的顺序

1、   出示计数器

师:

我们在计数器上如何拨出“6”呢?

6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呢?

师:

我们可以看出“6”舔上1就是“7”,“7”去掉1就是“6”。

2、   出示直尺图(小黑板出示)

(对教科书上的直尺图做出了修改,通过填空让学生对7以内的数序有更深刻地体会,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师:

1与3之间填几?

为什么填2?

最后两个应该填几?

师:

我们一起把这几个数字读一读,倒过来会读吗?

师:

1的后面是几?

像这样的问题你们会提吗?

指明提问回答,同桌互提互答。

四、比较5、6、7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幻灯片出示)

师:

这三幅点子图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

你使用什么方法数出图中的点数的?

师:

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思考记录,再小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

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

(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

要求学生写在田字格上,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小组汇报,7>6、7>5、6>5、5<6、5<7、6<7

表扬写的最完整的小组

(对教科书上的填空我做了修改,让学生任意选数比较,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思考空间,但一年级的学生思考能力毕竟有限,在这里我就选择了让学生借助同伴的力量这样的小组学习形式,经过长时间学习,学生思考问题会逐渐全面起来,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感受小组合作的好处。

五、6、7的序数意义

1、游戏

师: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

(如果对了,大家故障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节课上到这个时候已经比较疲惫了,这里穿插一个游戏,可以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重新“活”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很好地了解6、7的序数意义。

2、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

学生口头回答

一共有几个瓶子,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几条金鱼。

师: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

指名提问,回答。

同桌互问互答。

奖励回答较好的学生。

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课题:

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

教师:

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4个一。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

”(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

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教师:

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

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

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

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

讨论:

“20”个位的0该不该写?

为什么?

(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   11   15   17   16   20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   ②十八写成81   ③二十写成2

5.做练习十四的第4~6题。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 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课题一 上、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

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

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

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 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

“鼻子下面是什么?

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

(板书课题:

上、下)

二、 探究新知

1、 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 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1) 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 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告诉大家好吗?

(3)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

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 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 拍手游戏

(1) 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 听反语:

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 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

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

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课题二 前、后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

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

(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 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 师提问:

我的后面是谁?

生1:

是xxx。

生2:

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

我在谁的前面?

我前面是谁?

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 出示第2页主题图。

(1) 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 小组内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

做一做第2题。

1、 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 小组解决问题。

3、 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