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681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docx

河南省沁阳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三次周考试卷

一、选择题:

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建都阳城后,沿颍水南下,“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塗山之会’,所谓‘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

’”从“塗山之会”中折射出夏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A.方国联盟B.分封制C.郡县制D.邦联制

2.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

“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王权未伸至诸侯治理的共同体内部D.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3.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

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4.《孟子·离娄上》说: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

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

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

之处在于

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6.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ĭ,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

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7.《新唐书·礼三本》说: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以上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宗法关系渗透社会生活诸多方面B.君父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

材料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

9、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10、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11.(原创)有学者指出:

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畜.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毋的许多个儿子。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摘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押击了了夫妻多妾制的弊端

12.(原创)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

这说明唐朝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13.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

四方豪杰。

……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气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

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4.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

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15.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

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

弱冠,历散骑、

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16.“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

序办事。

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

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17.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

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18.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

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

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

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B.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中国封建制度特殊的稳定性D.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1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居住及租地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门户开放”政策

20.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

但自太平天国

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

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21.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2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人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

23、“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报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24、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这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

”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25.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

“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

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

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

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

”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6.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

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

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

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

A.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27.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

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

国民党此举意在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B.塑造政府积极杭战的形象

C.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28.(原创)1935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推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只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

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上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29.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

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A.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B.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变化

C.美苏争霸态势趋于缓和D.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30.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

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我们寻求和平。

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

”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对日作战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31..“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

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

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

”材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C.利于维系社会稳定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

32、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D.建立四百人会议

33、罗马法规定:

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

这一规定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34、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

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显露革命苗头B.政治近代化滞后

C.军国主义强盛D.没有代议制特征

35、“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人坝之于河水。

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

36.谢冬慧在《罗马法的借鉴价值》中指出,公元12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

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史称“罗马法复兴”。

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

不灭。

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是指

A.建立人文主义世界观B.调整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种种矛盾

C.实现代议制民主政治D.复兴古典文化以促进思想的解放

37.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

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

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

A.确保《权利法案》实施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38.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

“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

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

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家对古雅典民主的反思B.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

C.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D.政治领袖多出身于贵族

39.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

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40、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

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发布C.十月革命D.苏共二十大

41、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

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

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42、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43、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

这反映出(  )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

71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44、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

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45.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46.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学者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47.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

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48.唐甄说:

“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

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49.王夫之日:

“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田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

”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强豪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50.唐德宗曾云:

“通商惠人,国之令典。

”大臣陆贽也认为:

“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

”唐宪宗令:

“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这反映出唐朝中期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

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

51.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

52.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53.《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已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

A.“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

B.“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C.“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D.“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54.北魏均田制给所在居民按人丁、耕牛和奴婢授田,分作露田和桑田,前者“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后者“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唐初沿用均田制,“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余以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这一制度使北魏至隋唐前期土地制度呈现出

A.单一的土地国有制B.地主和自耕农所有的混合所有制

C.单一的土地私有制D.私有及国家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

55.《唐会要》记载: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

唐诗亦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材料反映了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

56.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这说明宋朝

A.物业买卖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买方完全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57.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58.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

59.(原创)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60.《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