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docx
《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的研究报告
长葛市第三初级中学:
王君杨方宋丽红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精神层面对美的意识和鉴赏越来越有品位,生活中美的事物更是人们的精神和社会文化的高度统一。
在教育领域中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自从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现阶段,我们用的美术教材,已逐渐贴近学生,改国画为水墨情趣,改素描为明暗关系,立体感和空间感等。
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主科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最重要的筹码;学校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除了教本外,几乎没得任何美术教学的设施设备,导致美术课根本没有条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要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我们将以本课题的研究为基点,从教学的点滴做起着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理论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只有认真解读、组织教材内容,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惊喜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从而取得美术教学的最佳效果。
心理学原理,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去尝试和体验,感悟和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研究目标
1.中小学美术课的难易程度与学生兴趣保持一致,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成效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它成为制约美术教育的严重障碍。
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学必须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
2.采用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感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改变其观念,增强其兴趣。
3.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传统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摹为欣赏、构思、创新等,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动手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研究教师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在美术教学中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2、探索以人为本,以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的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包括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教学效果的调查。
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前准备的预案进行教学实践,整理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之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再次实践。
3、课题评价上可采用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六、课例研究团队
研究主题:
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研究课题:
人教版初中新课标《构图的作用》
课题负责人:
王君
课题参与人:
长葛市三中美术组
讲课教师:
王君、杨方、宋丽红
研究方式:
多人同课
方式:
多人异课
阶段:
三个阶段
七、课例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2013年6月-8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立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先进理念,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分析。
为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研究第一阶段:
(2013年9月11日-12月30日)围绕“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多人异课”课例研究活动,通过连续三个老师,三次的备课上课议课,复备复上复评活动,同伴互助,深入探究,问题得到解决,并对每次活动做了记录,及时写出了活动反思和改进策略,形成了优秀教学课例。
根据所准备的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1.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重视鉴赏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构思、创新、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对《构图的作用》、《富有活力的运动会》、《笔墨丹青》等的比较探究,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对在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及时进行记录、整理。
4.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及时总结。
中期总结:
(2014年1月)
分析总结试验情况,收集材料撰写报告、结题。
八、课例研究探讨历程
2013年9月-12月,长葛市第三初级中学美术教研组开展了本教研组成员参加的课例研究活动。
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内容就是“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是新课标《构图的作用》、《富有活力的运动会》、《笔墨丹青》,执教者分别是王君、宋丽红、杨方老师。
并邀请市体音美教研员宋艳红老师亲临指导。
三次课例研讨活动都聚焦于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人异课”的研究,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在逐渐转变,教学行为在每次不同的课业中提炼并逐步完善。
同时,我们对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
下面就重点让我们来看看每位老师在“构图的作用、富有活力的运动会、笔墨丹青”探究中的理念更新及兴趣的激发引导的过程。
第一次授课:
《构图的作用》
——了解学生心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作为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又深入钻研教材,大量查阅资料,集思广益,在美术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后第一次备课,虽然我们在备课中有争议,可是还是最终定下设计流程,我们分成4个板块进行设计:
1、了解学生心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利用乡土环境、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利用作业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
9月26日,第一次研讨课在82班举行,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时尚的影视、摄影、生活照的图片若干张,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这些图片给人美感的特征是什么?
。
2、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美术作品中构图的基本形式,感受构图的形式美,领悟构图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美术作品中所起到的组织画面、辅助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2)、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思考探究、交流评述等学习活动,分析鉴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了解构图的基本方法,领悟其重要作用,提高鉴赏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逐步提高美术素养。
3、出示自学提示:
A、自读课本,了解构图知识。
B、活动:
我是大明星,采用竞争机制小组讨论抢答媒体图片的构图方式。
教师精讲:
图形构图
C、小组成员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名画构图方式
(1)几何形 、
(2)线条 、(3)利用黄金分割率
D、欣赏名画,猜出构图(评比优秀美术新星)
4、教师总结提炼知识点,对学生表现给与肯定。
5、作业:
课下收集构图将美的图片,比比看谁的图片最经典。
教学反思:
绘画构图是一钟比较复杂而且难度比较的知识和技巧,但是,它又是绘画绘画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使是绘画习作,也要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且分析和应用更不是件易事,如何使枯燥乏味的课堂,让学生快乐的接受本节知识,我进行了学生观点的调查,从学生需要入手,运用目前丰富网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工具的应用,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图片和媒体技术的整合,清晰明确的把知识展示给学生。
在本次授课中尝试到了做足课前准备;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根据实际生活的表象来调整课堂标准等有了很多收获,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我确信今后的美术课一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课后研讨】
在议课环节上,本人再次宣读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学法,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切入点。
让大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课。
她们都认真严肃的进行了评课。
七年级的美术老师宋丽红说:
导课环节比较引人入胜,从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出发,采用精美时尚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得整堂学习氛围都很高涨,适应此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需要。
但是欣赏分析太多,流于口头和大脑拓展,学生容易淡忘。
如能穿插简易的几何图形构图手绘加深学生理解、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效果会更好,建议再增加一个课时,让学生充分的实践,且时间也能充分得到利用。
九年级的美术老师杨方说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先自学并能根据老师提出的简单问题了解本课的重难点,运用小组交流的汇总得出知识点,学生兴趣很是高涨。
教师就像导演一样掌控整堂课的发展,很是大胆,九年级的学生表现要像八年级学生这么配合就好了,同样的问题也是能不能采用手绘或提前准备点拼贴画,让学生能在课堂实践上多下点功夫,毕竟美术课是副科,一旦下课了这节课实际就终结了。
还有就是小组竞争机制不够到位,讨论挺激烈,小组回答老是那几个人,是不是小组之间再划分优胜组,让先进带动后进?
让欣赏课人人都参与进来。
教研室宋艳红老师毕竟是层面高,见多识广。
她说:
王君老师给我们三中美术课例研究做了这第一节,很是不错,比我想象的境界要高,看来是做了相当多的准备:
这次我们课例研究的目标在多元导学模式引导下进行研究如何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
美术课不是主导学科,虽然社会认可度有所提升,美术知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但实际还是可有可无,那么如何高效的传授美术知识,其实就是对美术老师驾驭课的综合考验。
本科教学环节来说采用了导学的模式,从学生学为出发点,采用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方式,拓展了教材的局限性,又始终能以教材为主线与媒体技术结合生动的传达知识。
那么针对这节课,到底哪些地方该提倡,哪些地方该该删减?
要重视鉴赏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构思、创新、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知识的当堂掌握、时间的应用、学生的实践程度、参与面等,还有课堂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我们下次集体备课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第二次授课—《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利用乡土环境、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例研究就是在课堂暴露问题问题后,深入研究解决问题。
有了第一次经验,根据这堂课上暴露的问题,我们三个同事,放弃了休息时间,再次深入理解文本,采取措施,向别人讨教方法,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的掌控,实际生活的范例的都再次进行了改进。
这次我们将教学流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0月28日,美术课例研究第二次研讨课活动在七(3)班举行,主题还是“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是《富有活力的运动会》,2课时。
教学片断如下:
课时1
课前准备:
1、访问体育教师我校的校运会开展的项目。
2、访问历届校运会负责美工宣传的老师所要设计的项目。
3、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成小组,教师根据不同内容分别对他们进行辅导。
同类项目设计的同学互相交流,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导入新课:
新年伊始,咱们学校要举行冬季运动会,经过近段调查走访,相信同学们已为本节课做足了准备,下面看PPT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准备成果:
提问:
我校冬运动会开展的项目有哪些?
观察校运会比赛场地,并了解我校所开设的体育比赛项目;
回答:
田赛:
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
径赛:
长跑、短跑、接力赛。
(2)观看学校昔日运动会开幕式的照片情景,在确定项目设计上作好构思准备。
提问:
策划一次校田径运动会在美工宣传方,运动场平面图设计会标设计(标语)都有什么?
回答:
结合课前对有关老师的访问来谈。
提问:
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会场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回答:
1、会场设计
2、会徽设计
3、海报设计
4、吉祥物设计。
(教师总结以上情况给与学生成果评价,进入主题)
开始新课
(简述(有关设计的要点)提示:
全班同学按照会场设计所需的不同内容,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确定创作设计的主题和题材。
一、出示:
各项目设计要求,并按兴趣能力调控小组:
1、运动会平面图设计:
比例适当,项目设置位置准确、画图规范。
2、会标(标语):
设计打格、字与字之间留出适当距离、美术字要醒目、美观、大方。
3、会徽设计(标志):
设计首先要容易识别,图文组合要清晰,表达要准确、要简洁。
4、海报设计:
设计要突出主体形象,配以醒目标语、绘画造型要简炼,具有装饰感,色彩要单纯、明亮,要标明活动时间、地点等。
5、吉祥物设计:
为了吉祥物活泼、可爱,充满灵气,通常以卡通化的拟人的艺术形象出现,可选择动物、人物形象作为创作原形,可根据需要展开想象。
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展开设计:
1、每个同学参与适合自己能力的小组进行设计(分层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内容,分小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学生之间对草图进行交流,并完善自己的创作。
3、全班同学合作,进行整体“拼装”,完成校田径运动会会场策划设计。
三、课堂评价:
2、据作品要求、组员合作情况、构思、创意等评比优秀小组,提升合作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3、优秀作品的选拔,创意的赞扬,提升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进取心。
课时2
一、播放以往冬运会的项目设计入选成果。
二、小组成员对上节草稿推敲、提炼。
三、制作精美的作品。
四、大课间老师组织部分同学布置作品展。
地点:
学校操场
时间:
中午至下午放学.
目的:
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品位、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反思: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老师对我说:
“你们美术课老师轻松、好玩,没压力,课也最好上,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又喜欢上美术课。
”我只好一笑,可心里想,要是真的好玩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就好罗,那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
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除非你没有责任心。
【课后研讨】
宋丽红老师先对自己授课理念阐述:
有了第一次研讨和第二次授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为了使我对教材与学生的把握既精又简的高度,在专家引领下,我们的研讨更有真实性、针对性。
杨方老师感觉这节课环节减少了,可是深度不到。
王君老师感到学生课堂中学参与很充分,但是学生情感激发需要老师的激情感染,特别是运动会背景的讲解,音乐的渲染,知识点传授模糊,但作品评价补充了不足,整体时间安排上很紧,因为马上要运动会了,课要研究,学校的任务要完成,真是难为宋老师了,宋老师让学生在兴趣上同样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教研室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看了运动会设计作品展,对美术作品大加赞赏,操场上一波一波学生激烈的交谈,她说这节课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提出建议:
课堂少讲不代表不讲,比如实际生活不能离学生太远,不能不讲,知识点要讲,而且要讲清讲透,深化学生的知识的理解接受,效果很好,过程要和王君、杨方今后的课程中再柔和。
第三次授课:
《笔墨丹青》
——利用作业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针对发现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课堂上得更加有效,大家不厌其烦地又开始对文本的研究,杨方老师从网上搜集各种可行的材料参考,在课余,她又开始着手制作课件,力求实用而又做到完美,对教材的涵盖,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串联,对教材进行严谨编排和删减,力求把三维美术教学的优点给予一堂课,我和宋丽红老师极力配合,把自身优点毫无保留的融入杨方的课程准备中。
11月21日杨方老师授课如下:
课题:
寄情山水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课时2
教学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美术课本、笔墨纸砚及国画颜料。
教学目标:
1理解山水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学习山石水云等基本技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小品,根据诗文大致的表现山水画意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中国优秀山水作品中的山石水云。
观看画家笔下山石水的墨色、线条、神韵的表到。
发展阶段:
1自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a\画中的山石、树木与水云和生活中的不同是什么?
(小组讨论总结:
对实物概括提炼,抓住物体本质进行描绘)
b\画家如何用笔墨表现树石的结构和纹理的?
(用毛笔和墨汁,再用中国画颜料,用不同的手法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
不应简单描摸对象,而是生动的表现实物本质的笔墨情趣。
c\欣赏画家作画过程,小组讨论,记录步骤。
为下节课打基础。
2课堂小结:
教师阐述欣赏要点,以祖国山水画神韵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兴趣。
3布置下节课学具准备。
课时2.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教师的亲身示范:
教师演示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山石画法:
勾、皴、染、点
树的画法:
勾勒树干、树枝,树叶,注意远近,浓近淡远等
水云的几种画法:
三、学生练习:
以临摹为主(多媒体出示提示),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评价: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谈对自身作品的认识
2、小组逐一评价:
小组成员表示对其他成员的看法
3、小组推荐,班级评价:
对小组推选的作品进行评价
4、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赞赏,并对评价作品的误区进行纠正。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观察优秀作品中山石树木的绘画技法,我们从简单的山石树木单个尝试,理解了中国的精髓,希望业余勤学多练,把皮毛变精深可不是一两节课那么简单,要把传承中国文化当成一生的追求。
加油!
教学反思:
每次课后我都在思考: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
怎样上好美术课呢?
在思考的同时,我主动在远程教育里找答案,看有经验的教师(名师)上课,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
自己也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课前的准备2、美术课堂教学3、美术作业的评价等。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绘画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课后研讨】
杨方认为这第三节课是最难上的,要积前两节课之长避之短,真不是件易事,不过在各位共同努力下,这节课感觉还行!
作为老师,我们要适当地把握评价的标准,更要巧妙利用评价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不要吝啬我们的“分”,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让评价伤了学生的自尊,让其失去信心。
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评价而变得更精彩。
其实,陈果同学承受大家的指责之后获得的赞赏就是“学习中的精彩”,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宋丽红讲,杨方老师的课堂总是井然有序,学生参与合作能力很强,兴趣浓厚,是值得我学习和推广的。
我们学校其他老师在小组建设及评价方面也都在摸索中前行,且行且思。
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个组,每一组让他们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写上小组的格言。
每节课在练习中穿插进行一些竞赛,小游戏。
另外我们也开始将评价延伸到课外,例如:
没有按时交作业的同学,或者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同学,有一人次则从小组当天的总分中扣除一分。
因此,学生开始了互相督促。
我对杨方老师的也很满意,她教学思路清晰,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为我们今后上好美术课打好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利用评价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的。
教研员宋老师真令人感动,我们三次课都尽可能到场指导,在此对宋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
谢谢您!
辛苦了宋老师。
宋老师也对本节课的效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针对这次课例研究整体评述:
教学基本功较扎实;能大胆尝试网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分享成果,学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能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
谆谆诱导,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画面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等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三次授课的经验
——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策略
2013年12月30日,美术课例研究终于告一段落,我们三个拿着我们的研究素材聚在一起,再次交流和汇总“关于以教材为依托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如下:
一>、采用多种手段,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形式的多样性,自主、灵活地处理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并联,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接受的状况中加以教材的增改等促进师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是的沟通。
三>、以人为本,注重创新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
这就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潜在能力和个性的多样性等,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因材施教。
创新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情况和本地、本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