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0545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docx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1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消逝的钟声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⑸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

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吗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

”奶奶说:

“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

”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

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

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

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⑾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

⒁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⒂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以下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⑩段划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请加以简析。

〔6分〕

〔3〕请结合本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①请谈谈对第④段划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

〔3分〕

简析第〔12〕段划线句“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的作用。

〔3分〕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故乡”含义的理解。

〔8分〕

〔1〕BC

〔2〕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

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

③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每点2分〕

〔3〕①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

〔3分〕

②内容上写出了“我”听到钟声心灵受到震撼后却不能再听到钟声的遗憾,结构L既呼应了标题“消逝的钟声”,又为下文在异地听到钟声做铺垫。

〔3分〕

〔4〕①“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已、情。

②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火地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

③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④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一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Ⅲ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

错位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

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

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

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

得知:

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

这就好,这就好。

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

晚间本地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段片子。

但随后,播音员说:

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真是太可耻了!

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

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

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萎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

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

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

于是,他决定顺藤摸瓜。

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

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

“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

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

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帐,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

“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

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

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

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

于是,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

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

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

开门见山:

“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

“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

那天,她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

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

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

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

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

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

那人就顿了顿说:

“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

我那个打工的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

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

“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小灵通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

“和俺们?

”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假设惊的疑虑。

他点头,说:

“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的赔个不是……”

                                          〔选自《读者》,有删节〕

〔1〕分析以下①②句的作用。

〔4分〕

①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②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2〕解释“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假设惊的疑虑”一句的含意。

〔4分〕

〔3〕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生活特点和性格特征。

〔6分〕

〔4〕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解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

〔6分〕

①衬托社会一般人对农民工误解之深:

优秀通讯员尚且如此,一般人就可想而知了。

②突出对饭店老板的怀疑。

这时的“优秀通讯员”也和常人一样以貌取人,便于表现主题。

〔2〕〔4分〕三个人的疑虑,说明他们不太相信电视台的记者会如此热情的招待自己,可见他们平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在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事后不求名,不计回报。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6分〕①城市居民长期以来面对穿着邋遢的农民工往往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以貌取人。

②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生活窘困,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一旦遇到失窃事件,有些人便会怀疑他们,认为他们人穷志短。

③有些人素质确实不高,“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农民工有这种行为的可能性。

但无论如何不能以偏概全。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觅渡,觅渡,渡何处?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

“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予,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

“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水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而他却不肯。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幺宁静的港湾。

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

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

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

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

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

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

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有删节〕

〔1〕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

C、文章③一⑤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D、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E、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辩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显露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

〔6分〕

〔3〕简要概括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

”为题的好处。

〔6分〕

〔4〕你怎么理解第⑥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

你怎样看待瞿秋白面对名利时的选择?

〔8分〕

〔1〕A、D〔A项没写出来的原因不是瞿秋白让人无法理解,而是他像一个谜,让人无法看清摸透,作者深怕仓促下笔,写不出他的博大深邃。

D、项原文第6段明确指出,瞿秋白一生的悲剧在于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2〕①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

②心忧天下、视死如归的革命家。

③淡泊名利、敢于自我解剖、追求精神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哲人。

〔6分,每点2分〕

〔3〕①“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它直接促成了这篇文章,使作者不再为“无从写起”苦恼。

②“觅渡”是文章的主线,有效的串联起瞿秋白的一生,更深入的剖析了瞿秋白的精神世界。

③“觅渡,觅渡,渡何处?

”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6分,每点2分〕

〔4〕①“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实际是对瞿秋白勇于剖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赞美与解说,瞿秋白舍弃英名流芳的“事”的机会,勇敢地在《多余的话》中自暴弱点与黑暗,就是因为他要成就自己对坦荡无私的人格的“心”的追求。

②我赞赏这种行为,因为在他心中,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追求的不是世人眼中的声名,而是德与道精神的自我完成,他的这种宁可舍其事也要成其心的崇高追求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失的,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精神世界的富有者。

也可以不赞成这种行为,不要因为个人思想认识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这也是一种才华的浪费,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人可以在追求到名利之后,再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那样会更好实现自己更崇高的追求。

“事”与“心”是可以有机统一的。

〔8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的那个宁静的角落。

坐在长椅上看书。

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

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

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

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

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

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

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你知道——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

现在来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

他们都去向何方?

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

他们快活吗?

”年轻人没有回答,那年轻人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

我跟人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

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

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

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只会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

我讨厌这一切。

”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

“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

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

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

”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

——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

但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

“当然。

”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

”他说。

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

”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

”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

我必须快走。

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

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

”年轻人说。

  “哦?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来。

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

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起身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

”她去了。

  年轻人看着她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转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

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

“亨利,俱乐部。

〔选自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人的处境和安全,不揭露女子的谎言,显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