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448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docx

新电大《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及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重点

《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

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群学肄言》。

2.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3.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四种形式。

4.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5.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

7.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沉重打击了神创论和目的论。

8.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是: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发展不平衡。

9.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10.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1.社会交往:

指人们需要是人们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务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城市化:

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3.社会制度:

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的规范体系。

4.情景定义:

5.社区:

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

1.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

2.社会现代化有哪些内容?

第一,经济现代化。

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第三,文化、科学现代化。

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

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人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3.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

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4、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5.社会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有特定的目的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密切

第四,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有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

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A、生理需要。

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

B、安全需要。

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

C、归属与爱的需要。

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

D、自尊的需要。

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

E、自我实现的需要。

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

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

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2.试述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

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

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

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

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

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

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

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

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

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

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

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

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13、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14、社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5、社会变迁:

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

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17、社会保障:

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18、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推敲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0社会学:

就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1基本社会化:

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2社区发展:

城乡基层社区中的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3社会流动: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移动。

24社会问题:

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推敲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5问卷调查:

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26社会:

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7组织:

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8农村社区:

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29偏差行为:

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30社会化: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31社会互动:

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32社会制度:

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33城市的郊区化:

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34社会现代化:

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35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政治社会化:

是个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6社会网络:

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37家庭制度:

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38制度化控制:

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39人力资源:

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40行为社会化:

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型塑造自身行为的过程。

41利益群体:

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42社区纵向格局:

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43结构性流动:

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44习俗:

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45家庭生命周期:

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46政治制度:

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47社区建设:

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互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48垂直流动:

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机构中跨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49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50恐怖主义:

是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51集镇社区:

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52教育制度:

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组织机构的总和。

群体:

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集体。

53参与观察:

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54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55社会化的生物因素:

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56家庭:

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57城市社区:

是指以人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的共同体。

58文化丛集:

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丛集。

59再社会化:

也称重新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60参照群体:

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经济制度:

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

61水平流动:

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62文化采借:

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63竞争:

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64社会控制:

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简述战后欧洲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

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2、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

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

(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3、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答案:

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

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

(1)角色冲突。

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该尽力避免。

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角色不清。

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因为新的角色、新的职业出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

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

(3)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

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们的发生即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但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状态,是我们应该了解、关注的问题。

  

  4、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

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

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

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

即“社会运行论”。

  

  5、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

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

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

(1)整合的功能。

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

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6、简述抽样的方法。

  

  答案:

抽样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非随机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在研究方法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因此,能够控制抽样的误差。

非随机抽样是不按照概率原理进行抽样,无法知道样本分布的情况和代表性,它是根据调查者自己的判断或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

该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只是无法知道总体的规模,无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

有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整体的参考,不能把样本调查的结论推及总体,有局限性。

研究者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7、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答案: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不一定都会犯罪,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有出现社会化过程失当的人。

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和因素:

例如:

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

象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自我,个性,(在思想、行为、利益分配等方面,我行我素)而忽略了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相互协调,造成矛盾或冲突。

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出现误区,忽略人生的远大理想,以为金钱至上。

追求短期效应,个人利益至上)。

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

十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