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0099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docx

推荐我的笔记《刘家林新闻通史》

第三章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办报热潮

第一节  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强学报》

一、《中外纪闻》

1、时间、地点:

初名《万国公报》,1897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刊,地址在南海会馆,是“强学会”的机关报。

2、编辑:

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

3、性质:

二日刊,形式与《京报》类似。

4、内容:

以编译外文报纸、外文电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清廷奏章为主要内容,意在广开知识来源,改变朝廷士大夫不谙外情、不通外国政事风俗的闭塞情况。

随《宫门钞》、《京报》附送给京城官绅。

共出18期,遭封禁。

二、《强学报》

1、创刊时间:

1895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刊。

《强学报》是上海强学分会的机关报。

2、主编:

徐勤、何树龄

3、性质:

铅字排印,五日刊,分送而不收报费,

4、宗旨: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进出三期,遭封禁。

5、内容:

“专录中国时务,兼译外洋新闻,凡于学术治术有关切要者,巨细必登”

6、发表文章:

《上海强学会序》(分析当时的形势,指出中国受辱于列强,如象、驼、牛、马,这是本身的“愚弱”,要改变“愚弱”,必须变法自强。

组成团体,政党,号召通人志士“加入学会”)

《变法当知本源说》(最早在报刊上公开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三、康有为及其办报主张

1、外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办的《循环日报》,对他影响甚大。

1888年上述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初步提出改良政治的主张。

2、“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开办报馆的变法措施,是他第一次发表办报主张。

3、维新派非常重视报刊在开展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宣传作、舆论鼓吹作用。

第二节  梁启超与《时务报》

一、《时务报》

1、时间地点:

1896年8月9日,上海

2、特点:

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时期改良派最先创办起来的一份机关报,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报纸。

由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上海强学会解散后剩款和捐款创办起来,张之洞捐助。

3、主编、总经理:

由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总经理。

4、宗旨、内容:

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及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有“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西文报译”等内容。

深受具有维新思维的士大夫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极大的报刊。

特别是梁启超长达6万余言的《变法通议》连载,影响极大。

5、性质:

是旬刊,10天岀一版册,前后出版两年。

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维新派变法改革的主张,成为他们的纲领性文件。

《变法通议》中,梁列举大量事实,向封建统治者发出警告。

指出“中国已经到了濒临覆灭的边缘,当时的情况是‘变亦变’,‘不变亦变’,与其被别人强迫变,不如自己主动变。

主动变法,“变之权操诸己”;被迫变,“变之权操诸人”。

只有主动实行变法,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

6、发展:

随着宣传的深入,揭露社会现实问题,批评秕政的逐步加强,受到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指斥维新派“以笔舌倾动人主”、“借报章鼓簧天下”,要求朝廷查禁。

1897年11月,汪康年夺取了编报权。

办报方针向右的方面转变。

出了姊妹刊《时务日报》。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与汪康年围绕《时务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汪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时务日报》改为《中外日报》。

《时务日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创新和改革。

内容上充实新闻资料。

版面上打破《申报》版式,实行分栏编辑,并用白报纸两面印刷,文字句读家电,形成现代报纸的基本样式。

二、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1、梁启超生平: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沧江、饮冰室主人。

一生的政治活动的最大特点在利用报刊进行宣传活动,人称“舆论界的骄子”,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7岁中举人——拜康有为为师,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与康有为组织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组织保皇会,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回国,依仗袁世凯(袁窃取帝位后,撰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参加“倒袁”运动)、出任段祺瑞内阁财政部长

——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2、主编的报刊:

《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日本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政论》、《国风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

3、新民体:

将王韬、郑观应等开创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新民体”,梁启超概括了其特点:

“纵笔所至不检束”(突破八股文和古文的约束,畅所欲言、纵笔发挥,不受“文章义法”之类清规戒律的约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文白参用,骈、散并施、通俗易懂。

也注意吸收、运用生动传神的方言俗语和外国语法。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感情充沛,很有煽动性。

三、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指出报馆如耳目喉舌;

2、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3、提出办报四原则。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4、提出并强调“舆

5、最早提出党报观念。

第三节  汪康年的办报活动

1、经营管理《时务报》,使之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报刊;

2、1898年在上海创设东文学社,《时务日报》,与《申报》竞争,在内容和形式上面有很多改革创新,如内容上充实新闻资料,版面上打破《申报》版式,实行分栏编辑,用白报纸两面印刷,文字句读加点,形成了现代报纸的基本样式,实开当时报纸版面改革的先声。

3、抢在康有为即将来沪将其改为官报前,汪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时务日报》改为《中外日报》。

《中外日报》后公开挂起“洋旗”,又一卖再卖,报格尽丧,销量大跌。

最后销声匿迹。

4、在北京办过《京报》《言》,还参与创办过“远东通讯社”,我国最早对外发稿的通讯社。

第四节澳门《知新报》

1、创刊时间地点:

1897年2月,康有为、梁启超

2、主编:

经理是何穗田、康广仁。

撰述有梁启超、何树龄、徐勤等

3、性质:

是改良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机关报。

宗旨和《实务报》的“去塞求通”一样。

4、内容:

《知新报》和上海的《实务报》相配合,认为变法必须从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等方面入手。

也重视争论、报道时事政治、译稿西方科技材料。

也发表康有为呈递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的奏折等。

评论比内地报纸更大胆一些。

第五节湖南维新派与《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

(1)《湘学新报》:

1、时间地点:

1897-4.与长沙创刊,是旬刊。

10日出一期。

第20期后改名为《湘学报》。

2、主编:

蔡仲浚人总经理,唐才常任总撰述。

3、宗旨:

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4、内容:

设置了固定的六大栏目:

史学、掌故之学、地之学、算学、商学、交涉之学、内容上还有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很少刊登译稿。

大多是自撰。

专从讲求实学起见,不谈朝政。

不议官常。

“讲求中西有用之学。

”学术入手,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

5、唐才常:

不仅是《湘学新报》的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

兼任“史学”、“时务”、“交涉”三个重要栏目的编辑及撰稿工作。

在《湘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向读者介绍信访国家,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制度、议会制度等,提出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指出中国必须自上而下实行改良,发展民族工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有可能成为独立富强的国家。

(2)南学会与《湘报》

1、创刊:

1898年3月。

开长沙创刊

2、性质:

日报,是湖南地区改良派政治团体“商学会”的机关报

3、主编:

由熊希龄。

梁启超、谭词同、唐才常等担任董事。

戴德成、梁启超、樊锥、谭词同等任撰述。

唐才常任主撰述。

4、内容:

《湘报》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那日同有论说、上谕电传、本省共牍、各省新闻、各国新闻、学会汇纂、商务行情等栏目。

以政论为主。

前提发表了不少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

如梁启超的《论湖南应办之事》、唐才常的《辩惑》、谭词同的《壮飞楼治事篇》等。

这些文章阐述了改良派关于设议会、开绅权、保护和发展地方民族工商业推行变法新政,以及和帝国主义进行商战等一系列变法主张。

组委《湘报》的机关报,还转载了该会历次机会上的演说,及在湖南兴办的各种新政措施等。

在提倡“新学”,推行“新政”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3)谭词同的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1、办报活动:

1898年2月,谭词同回到湖南,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臭宝各项新政。

提倡:

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在《湘报》前,先后为该报撰写了《<湘报>后叙》、《试行印花税条说》等20多篇争论文章,成为该报前期转告最多、影响最大的作者。

报刊理论主要体现在《保障问题说》和《<湘报>后叙》上

2、办报思想:

盛赞“报章总宇宙之文“。

为“报章文体”奠下理论基石。

报纸为“助人日新之具“

报纸即“民吏”、“民口”

第六节严复和《国闻报》

一、《国闻报》

1、创刊时间地点:

1898-10,天津创刊。

由严复、王修植、夏曾佑。

航辛斋等创办。

2、版面:

每日出两张,每张纸面8开,单面印。

3、内容:

首登本日电传上谕。

次登路透电报,次登本馆主笔人论说,次登天津本地新闻,次登京城新闻,次登全国各地新闻,次登外洋新闻。

以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重,尤详于外国记事。

4、主编:

王修植、严复、夏曾佑等

面临到得困难:

资金不足;销路不广;采访乏人 ;面临顽固保守势力的威胁。

5、结果:

1898年9月年’戊戌政变”发生胡,宣布该报盘给日本人。

实际上是“挂洋旗”。

1899年售与日本人后,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工具。

6、最早发表《天演论》的《国闻汇编》(以刊载论说、译文、重要信息为主)

二、严复的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

1、严复:

是我国近代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启蒙思想家,报刊政论家。

甲午战争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五篇论文:

《论世变之亟》。

认为:

在“大会”(大事变,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大趋势,转折点)中,要想西方学习,“用西洋之术”;要用“西洋之术”,又必须“通达时务之真人才”。

《原强》中,介绍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接着,详细分析了中国的:

“积弱不振之势”。

初步提出自强的两套方案:

治标方案:

“收大权、练军实”。

治本方案:

“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

以“开民智”最急之务。

《原强续篇》鉴于甲午战争后期,清政府决定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严复坚决主张与日本作战到底,反对签约求和。

《辟韩》中猛烈的抨击了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权。

1897年,约集王修植、夏曾佑等维新派朋友,《国闻报》的设立,旨在“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尤以“同外情为要务”。

广译外报、重视对世界各国情况的报道是《国闻报》的一大特色。

总之:

严复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国闻报》上所写的政论,透辟分析世界大势,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揭露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抨击封建顽固守旧势力,鼓吹变法图强、保教保种,在戊戌变法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节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报刊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及保皇党的办报活动

一、戊戌变法失败后,进入辛亥革命那个时期,这时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

1、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最大变化之一是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地分化,逐渐形成两股主要的俄政治力量。

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饿资产阶级改良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仍然幻想在根本不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温和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

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为保皇派。

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戊戌变法失败后,特别是1900年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渐强,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清政府。

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创办了大量报刊,宣传革命,同清廷斗争,同保皇派论战。

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办报宗旨、方针和宣传政策上有很大的不同。

康有为、梁启超以办报揭开维新运动的序幕,而孙中山则在广州枪声中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在维新变法运动一开始就把办报作为他们政治活动的主要手段。

革命派在初期则把武装起义放在首位。

有了条件才开始创办报刊并把“文”、“武”两条战线有机结合起来。

3、改良派、革命派的办报活动都由国外向国内发展。

梁启超在横滨创办了《清议报》。

孙中山令

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

第一节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一、《清议报》

1、时间地点:

1891年12月23日,日本横滨,旬刊,每月出3期。

由冯镜如、黄遵宪等筹资。

2、性质:

改良派在海外派创办的第一份机关刊物

3、主编:

名义上由冯镜如发行及编辑。

实际主编是梁启超。

4、宗旨:

“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5、内容:

是一份以批评时政为主要任务的政论刊物。

内容分:

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记事等栏目。

6、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8年到1901年间,梁启超以任公、饮冰、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笔名,为《清议报》写了大量政论文章和文艺作品。

包括《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尊皇论》、《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少年中国说》等、梁启超大量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对国人进行反封建的细想启蒙;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唤起民众的觉醒,激励人们爱国图强;主张开明专制;歌颂光绪皇帝的“圣明”。

1901年因梁启超为纪念出刊100期,作《本馆第一百期祝辞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理》的纪念性文章。

后报社遭火灾停刊。

二、《新民丛报》

1、创刊:

《清议报》停刊后一个月,1902年2月,日本横滨。

(它的命名取义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

2、形式:

32开,40-100页。

纸张、印刷及装潢比《清议报》讲究得多。

与现在杂志接近。

3、宗旨:

用启发教育和开发民智的手段,来改造人民的素质,培养、早就一代“新民”。

因此,“向中国读者介绍、灌输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就成为它的重要任务。

4、主编:

梁启超、蒋智由、韩文举、麦孟华、马君武等。

5、版面内容:

早期分“图画”、“论著门”、“批评们”、“丛录门”四大栏目。

内容上看:

始终围绕培养民德、早就新民的宗旨。

《新民说》:

中国之所以日即于衰弱,不光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廷的黑暗腐败,而且因为我国民素质的衰败堕落及国民的缺少公德、私德、国家思想…..。

因此,中国要想安富尊荣,则新民知道不可不讲,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关于各种新知的介绍,涉及分为很广。

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

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

6、发行和社会影响:

除日本外,在国内外设有很多分销处。

朝鲜、越南、美国、加拿大等。

7、政治倾向上:

前期积极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思想武器,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念,介绍了大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理论知识。

为当时国内青年及思想文化界做出了许多启蒙国共。

但对倾听腐败及改革无望而产生愤懑,曾高谈“革命”和“破坏主义”,一直引起康有为不满。

1904年后,不遗余力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对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实践活动,竭力反对,认为“不必行社会革命”、“不可行社会革命”等,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

从1906年4月始,到1907年10月间,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

第二节戊戌政变后改良配在港澳、南洋及美洲等地的办报活动

 

第三节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一、上海《时报》及其他报刊

1、创刊:

1904年6月12日,上海,报名取义于《礼记》“君子而时中”。

2、性质:

大型日报,挂日商招牌,

3、主持:

总经理人狄楚青。

总主笔为罗孝高,担任编辑的有陈景韩、雷奋。

包天笑等。

4、内容:

标榜该报宣传的内容既要“与时相应”,适合于时。

又要“随时而变”。

内容有:

论说、中外新闻、时评、译丛、小说等栏目,

5、政治倾向上:

既抨击封建顽固实势力的“蹉跎荏苒,日即腐败,而国遂不可救”,又批评革命党人的“叫嚣狂掷,终无一成”。

宣传君主立宪、主张和平改革。

实际唱的仍是改良派的老调子。

早期《时报》在言论上影响较大的有1904-1905年间关于向英帝国主义争回粤汉铁路筑路权的宣传,1905年前后的关于反对美国政府华工禁约及抵制美货、购买国货的宣传。

“革新代表舆论的报界”,教育界、文艺界影响大。

6、报纸编辑工作上:

最重要的是首创“时评”专栏,陈景韩以“冷”、“冷血”等笔名写的短评。

辟有“小说”专栏,首创副刊《余兴》,小说家包天笑主编。

版面版式上,也有创新:

首创对开报纸,两面印刷;分栏设目。

字体“一号、二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种圈点”

7、影响上看:

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办的欣欣向荣,以“申”、“新”、“时”三家并称。

后来就开始走下坡路。

1939年停刊。

二、天津《大公报》

1、创刊:

1902年6月17日,日刊。

天津法租界。

英敛之(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和保皇思想的满足知识分子)创办,有明显的亲法色彩;王郅隆主持期间,成为亲日报纸(1916-1925);后售给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新记公司”。

1949年2月停刊。

是一份在各个时期都有很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

2、主持:

英敛之任总理。

主笔有方守六、刘孟扬等。

1906年7月1日,“报界俱乐部”我国第一个新闻团体。

3、立场:

辛亥革命时期,英敛之主持期间,宣传保皇和立宪为中心;提倡变法维新;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以“敢骂、敢言“著称,干预揭露、抨击清朝政府的一些弊政。

也敢于指责官僚的“奸贪娱国”。

也敢于”替穷苦大众说话“。

4、与外交关系上,《大公报》初创时,由于有法国公使和法国主教的投资,报馆设在天津法租界,为了得到法帝国主义的保护,基本倾向是亲法的。

后英敛之访日回来后,渐亲日。

三、北京《京话日报》

1、创刊:

1904年8月。

北京正阳门外。

2、性质:

日系小报,每天出一张。

3、主持:

社长:

彭翼仲。

编辑吴子箴、春治先等。

“北京报界之享大名者,要推《京话日报》”。

4、内容:

分要紧新闻、本京新闻、各国新闻、宫门抄、告示、专电、演说、时事新歌、小说等栏目。

内容上看:

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宣传社会改良,提倡大办蒙学堂、女学堂等。

同时敢于在报上公开揭露王公权贵的暴行及封建官僚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等丑闻。

另外,作为具有浓烈改良色彩的报纸,竭力鼓吹君主立宪的同时,也极力反对革命,指责革命是胡闹。

发起国异常声势浩大的所谓“偿还国债”的国民捐运动。

连西太后和光绪皇帝都索看此报,《中华报》读者对象主要是上层官绅,目的是“开官智”。

5、后期:

由于《京话日报》敢于揭露官府衙门的积弊和高门大户的暴行,触怒了当权者,又由于彭翼仲结交改良派认识等原因,清廷巡警部以“妄议朝政、捏造谣言”等最民,封闭了《京话日报》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与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孙中山与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

孙中山:

名文,字德明、帝象、逸仙。

中法战争使,孙中山“开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一书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

在广州、香港的书院医学校教书。

与陈少白、杨鹤龄讨论时事政治问题,开始向香港上海等地报刊投稿,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农功》《上李傅相书》等,深受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前驱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改良色彩。

公车上书后,彻底抛弃对清廷的幻想,唯有用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方能拯救祖国于危亡。

于1894、11月,成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小团体——兴中会。

发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为宗旨。

在《香港兴中会》中提到“设报馆以开风气”。

二、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1900年,《中国日报》创立的背景及原因:

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3、“伦敦被难”的启示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及美洲、南洋的办报活动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刊及继起的几个革命报纸

1、创办:

《中国日报》孙中山在日本亲自筹划,陈少白主持工作,又与美洲保皇会创办的香港《商报》论战。

”内地报纸之有两党笔战,自兹役起.”

2、时间地点:

1900年1月25,于香港创刊。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

“为革命党组织言论机关之元祖”

3、编辑助理:

初版由陈少白人社长兼总编辑,先后助理笔政者,洪孝充、陆伯周等。

4、形式:

《中国日报》、《中国旬报》。

日报每天出4开一张半,公6版,后增至8版。

分在正文和船期货价表。

有论说、国内新闻、外国新闻、广东新闻、香港新闻、来稿、来件等栏目。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社作横行短行被编辑。

《中国旬报》10天出一版,每月3期,内容在日报基础上变成的,更注重言论方面。

5、宣传内容:

1)宣传反清,揭露清廷腐败、卖国;

2)宣传资民权思想,要求改变不合理制度;

3)大量介绍英法资革历史,鼓动人民冲破封建束缚,争取民主自由权利;

4)表示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封建行动;

5)与保皇派论战。

《中国日报》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被继承。

所办《鼓吹录》是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办报活动

一、特殊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热潮。

日本明治维新的振兴,甲午海战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吏提出的“要以日本为法”的口号。

二、留日学生的早期报刊活动

(1)《开智录》

1、地位:

《开智录》我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刊物,

2、时间地点:

1900年,横滨“开智会”的机关报,随《清议报》发行

3、形式:

半月刊,由郑贯一主编,冯自由和冯斯协编。

“开通民智”为宗旨。

,鼓吹“倡自由之言论,伸独立之民权,启上中下之脑筋,采中、东、西之善法”,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

(2)《译书汇编》

1、时间地点:

1900年12月,东京,与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关系密切。

2、内容:

“专以编译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以编译诸如孟德斯鸠、卢梭、穆勒等人的政治著作为特色。

后改为发表同人所政法论著为主。

《开智录》和《译书汇编》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进当时青年思想进步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提出明确的激烈革命主张,同改良派的政治分野,还不太明显。

(3)《国民报》

1、地位:

最早由鲜明革命倾向的政治刊物。

2、时间地点:

1901年,东京。

月刊。

唐才常的“自立军”失败流亡日本所创。

3、内容上:

《国民报》舍友社说、时论、从说、记事、外轮、译编等。

不遗余力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鼓吹中国独立、自由、富强,介绍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观念。

一大特色是用尖锐犀利的笔锋,“大倡革命仇满学说,措辞激昂,开留学界革命新闻之先河”。

《说汉种》、《中国灭亡论》、《亡国篇》、《正仇满论》、《二十世纪之中国》等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数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对内施行种族压迫对外沦为猎枪工具的清朝政府,提出以暴力推翻清廷的主张。

译载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美国独立檄文》等文章,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天赋人权等学说。

4、发行上:

该刊出版后,大部分向国内发行,“每期输入上海逾二千份”

(4)各省留日学生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