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9983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溶液 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docx

溶液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

溶液溶解度难题及答案(word)

一、溶液选择题

1.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低于40℃时,KNO3的溶解度一定小于KCl的溶解度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

C.将10℃时KNO3、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大

D.将20℃时100gKCl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

【答案】B

【解析】

A、在30℃-40℃时,两条曲线有交点,此时KNO3的溶解度和KCl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从60℃降温到20℃,KNO3的溶解度比KCl的溶解度变化大,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大于KCl,故正确;

C、将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

可知,将10℃时KNO3、KCl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Cl大于KNO3,升温至60℃,KNO3、KCl的溶解度都增大,但溶液的成分都没有变化,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KCl小,故错误;

D、20℃时,KCl的溶解度为34.0g,60℃时,KCl的溶解度为45.5g,如果水为100g饱和溶液从20℃时升温至60℃,需要再加入11.5gKCl固体才能使溶液恰好饱和,但是题干中为100g溶液,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2.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并回收MnO2和KCl,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A.用装置甲收集氧气

B.用装置乙溶解完全反应后的固体

C.用装置丙分离MnO2和KCl溶液

D.用装置丁蒸发分离后的溶液得KCl晶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正确;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速率,故B正确;C、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C正确;

D、蒸发时要变加热边搅拌,故D不正确。

故选D。

3.下表是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40

50

KCl

34.0g

37.0g

40.0g

42.6g

KNO3

31.6g

45.8g

63.9g

85.5g

A.20℃时,KC1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40℃时,5gKCl中加10g水可得33.3%溶液

D.50℃时,10g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知20℃时,KNO3溶解度小于KC1的溶解度,A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在20~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有相同的部分,即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B正确;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下40g氯化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10g水中最多溶解4g氯化钾,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g/14g×100%=28.6%,C错误;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即该温度下45.8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2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9.16g,即50℃时,10gKNO3中加2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KNO3固体析出,D正确。

故选C。

考点:

溶解度

 

4.将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为5%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A.100gB.200gC.300gD.40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100g×20%=(100g+x)×5%,解得x=300g,故选C.

5.20℃时,往10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D.所的溶液的质量为120g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A不正确;

B、硝酸钾部分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不正确;

C、硝酸钾部分溶解,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20g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溶液的质量小于120g,故D不正确。

故选C。

6.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1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g,故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选项A正确;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故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故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选项C正确;

D、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都成为30℃时的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选项D错误。

故选D。

 

7.下面是四个实验相关的图象其中对应表示正确的是(  )

A.I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ΚNO3溶液中加ΚNO3固体

B.Ⅱ是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C.Ⅲ是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

D.Ⅳ是实验室加热一定量的ΚMnO4制取O2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酸碱溶液的稀释;盐的化学性质。

A、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即图象的起点不能在0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混合物的总质量应不断的增加,故B错误;

C、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水稀释,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应逐渐增大且无限的接近7,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一段时间后开始生成氧气,当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不再生成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2℃时,甲溶液的溶解度最大,丙的溶解度最小

C.将t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D.将t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有可能会得到它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A、由图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上面,溶解度最大,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最下面,溶解度最小,故正确;

C、t1℃时的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丙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

D、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t2℃时的甲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能会达到饱和,故正确。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9.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B

【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各25g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70g,故B正确;

C、t2℃时,溶液的饱和状态不确定,所以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C错误;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不一定大于乙,故D错误。

10.实验室有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使之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82.7g固体。

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4%B.50%C.55%D.68%

【答案】A

【解析】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两个氯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71,碳酸根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是60,差是11,即完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1份质量.实际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82.7g-75g=7.7g,设原混合物中含碳酸根的质量为x,则60:

11=x:

7.7g,x=42g;则所含金属元素质量为75g-42g=33g,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4%。

点睛:

掌握反应前后金属元素的质量不变、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碳酸钾和碳酸钙的固体混合物75g,与500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充分反应,充分反应后盐酸可能有剩余,蒸发时剩余的盐酸挥发掉,故不能用稀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进行计算;碳酸钾、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CO3+2HCl═CaCl2+H2O+CO2↑、K2CO3+2HCl═2KCl+H2O+CO2↑,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钾、碳酸钙与盐酸完全反应后,可看成碳酸根离子被两个氯离子取代,由与金属离子结合的酸根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差,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

B.t2℃时,20g丙溶解于50g水中能形成70g溶液

C.分别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t3℃时,有甲物质的两种溶液M、N,恒温蒸发溶剂可将N点的溶液转变为M点的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t1℃时,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选项中未指明两种溶液的状态,无法比较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丙的溶解度为30g,则t2℃时,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5g丙形成65g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C、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物质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则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降温至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M点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N点为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可将N点的溶液转变为M点的溶液,选项正确,故选D。

1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C.t2℃时,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

D.将t1℃时甲、乙饱和溶液升温的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错误;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从t 2℃降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故错误;

C、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乙物质的溶解度,即100g溶剂中甲物质的质量>乙物质的质量,等质量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乙,故错误;

D、由于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时也相同。

甲、乙的溶解度都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1℃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都变成了不饱和溶液,由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不变,所得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正确。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材料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格与图象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表格比图像更直观体现变化规律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答案】A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可知,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象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A错误;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故B错误;C.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D.4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小于乙溶液

B.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

C.20℃时,100g水中加入20g甲得到不饱和溶液

D.50℃时,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小于乙溶液,与甲乙溶液的总质量有关,错误;

B、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乙的质量为30g,可得乙的质量分数为

=23.1%,小于30%,故20℃时,不可配制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错误;

C、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20g,故向100g水中加入20g甲,甲不能完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错误;

D、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正确。

故选D。

15.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两个交点,即t1℃和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错误;由硫酸镁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t3℃时,硫酸镁的溶解度先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后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B错误;在t2℃时,由于硫酸镁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故C正确;由于在t2﹣t3℃,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溶液会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而不会有晶体析出,故D错误。

 

【答案】B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向溶液中在加入少量同种溶质,搅拌,如能继续溶解,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不能溶解,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可证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可能是升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使溶液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是因为降温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小。

选B

点睛:

证明溶液是否饱和的关键是清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的区别。

16.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确的是

A.t1℃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a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D.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选项正确;

B.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小,a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不确定,选项错误;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a中混有少量b,可以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选项错误;

D.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析出晶体得饱和溶液,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

17.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5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一定温度下,得到156g不饱和溶液。

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A.16.6%B.6.1%C.12.2%D.9.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方程式:

MgO+2HCl=MgCl2+H2O、MgCO3+2HCl═MgCl2+CO2↑+H2O可知:

同样质量的稀盐酸与MgO和MgCO3反应时生成氯化镁的质量相同,故可按只有氧化镁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化镁的质量为:

156g-150g=6g。

设6g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的质量为x

解得x=14.25g

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9.1%。

故选D。

 

18.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a对应的甲、乙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相等

B.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t2℃时,c点所对应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将t3℃时,甲、乙两种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都能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a点表示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甲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与溶液的质量有关,故错误;

B、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有关,故错误;

C、c点是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是乙的过饱和溶液,故c点所对应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正确;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故降温到t1℃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C。

19.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