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9030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心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心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心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心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心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心复习大纲.docx

《教心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心复习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心复习大纲.docx

教心复习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

2)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来实施

学习与发展

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准备

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最近发展区

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和借助他人帮助达到的水平有差异(现实水平与可能水平之间)

意义:

作为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力,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水平。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发表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

第二章   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人和动物):

由个体经验获得的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1)根本特点

A.接受本性

B.构建本性

2)派生特点

A.间接性:

以人类间接经验为主

B.定向性:

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C.连续性:

学习是连续的过程,表现为前后学习的联系

D.意义性:

一是学习方式的意义性,二是学习内容的意义性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

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帮助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记忆

包括:

a.名称命名b.命题c.知识体系

2)智慧技能:

运用符号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帮助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包括:

a.辨别学习:

发现事物和符号之间的差别

b.概念学习(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

对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做出抽象和概括的反应,按共同属性给同类事物赋予一个名称。

c.规则学习:

规则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是规则学习

d.高级规则学习:

解决复杂问题时要把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运用简单规则解决。

PS:

智慧技能有层次,低级学习是高级学习的先决条件

3)认知策略:

对内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技能,包括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

4)动作技能:

由有组织的,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该技能建立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

5)态度:

影响个人选择行为的内部状态(个人可以通过特殊事件,模仿或经历来形成态度)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

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实质在于情景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形成S-R之间的联结

2)联结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而建立,故被称为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三大学习律:

1)准备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先处于某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满意,不实现则感觉烦恼,反之,当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时会引起烦恼。

2)练习律:

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为联系和运用而加强,因为不使用而减弱。

3)效果律:

凡是导致满意的结果,联结会被加强,凡是带来烦恼的结果,联结会被减弱或淘汰。

6.     正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行为发生的频率

负强化:

撤除某种不愉快刺激而促使行动着增加特定行为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行为,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或撤除一个愉快刺激:

给予式惩罚剥夺式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

学习者直接接受外部强化影响

2)替代强化:

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强化的效果

3)自我强化:

指学习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动机。

9.     发现学习的含义:

发现学习是学生能独立获得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的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是新知识的过程

优缺点:

优点:

1)能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索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提取

缺点:

1)忽视学生以接受为主的学习特性

2)适用范围与适用对象上有局限,对教师要求较高

3)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提取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学习性质: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有适当观念以固定新知识

3)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含义: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即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价值:

1)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条件,特别是有已经积累到一定经验的高年级生

2)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3)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发生联系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有意要学习(经验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实现自我潜能的学习过程。

无意义学习(认知学习):

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与完整的人无关,不涉及人的感情和个人意义。

PS: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二)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行为态度个性),自我评估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能精准地概括世界法则,要根据具体情境再创造

3)知识不是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知识形成有不同理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背景经验构建起来的

(二)学生观

1)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

2)教学不是灌输,教学要以儿童原有知识为出发点,在原有基础上作出新的解释

3)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师生应加强沟通合作,丰富理解与认识。

(三)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

是学习者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

1)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过程

3)建构的机制:

同化,顺应

(4)教学观

1)教育目的:

让儿童获得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合作构建的学习能力,让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知识构建中的作用

2)教学方式:

教师向儿童创设问题情境,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适当支持,促进儿童自身构建意义以及解决复杂问题。

第三章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结构:

内需力,诱因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1)总体而言,动机强则效果好

2)针对一个任务,动机强度与效果呈倒U型,中等强度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最佳动机水平。

4.成就动机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行为倾向(T)=动机(M)*期望(P)*诱因(I)

成就动机构成: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研究表明,归因影响着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积极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趋向成就任务

失败—缺少努力—内疚—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归因模式:

成功—运气—缺乏情绪内因—缺乏趋向成就任务倾向

失败—缺少能力—消极情绪—缺少坚持性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概念:

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从无到有,从静到动

培养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3)利用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反馈形式多样化,反馈应该及时,充分)

4)正确评价,适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5)合理开展竞赛,恰当运用竞赛和合作的关系(笔记本上详细)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一)哲学视角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客观性(反映内容)主观性(表现形式)】

(2)认知主义视角: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

2)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广义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规则和理论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2)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3)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代表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与本质属性属于较高一级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命题学习:

是学习由概念构成的意义的过程

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

概念形成:

是指学习者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子进行分析,对比他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的学习方式

概念同化:

先把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现有的概念和知识经验进行理解,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

3)概念形成的含义:

是指学习者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子进行分析,对比他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的学习方式

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例规法

学习方法:

发现学习

4)概念同化的含义:

先把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现有的概念和知识经验进行理解,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规例法

学习方法:

接受学习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5.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A.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B.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A.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

B.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迁移

3)具体迁移与一般迁移

A.具体迁移:

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B.一般迁移:

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4)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A.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之间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

B.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抽象、概括水平之间的影响。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相似性

1)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主观因素:

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原有经验水平

2)原有经验的组织性

3)原有经验的可用性

(3)学习的定势

定势通常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促进2)阻碍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技能是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特点见笔记本)

2.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身体活动方式(吹拉弹唱,体育运动)

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默写心算等)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形成阶段;了解动作结构和要求,在脑海中建立起动作的定向印象的过程。

定向映像: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

2)操作模仿阶段:

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本阶段动作特点:

动作品质:

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

协调性较差,相互干扰、多余动作产生

动作控制:

视觉控制主导

动作效能:

速度慢、易疲劳

3)操作整合阶段: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形成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本阶段动作特点:

动作品质:

有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

趋于协调性,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减少

动作控制:

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作控制

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消耗减少

4)操作熟练阶段:

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动作品质:

高度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

高度协调性,多余动作消失

动作控制:

动觉控制为主

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消耗减少

 

第六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结构:

认知策略:

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调控(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管理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

3.精加工策略:

策略是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

(实质:

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赋予新知识以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包括:

释义、举例、做推论、类比、比较、形成联想等

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的策略。

(常见类型:

归类,列提纲、图表)

复述策略:

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常见策略(复习时用的复述策略,划线)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控制

结构:

元认知知识:

1)关于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风格、优势、不足)

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学习材料的特点难易,任务要求高低)

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调控:

1)制定学习计划(需要计划策略)

2)监视计划执行(需要监控策略)

3)对认知过程的调节(需要调节策略)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1)起始状态:

问题的给定条件,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2)目标状态:

某种情境下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说问题要求的答案

3)障碍:

问题意味着问难和障碍,克服障碍就是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2.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一定目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特点:

1)问题的情境性2)目的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

A识别问题解决中有用无用信息

B整理所有有用信息,完成对整个问题情境的正确理解

C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问题表征

2)确定认知操作

A算法式: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将所有可能性尝试一次,直到正确为止

B启发式根据目标指引,将问题状态转换为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对经验中认定是最有可能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搜索。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一个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新颖的、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发散思维的特点:

沿不同方向探求多种答案(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出充分的选择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塑造

1)保护好奇心,解除错误恐惧心理

2)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直觉、灵感、顿悟)

3)提供创造的榜样

(三)注重创造力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八章 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区别: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联系:

品德来源于社会道德,品德是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

社会道德通过个体品德存在,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组成单位,许多个人品德影响整体社会道德风貌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

在道德情境中,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内在目标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

指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作用:

重要标志)

关系: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相互促进

知;基础情,意:

动力行:

重要标志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一)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发展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

(2-5岁)【1.自我中心主义】

2)他律阶段:

(6-8岁)【2.权威阶段】

3)自律阶段:

(9-11岁以后)【3.可逆阶段4.公正阶段】

前道德阶段:

(2-5)

自我中心主义:

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不受规则约束,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他律道德阶段:

(6-8)

权威阶段:

服从他人规定,对事物的评价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

特点:

1)道德判断只考虑后果,不考虑动机

2)规则都是神圣不可改变的,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

3)看待行为是非很绝对,要么全错,要么全对

4)把惩罚看做天意,赞成严厉惩罚

自律道德阶段:

(9-11以后)

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特点:

1)判断行为好坏不只会看到后果,也会看到动机。

2)规则是经协商制定的,是可以怀疑可改变的

3)能换位思考,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4)对犯错误者比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一帮助犯错者认识改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