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939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课件汇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

1、学术研究——回到原始文本

版本学和文献学:

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

2、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和发展学:

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问题:

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

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

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

1、佛教传入(汉朝)——中国禅宗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

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

(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

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

2、基督教传入:

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

8月7日到达澳门。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

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

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

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民主与科学

(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天演论》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

(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短言》。

2、1949年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1926年5月止,重印17版之多。

(2)抗战期间,延安马列学院成了编译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部,以解放社名义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8卷本《列宁选集》和5卷本《斯大林选集》。

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1938年在上海出版。

3、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50年12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

(2)1953—1958年出版了《斯大林全集》。

(3)1955—1963年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本)。

(4)1956—198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以俄文第二版为依据。

(5)1982—1991年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199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60多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对宗教的批判

(1)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2)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

(1)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这种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

(3)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

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4)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3、人的解放问题

(1)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2)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4)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问题1:

经济学需要批判吗?

(1)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保罗·克鲁格曼

(2)获奖理由:

“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

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将此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了一起。

”。

问题2、用什么来批判经济学?

(1)经济学(理论内部争论)。

案例:

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2)政治学。

案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

张五常

(3)社会学。

案例: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学考察。

代价论。

(4)哲学。

经济学的本质或基本概念是什么?

逻辑上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优越性?

二、《笔记本Ⅰ》

1、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1、工资=工资额?

=货币数量?

=劳动所得?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p.7).

(2)对人的需要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p.7)。

(3)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p.8)。

(4)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当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p.14)。

注:

标注页码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2000年第3版)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所得?

=资本效率?

(1)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p.21)。

(2)资本是积累的劳动(P.22)。

(3)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p.26)。

反思: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3、地租=土地的所得?

(1)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来源于掠夺(p.35)。

(2)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P.36)。

(3)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土地的位置(p.36)。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国民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1)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p.50)。

抽象的个人、数学计算、经济规律

(2)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私有财产)事实(P.50)。

私有财产怎样产生、发展、后果

(3)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p.51)。

抽象的概念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具体的现实运动(社会阶层的划分)

2、当前的经济事实

(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p.51)。

(2)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P.52)。

(3)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p.52)。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马克思的方法论:

把工人当做主体来看待经济事实

3、对象化活动与劳动的异化

(1)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p.51)。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P.52)。

(3)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p.54)。

问题:

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4、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本质

(1)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p.54)。

(2)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P.54)。

☆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迫的劳动。

☆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3)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p.55)。

(4)异化劳动——劳动与生产的异化——自我异化。

5、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1)类、类生活、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所使用的术语。

(2)人对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P.56)。

(3)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p.56)。

(4)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

(p.57)

(5)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p.57)

(6)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7)。

(7)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当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6、人与人的异化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2)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人的关系人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及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私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问题:

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

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

1、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2、意识形态有什么功能?

一、一般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1、在国家层面:

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

2、在个人层面:

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提问方式:

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批判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历史根源

1、历史发生学:

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的现实前提。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3)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4)个人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历史上的生产、分工与交往

(1)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2)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3)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是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决定着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相互关系。

3、历史上的三种所有制形式

(1)部落所有制。

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奴隶制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战争和交往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

(2)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A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

B动产和不动产私有制作为反常的、从属于公社所有制的形式发展起来。

C自然形成的联合方式——共同私有制,人民权力

D城乡对立、代表城市利益和乡村利益的国家的对立、

公民与奴隶的对立已经形成。

E私有制发展的两种趋势:

私有财产的集中,贫民小农向无产阶级的转化。

(3)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A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希腊),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罗马帝国的衰落)。

B农村的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城市的同业公会的封建结构。

C城乡之间存在对立,等级结构鲜明。

农村:

王公、贵族、僧侣、农民

城市:

师傅、帮工、学徒、平民短工

D统治阶级的组织:

贵族组织处于君主的领导之下

(三)意识形态的本质

1、现实发生学的解读

(1)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2)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产过程。

(4)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5)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2、实践发生学的解读

(1)“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和交往状况促成的。

(2)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3)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与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4)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5)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3、社会本体论解读

(1)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地成为分工。

(2)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了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

(3)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4)随着分工的发展也就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5)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四)共产主义理论

问题:

什么是“世界历史”?

什么是共产主义?

(1)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再任何部门内发展。

(2)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

(3)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

(4)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5)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6)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7)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

问题:

什么是“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2)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3)这种历史观始终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4)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

(五)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问题:

什么是“市民社会”?

(1)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4)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

问题:

1、什么是“共产党”?

2、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一)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

1、对社会关系的变革

(1)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2)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

(3)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4)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2、对世界化进程的影响

(1)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3)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4)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3、对社会结构进化的影响

(1)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2)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

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4)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5)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4、无产阶级的壮大

(1)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

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2)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

(3)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

5、无产阶级的斗争阶段

(1)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2)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

(3)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

(4)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

(5)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一)反动的社会主义

(1)封建的社会主义

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

法国的正统派、“青年英国”、僧侣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的矛盾。

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组成。

(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

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美文学家;

不代表真实的要求,而代表真理的要求;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一般人的利益。

(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

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

这种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甚至被制成一些完整的体系。

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些著作含有批判的成分,以及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终结”?

2、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命题: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一、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质

(一)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真理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3)这种辨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二)封闭体系和深刻影响

(1)哲学体系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

革命的方面被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2)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3)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的场所。

二、唯物主义哲学实质及其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态——批判机械唯物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