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886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docx

精编完整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

 

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说明

土地面积134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641.1平方公里,属中度流失区。

是国务院批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重点治理县。

根据《规划》要求,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按照实现保护水质、防止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及当地农民收区。

°12〃~108°43′12〃,北纬32°47′12〃~32°54′24〃,土地面积167.97km2,属汉江水系一级支流,人口6.39万人,劳力3.85万人。

水土流失面积95.1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07%。

区内有沐浴河、仙鸡河,立元河,黑沟、雷峪沟、卞家沟六条小流域,年平均侵蚀模数2618t/km2·a。

该项目区由于地处秦巴土石山区腹地,一是地薄坡陡,森林覆盖率仅为27.9%,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每年汛期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和坡面物质进入汉江,给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是该项目区地处汉江一级支流,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人类生产生活量大,活动频繁,对水源水质及周边环境污染量增大,如不重点保护和防治,将直接影响进入丹江口水库水质。

三是由于该项工程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对在该地区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而且能够保护丹江口库区水源的水质安全,满足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求。

同时工程的实施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为此,项目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治理水土流失愿望迫切,同时,项目区交通便利、劳力充足,具备开展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于2007年3月初正式开展,以县水保站为主要技术力量,抽调相关乡镇水利站技术人员配合,水利、农业、林业相关部门积极协助,并开展了细致翔实的项目区普查和典型小流域调查工作。

为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我们确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水质、水量并重,点源、面源同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立足近期,着眼长远;政府引导,社会参入五条规划原则。

项目区的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按照项目区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的需要,优化设计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形成综合科学的防治体系,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库区上游水质优良,向北京输送一江清水为目的。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1、到治理期末,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8亩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4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15%以上。

2、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程度达9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6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3、植被覆盖率达60%。

4、项目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按照上述目标,确定治理措施、建设规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11hm2,综合治理3766hm2,其中坡改梯57hm2,新建水窖36口,沟渠12km,沉沙池31口,田间生产道路8km,新修河堤0.8km,整治河堤0.4km,新建堰塘4座,整治堰塘12座,营造水保林767hm2,经济林885hm2,种草57hm2,等高植物篱16km,生态修复5745hm2,建沼气池45口,省柴灶300口。

项目总投资2611.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11.12万元,地方三年配套1100.85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11km2,经过治理后,治理程度达100%,效益计算期取20年,效益费用比为1.48,经济净现值1271.31万元,投资回收期8.8年,经过经济敏感行性分析项目依然可行。

保水效益达199.34万方,保土效益达35.24万吨,植被覆盖率达76.4%。

项目区经过治理后,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比例由原来1∶2.10调整到1∶2.79。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质达到丹江口水库水质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该项目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且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1 项目区概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质、地貌

项目区内主要以新生界第四系红色矿岩为主,少量分布着古生界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浅变质岩,地貌内型属秦巴中低山区,海拔在500—1000米,地貌以中山和低峪地交错分布,土壤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好,抗冲性弱,暴雨和水流冲击,极易形成面蚀和沟蚀,发生泥石流。

南坡较缓,结构紧密,抗冲性强,但一遇连阴雨,易造成滑塌和重力侵蚀。

总土地面积22078hm2,其中<5°面积3698hm2,占16.7%,5°~15°面积3411hm2,占15.5%,15°~25°面积5958hm2,占27.0%,25°~35°面积5867hm2,占26.6%,>35°面积3144hm2,占14.2%。

坡地组成见表1-1-1

表1-1-1      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土地总面积(hm2)

坡度组成

<5°

5°~15°

15°~25°

25°~35°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22078

3698

16.7

3411

15.5

5958

27.0

5867

26.6

3144

14.2

1.1.2土壤、植被

主要土壤类型有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砂壤土,月河以南主要以红砂岩、堆积物演化而成的黄泥土和水稻土为主,月河以北主要是黄棕壤土,水稻土分布在月河两岸河谷阶地,面积较小,项目区植被覆盖度为43.8%,乔木林有柏、松、杨、水杉等,灌木树种有胡枝子等,植被连通性差,条块分割,相对较大面积的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

土壤理化性状水稻土平均土层厚度60cm,土壤容重1.10t/m3,土壤养分含量为:

有机质占0.34%,全氮占0.04,速效氮为33.17ppm,全磷为0.16%,速效磷4.9ppm。

PH值为7.5;黄棕壤平均土层厚度40cm,土壤容重为1.15t/m3,其中各种土壤养分含量为:

有机质占0.51%,全氮占0.05,速效氮为25.35ppm,全磷为0.04%,速效磷6.37ppm,PH值为5.6;土壤理化性见表1-1-2。

表1-1-2     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

类型

平均土层厚度

(cm)

土壤容量

(t/m3)

土壤养分含量

PH值

有机质

(%)

全氮

(%)

速效氮

(ppm)

全钾

(%)

速效钾

(ppm)

全磷

(%)

速效磷

(ppm)

水稻土

60

1.10

0.34

0.04

33.17

0

0

0.16

4.90

7.5

黄棕壤

40

1.15

0.51

0.05

25.35

0

0

0.04

6.37

5.6

1.1.3气象、水文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能资源处于全国低值地区,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降水丰沛,但分布不均,干旱和雨涝时有发生,太阳总辐射量历年平均为108.05千卡/cm2,平均日照时数1769.1小时,日照百分率40%,各月分布不均,8月最多,2月最少。

多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最高气温26.7℃,年平均最低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0.1℃。

平均无霜期258天。

项目区降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最大降雨量1192.7mm,最小降雨量为624.7mm。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80.3mm,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降雨量434mm,占年平均降雨量49.3%。

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81.60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101.49mm,2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84.66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144.3mm,多年平均径流深370mm。

项目区气象特征见表1-1-3。

表1-1-3      项目区气象特征表

观测站名

气温(℃)

年均降雨量(mm)

7-9月降雨量(mm)

暴雨天数

≥10

(℃)

无霜期(d)

年均日照时数

(h)

太阳总辐射量千卡/cm2

年最高

年最低

多年平均 

最大量

年份

最小量

多年平均

县气象站

40.1

-10.1

15.2

1192.7

2005

624.7

1962

880.3

434

14

5540.9

258

1769.1

108.05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行政区划

政村,总人口6.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9万人,人口密度285人/km2,农业劳动力3.85万人。

1.2.2土地利用现状

区内土地总面积22078hm2,其中耕地面积6414hm2,占总土地面积29.1%,经果林面积504hm2,占总面积2.3%,林地9159hm2,占总面积的41.5%,荒山荒坡面积5225hm2,占23.6%,其它用地776hm2,占3.5%。

<5°耕地面积3512hm2,占耕地比例的54.8%,5°~15°耕地面积880hm2,占耕地比例的13.7%,15°~25°耕地面积1641hm2,占耕地比例的25.6%,25°~35°耕地面积303hm2,占耕地比例的4.7%,>35°耕地面积78hm2,占耕地比例的1.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的程度不高,荒山荒坡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3.6%;二是林地中,森林面积少,疏幼林面积大,约占林地面积的32.7%;三是坡耕地比重大,占耕地总面积的45.2%,经济林和园地仅占土地总面积2.70%,为粮食型土地利用结构。

详见表1-2-2。

表1-2-2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表

土地总面积(hm2)

耕地

耕地坡度组成

面积(hm2)

占土地面积(%)

<5°

5°~15°

15°~25°

25°~35°

>35°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22078

6414

29.1

3512

54.8

880

13.7

1641.00

25.6

303

4.7

78.00

1.2

1.2.3经济情况

区内资源贫乏,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根据2006年统计,农业总产值1626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310万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等,占总产值的32.6%。

林业产值208万元,占总产值的1.3%。

牧业产值2337万元,占总产值的14.4%,渔业产值316万元,其它产值8093万元。

农业人均纯收入1350元。

2006年统计,项目区有粮食作物面积3905.26hm2,总产量14.53T,经济作物3617.74hm2,产量9667T,果木林168hm2,产量1137T,经济林336hm2,产量404.44T,区内农户养猪15306头,羊938头,渔业养殖水域面积21.6hm2,产量685T。

区内主要是以户养为主,有少量牛、羊牲畜野外放养。

工业发展滞后,区内只有5个砖瓦厂,副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粮食加工厂,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人员。

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