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核武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779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核武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课核武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课核武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课核武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课核武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核武器.docx

《第二课核武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核武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核武器.docx

第二课核武器

第二课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一节认识核武器

一、核武器简述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突然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

图2-1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用原书上的图或者另找)

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最残酷的战争。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万吨级的核炸弹。

日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大约造成30万人直接死亡。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

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前四种是在核爆炸几十秒内起作用的,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这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核武器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

光辐射约占35%,冲击波约占50%,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沾染约占10%,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

现代技术的核武器可对能量分配进行“裁剪”,突出某一种杀伤因素的作用。

从很远的地方看核爆炸时,先看到闪光、火球,再听到巨响,看到有不断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最后烟云随风飘散。

城市遭核袭击的方式一般是空爆,可以看到完整的火球。

若远处看不到圆火球,火球与地面接触,即核弹接地面爆炸,就叫地爆。

地爆的瞬时破坏范围小,但很严重,放射性沾染范围大,危害时间长。

当今世界,核武器仍有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图2-2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七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

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美俄现有的核军火库总数在6万枚以上,核武库的爆炸力相当于大约160亿吨高爆炸药,等于125万颗广岛炸弹。

对于地球上60亿人口来说,相当于每个人各自承受3.2吨TNT(炸药)。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核武器的分类

(一)原子弹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重核裂变时产生2~3个中子,可以是其它的重核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再使更多的核发生裂变,在产生大量的中子……,使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下去

图2-3原子弹的链式反应

(二)氢弹

氢弹是利用轻核聚变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其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

由于轻核聚变反应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进行的,所以氢弹又称为热核武器

(三)中子弹

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作为主要杀伤因素的战术核武器。

可以看作一种小型的特殊设计的氢弹。

特点:

中子的产额高、能量大、冲击波和光辐射作用弱。

中子弹所用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少,爆炸后比较“干净”(沾染轻),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或弱冲击波强辐射弹。

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一些比如:

钴弹和锌弹、核电磁脉冲弹、穿地弹等。

拓展与延伸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核武器的知识,同学们相互交流、

第二节核武器和核事故的防护

一、对核爆炸瞬时杀伤因素的防护

1核爆炸瞬时杀伤因素的杀伤特点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的闪光以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比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强千万倍,不断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光辐射以光速沿直线向四周传播,其作用时间大约在几秒到几十秒。

光辐射能灼伤人的皮肤,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灼伤,闪光可引起闪光盲,吸入炽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

光辐射能使物体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间接损伤。

冲击波是核爆炸瞬时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毁伤因素。

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十秒。

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冲击波对人员可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

直接杀伤是超压对人体及其肠胃、心脏、肺部的挤压作用和动压对人体的抛掷和撞击作用;间接杀伤是受冲击波破坏的倒塌建筑物或抛射物体对人员的伤害作用。

图2-4挤压和抛掷作用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

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几百千米的高空爆炸,地面上其他杀伤破坏效应范围很小,但核电磁脉冲的危害半径可达几千千米。

核电磁脉冲能消除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无线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损坏。

它对人员没有直接杀伤作用。

2人防工程防护

人防工程深入地下,具有抗力高、防核化生武器性能全面、可长期使用等特点。

只要核武器不直接命中,人员在工程内是安全的。

因此,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程。

在战时,利用人防工程能坚持生活和工作。

在平时,城市发生地震、漏毒等突发性事故时,人员也能利用人防工程做应急防护之用。

3室内防护

室内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在墙的内拐角或墙根处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跪趴,也可以在较小的房间或门框处躲避。

掩蔽位置应避开玻璃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造成间接伤害,尤其要避免被抛出的玻璃碎片击伤。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可采用个人防护办法防止放射性灰尘沾染或迅速进入人防工程。

图2-5室内人员防护动作

4室外防护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暴露人员的防护动作要领是:

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两肘前伸,双腿伸直并拢,闭眼、闭口,停止呼吸15~20秒。

就近利用土丘、矮墙、花坛等地形地物防护,地形地物较小的可面向爆心,较大的可横向爆心卧倒。

也可利用沟、坑、渠等地形防护,方法是立即跃入坑内,跪、坐或卧于坑内,双手掩耳,闭眼、闭口,暂停呼吸。

在防护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压电线及易燃易爆物。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和皮肤的简易防护,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按人防部门指示转移出沾染地域或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掩蔽。

图2-6室外人员的防护动作

三、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动物、植物、地面、水、空气和物体等所造成的沾染。

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因素。

图2-7放射性沾染形成示意图

1核爆炸沾染区的特点

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伤害途径多。

放射性物质能不断放出α、β、γ射线。

沾染区人员会受到体外照射伤害,沾染的空气、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可引起体内照射伤害。

放射性物质接触到人的皮肤,可引起皮肤灼伤。

放射线只能用侦察仪器才能发现和测量,放射性物质只能用扫除或冲洗的方法从地面或物体上除掉。

地爆时造成地面放射性沾染的程度分布极不均匀,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可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人员行动安全有严重影响。

水、粮食、食品等沾染后无法直接食用。

放射性沾染还能污染环境,影响生物链的正常发展。

2利用人防工程和密闭建筑物防护

由于人防工程对核武器的各种杀伤因素都有防护作用,所以已经在人防工程内掩蔽的人员,只要严格遵守工程使用规则,听从人防管理人员的指挥,就能保障安全。

一般建筑物围墙越厚、暴露临空墙的面积越小、密封性越好,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效果就越好。

地下室、地窑、山洞等,经密封处理后其防放射性效果更好。

3个人防护

人员防放射性体外照射,主要靠人防工程和厚重材料屏蔽遮挡。

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和降落到人的皮肤上,要及时戴上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并扎好领口、袖口、裤口。

室内人员应立即关好门窗,贴好密封条,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

为减轻照射和沾染的伤害,还应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如口服碘化钾等。

在沾染区行动应尽量减少与污染的地面、物体接触,缩短停留时间,避免扬起灰尘,应视情况拍打掉身上的灰尘,并进行洗消。

四、对放射性沾染的清除

人员或物体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沾染后,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清除沾染,以减轻射线对人员的继续伤害。

人员遭受沾染后,要及时清除皮肤和服装上的放射性灰尘。

清除服装上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互相拍打和抖拂服装。

要领是:

拍打和抖拂人员站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内的顺序拍打,抖拂30~40次。

抖拂时,应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按“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的原则用力向下抖动。

拍打、抖拂完毕,方可卸掉面具、口罩、手套等。

面部、耳窝、颈部和双手等处的污染灰尘,可用干布或湿毛巾擦拭。

有条件时,再进行全身淋浴,并更换清洁服装。

图2-8消除服装上沾染的放射性灰尘

对道路、地面沾染的灰尘,视具体情况,采取铲除、扫除或水冲洗等方法清除。

对物品沾染的灰尘,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沾染的轻重来确定消除方法,一般可通过扫刷、清水冲洗等进行清除。

粮食、蔬菜沾染灰尘的清除,与包装方法有关。

对密封包装的粮食,只需对包装进行清除;对包装不好的粮食,宜采用去除表层和水洗的方法进行清除。

对蔬菜、水果,主要是采取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

对馒头等熟食,可剥掉表皮。

对饮用水,可采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处理过的粮食和水等均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食用。

一旦发现误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必须尽早处理。

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等方法排出。

有条件时,可按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学习核武器的基本知识和有关防护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对付核袭击,在平时也有可能用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平利用原子能日益广泛,各种核反应堆、核电站及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应用部门不断增多,平时也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这类事故也有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平时进行人防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对可能出现事故的防护是有实际意义的。

拓展与延伸

在家里、教室和经常经过的街道,有哪些部位不宜借以防核爆炸瞬时杀伤因素?

 

第三节核电站及核事故的防护

一、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发电的发电站。

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与火力发电厂相比,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核电站使用的不是煤、石油、天然气等普通燃料,而是核燃料——铀(或钚)。

在核电站内的反应堆中,铀发生核裂变反应,放出巨大的热能,使锅炉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和发电机发电。

图2-9大亚湾核电站

核电站与火力发电厂相比具有节省能源、减轻运输负担、安静和环境清洁、降低发电成本、兼生产各种放射性核素等多种优越性。

核电站具有安全可靠性。

核电站的铀浓度、内部构造、核反应方式与原子弹不同,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爆炸,产生杀伤破坏作用。

为了防止核电站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一般对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外加三道安全壳屏障。

发生意外时,安全壳能可靠地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这个坚固的“大厦”内。

二、对核事故的防护

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的规律是:

距离越远伤害越少,时间越短伤害越少,屏障(各种阻挡材料)越多伤害越少。

因此,防护原则是尽量减少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迅速远离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区域。

一般情况下,核电站发生核事故,政府会果断采取紧急措施,消除事故,封闭现场,监测周围环境,确保人民安全。

作为个人,首先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不要盲目行动,要保持头脑清醒,在统一指挥下采取有组织的应急防护行动。

1隐蔽

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一般人员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入室内或地下室。

要关闭门窗,堵住通风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2交通管制

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3服用碘片

在必要时,政府会向公众发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4临时疏散人口

这是放射性物质在本地区超过一定程度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广大公众应在统一安排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区。

5做好个人防护

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6.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

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把堆放在室外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应用塑料布等包扎井口后再加盖。

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不能随便食用,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并经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食用。

对核事故的防护,服药更有效,疏散比隐蔽更可行。

拓展与延伸:

1、近代世界上发生过哪些核电事故分别造成怎样的破坏?

2、了解我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