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复习案答案.docx
《曹刿复习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复习案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复习案答案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二、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三、特殊句式:
(句子翻译)
四、人物分析:
优点、不足
五、主要内容思维导图
六、典型题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
2、出处:
编年体史书《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二、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
古义:
官司、案件今义:
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
古义: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
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
古义:
讨伐,攻打今义:
砍伐
4、又何间焉间:
古义:
参与今义:
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
古义: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
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
古义:
虚夸,以少报多今义:
增加
7、虽不能察虽: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8、再而衰再:
古义:
第二次今义: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
古义:
信实、诚实今义:
书信
10、忠之属也忠:
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
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间: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
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
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
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
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
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
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
三、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驰)矣。
”(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
5、何以战倒装句:
以何战
六、人物分析
1、曹刿: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危难的责任感。
(不顾劝阻执意求见:
请见、乃入见、请从)
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
(不谈战事而先谈政治民情:
“取信于民”才有战斗条件)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从容镇定,举止机智而谨慎:
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2、鲁庄公:
“鄙”
战前:
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战时:
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战后:
胜而不知何以胜。
3、鲁庄公的可取之处: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亲临战场,虚心求教。
八、典型题解
3、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
他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答,他是一个居住在乡里的普通老百姓,他担心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要云见鲁庄公。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曹刿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7、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答:
取信于民(“人和”)
19、你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你认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这些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了有利的战机,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并且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
2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的伏焉。
”
22、在战中、战后,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23、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启示有: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26、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27、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28、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