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615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docx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解读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解读

北京社会管理创新十项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包括12部分50条,《意见》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社会服务为重点,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以动员社会参与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环境为保障,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意见》指出,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①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②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③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④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⑤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

  《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实现“五个更加”的奋斗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十项重点任务。

  北京日报向读者详细解读这十大重点任务。

10项重点任务

  1、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2、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3、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4、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5、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6、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7、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8、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9、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10、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一、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关键词: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紧密结合北京实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1、加强党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建设形势,科学制定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

进一步发挥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北京实践”:

党的十七大后,按照中央要求,北京市成立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

各区县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各街道成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在社会组织中,构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在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全部建立了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

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建设工作网络。

  2、强化政府职责

  各级政府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职责体系,完善工作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法规,依法高效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转协调、运行高效。

不断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街道(乡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工作举措:

近三年来,市、区县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解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当作大事来抓。

从2009年至2011年,市、区县政府投资60多亿元,使2600多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全部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2008年、2010年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使社区工作者工资收入达到本区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平均水平。

  3、推动社会协同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协同作用,共同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职能,做好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和委托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自治功能,实现基层民主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着力研究社会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解读:

北京市妇联推出了带动下岗妇女、残疾妇女就业的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巧娘工作室”。

目前,“巧娘工作室”已有270个,遍布全市的16个区县,带动几十万妇女弹性就业。

“巧娘”们生产的全部是手工作品,主要为政府或一些企事业单位采购,用于庆典、活动展示或外事赠送。

  今后,市、区(县)两级政府将帮助“巧娘工作室”寻找合适的设计师,由政府出资,购买设计师的服务,让“巧娘”制作出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帮助其拓展销售渠道。

  4、动员公众参与

  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支持、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进一步巩固发展北京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志愿服务、群防群治成果,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法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努力形成社会服务管理人人参与、社会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解读:

北京奥运会闭幕后,本市及时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基层经验:

朝阳区建立了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网站,已有的社会志愿者及新发展的志愿者都已经统一编号并建立了档案,制定了服务计时和品牌社会志愿服务队伍、星级志愿者评定等办法。

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和需要被提供志愿服务的市民只要在网站上的受助申请和志愿服务栏里登记信息,供需服务就能无缝对接。

2011年,朝阳区20万志愿者已经认领了百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二、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各类人群完全覆盖

  ——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市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力度。

  1、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面。

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名词解释】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是指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能够享受到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环境美化以及购物、餐饮、日常修理等方面的服务。

  基层经验:

做饭做到一半,突然发现没盐了,家住朝阳区吉祥里社区的鲁大妈不慌不忙地抄起电话:

“请送一袋食用碘盐。

”问题就此迎刃而解,这得归功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提供的便利生活。

2010年,本市下发《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居民在社区里能享受哪些服务有了统一标准。

该目录包括就业、卫生、养老、文化等10大类、60项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区居民能够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购物、餐饮、缴费、日常修理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和特色服务共计180项,基本实现“大需求不远离社区、小需求不出社区”。

  解读: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本市已诞生16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2011年,市政府已将“建成10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全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60%以上。

  

  2、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

  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充分就业格局。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构建“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面覆盖、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解读:

目前,本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医保制度已覆盖城市1400多万人,低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应保尽保,养老保障制度更是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982.5万人、1063.7万人、774.2万人、823.8万人和372.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8万人和143.7万人。

  2011年社会保障的主要预期指标:

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分别比上年增加1%以上,各项基金征缴额比上年增长8%,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1%。

  加快实现公费医疗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

在完成区县公费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启动市级改革,将本市公费医疗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加大惠民政策力度,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建立“兜底”机制,对因患大病造成个人负担过重的参保职工,实施医疗费用二次报销政策;出台办法,解决新生儿参保前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问题;将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参加大病医

  疗保险的外地农民工生育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上述措施,预计全年可减轻群众医疗负担2亿元。

  【名词解释】

  “职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指推进社会保障从职工到居民的有效衔接,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和所有在京职工,一方面形成职工和居民相互衔接的两大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区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费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区县统筹。

  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标准

  组织体系社会化:

  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协会,把所有能参加健身活动的人纳入其中开展活动,达到群众体育社会化、组织体系社会化

  健身器材家庭化:

  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挖掘适合家庭、门院使用的健身器材,实现体育走进千家万户,倡导器材进入家庭

  健身活动多元化:

  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年年有展示,实现人人在组织中、组织在活动、活动有特色

  健身服务科学化:

  开展体质测定、举办健身大讲堂,培训体育骨干,让居民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有针对性地安全有效开展体育活动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注重发展特殊教育,结合产业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广“体育生活化”理念,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倡导市民做“健康北京人”。

  【名词解释】

  “体育生活化”

  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让体育回归大众、让体育回归生活”的世界体育发展时代潮流的先进理念。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属性的反映,是体育日益被广大群众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1月,东城区黄化门社区正式启动北京市第一个“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

  4、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树立“大民政”理念,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建立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保障机制。

以养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市民福利水平,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

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加快培育慈善组织,拓展慈善募捐渠道,逐步形成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慈善捐助体系。

  解读: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了“大民政”意识,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大各项民生保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力度,全面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和60项利民新政,有力地推动了首都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

  三、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关键词:

  实有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

  ——不断提高各类人群服务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努力做到社会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各类人群全面覆盖。

  1、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

  坚持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形成与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发展和管理格局。

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增加向更多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新城和周边区域合理分布。

严格户籍准入政策和指标调控,优先引进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人口评估机制,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确保首都人口发展符合调控目标要求。

落实人口总量调控区县属地责任,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分管、属地负责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解读:

人口规模问题事关首都可持续发展。

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960万。

  “人口评估机制”意味着政府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更重视资源“均摊”背景下保护每个人的利益。

以重大决策中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为例,引入人口评估机制,更科学划出了水资源管理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水污染控制红线。

按照规定,今后本市将禁止新开办高档洗浴业和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及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和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高用水企业。

  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解约4万人,完善旧城保护、缓解交通拥堵。

其中,未来五年西城区将通过各种方式疏解10万人。

拟在昌平回龙观、丰台张仪村、房山长阳等5地建设总共250万平方米的对接安置房项目,至少对接7.5万人口。

东城区选定朝阳区定福庄南区、豆各庄和通州区“两站一街”地块作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

东城区目标是在203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65万人,共疏解21.5万人。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流动性持续增强,各种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出现,全市人户分离已经达到345万多人,占比近三成。

  2、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逐步完善居住证、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市联网、部门联动、覆盖城乡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健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

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要求,加强流动人口、人户分离基础信息采集,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来京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努力解决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市将总结推广“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经验,建立健全青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出租房屋集中管理等模式。

通过建设国际化社区等方式,做好长期在京居住的外籍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3、完善各类人群服务管理

  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居家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做好教育、帮扶、矫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区县“阳光中途之家”作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精神疾病患者服务管理制度,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加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解读:

发展促和谐,繁荣共团结。

对少数民族乡村农民来说,“十二五”期间他们的收入增长将高于京郊平均增速,最终要达到平均线以上。

2010年全市民族乡人均劳动所得达12053元,较2006年增长77%,年均增长19.3%。

2011年,少数民族乡村人均劳动所得要增长10%。

此外,少数民族村的生态环境整治、产业方式转变等均取得显著发展。

2015年,全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全市或所在区县平均水平。

  “9064”养老模式,适度普惠应对人口老龄化。

目前,本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已将近20%,达到老龄社会标准的2倍。

本市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构架了“9064”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已基本形成新的模式框架。

为满足90%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2010年全市发放养老服务券4.3亿元、实际花费4.1亿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100元券”这一创新举动,拉动建立约5000家养老服务商。

“十二五”期间,万名老人平均可拥有100名上门服务的护理员;社区将建10万张日间照料床位;全市养老床位将再增5万张,达到12万张。

  对社会闲散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的服务、管理,将使每个人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

  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

  北京市研究出台《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

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制度

  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老人补助医疗制度

  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

  建立城乡社区(村)托老(残)所

  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

  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

  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

  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

  4、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备力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信息发现报告渠道,健全监督考评体系,搭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制定并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基层经验:

2011年的元宵节下午,东花市北里社区有人闻到胶皮糊味。

不用打电话报警,北里中区所属的“第2网格”的工作人员,一分钟内就及时赶到现场并处理了这起因地下室出租房内电冰箱插座短路引起的小意外,将损失减至最小。

  2.05平方公里的东花市街道被划分为26个网格,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就地办理。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将原来浮在上面的各级干部都下拉到了网格中,凡是网格里发生的各类事件,网格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

2011年春节,这里实现了零火情、零火灾、零伤亡的三“零”目标。

 

  解读:

东城区、朝阳区、顺义区三个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2010年下半年试点先行,推动社会建设纳入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这种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将在2011年向全市推广,并在“十二五”时期末基本实现全覆盖。

  【名词解释】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是指社会服务管理中运用网络地图技术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每个街道所辖区域科学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以网格单元为基本单位把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其中,科学配置和整合服务管理力量,明确责任管护主体,实行分层、分级的全区域管理、全时段监控和全方位服务,发现问题实时反馈到城市信息监控指挥平台并及时有效解决,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四、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关键词:

  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

  ——切实打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

  1、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格局

  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职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功能,发挥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组织协同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和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基层经验:

在通州区大马庄社区,居民遇到就业、计生、高龄津贴等事儿,都可以在一间宽敞的社区服务站“一站式”咨询或办理。

社区服务站承担了居委会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脱身”后的党委管党建,与居委会一起专注于社区自治与社区经济发展,甚至在海南开办了自己的酒店,年收入数千万元。

社区的蓬勃发展,让住在这个社区的老人都享受了免费医疗等更周到的公共服务。

  解读:

如今,无论在二环边的老社区,还是在西四环边的高档楼盘,全市2633个城市社区中有1967个社区达到规范化要求,基本形成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居民办事、社区管理正越来越规范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2、深入推进居(村)民自治

  认真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断完善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制度。

深化社区(村)民主自治,规范社区(村)重大事务民主议事规则,健全社区居(村)民会议及居(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民主听证、居(村)务公开制度。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模式,逐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

加强业主大会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大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大会依法规范运行。

  基层经验:

2010年冬季,家住东四街道六条社区63号、65号院的160位居民就集体向常务会投诉:

家中供暖温度白天只有10℃,穿着羽绒服还哆哆嗦嗦。

居委会一接到问题投诉后,立即邀请居民代表和管片主任,又迅速找到负责该社区物业的某医药公司,再邀请供暖方一块参加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