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262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docx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一章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在不同条件下,遇酸和碱、受热、受潮或接触有机物、还原剂即能分解放出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燃烧,有机过氧化物更具有易燃甚至爆炸的危险性,储运时需加适量抑制剂或稳定剂,有的在环境温度下会自行加速分解,因而必须控温储运。

有些氧化性物质还具有毒性或腐蚀性。

一、氧化性物质

氧化性物质系指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些氧化性物质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与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如松软的粉末等接触,即能分解引起燃烧和爆炸。

少数氧化性物质容易发生自动分解(不稳定性),从而其本身就可具有发生着火和爆炸所需的所有成分。

大多数氧化性物质和强酸液体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剧毒性气体。

某些物质在卷入火中时,亦可放出这种气体。

(一)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氧化性物质按物质形态,可分为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液体氧化性物质,根据氧化性能强弱,无机氧化性物质通常分为两级。

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一些氧化性物质的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或高价态元素(N5+、Mn7+等),极不稳定,容易分解,氧化性很强,是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二级氧化性物质虽然也容易分解,但较一级稳定,是较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

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为二级氧化性物质,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

(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多数氧化性物质的特点是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但与可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

(1)受热、被撞分解性。

在现行列入氧化性物质管理的危险品中,除有机硝酸盐类外,都是不燃物质,但当受热、被撞击或摩擦时易分解出氧,若接触易燃物、有机物,特别是与木炭粉、硫磺粉,淀粉等混合时,能引起着火和爆炸。

(2)可燃性。

氧化性物质绝大多数是不燃的,但也有少数具有可燃性。

主要是有机硝酸盐类,如硝酸胍、硝酸脲等,另外,还有过氧化氢尿素、高氯酸醋酐溶液,二氯异氰尿素或三氯异氰尿素、四硝基甲烷等。

这些物质着火不需要外界的可燃物参与即可燃烧。

(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

有些氧化性物质与可燃液体接触能引起燃烧。

如高锰酸钾与甘油或乙二醇接触,过氧化钠与甲醇或醋酸接触,铬酸丙酮与香蕉水接触等,都能起火。

(4)与酸作用分解性。

氧化性物质遇酸后,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是剧烈的,甚至引起爆炸。

如高锰酸钾与硫酸,氯酸钾与硝酸接触都十分危险。

这些氧化剂着火

时,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剂扑救。

(5)与水作用分解性。

有些氧化性物质,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分解放出氧原子,致使可燃物质爆燃。

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吸水后,不仅能放出氧,还能放出大量的氯。

高锰酸钾吸水后形成的液体,接触纸张、棉布等有机物,能立即引起燃烧,着火时禁用水扑救。

(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

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相互之间接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

如漂白粉、亚硝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弱氧化剂,当遇到氯酸盐、硝酸盐等强氧化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

7)腐蚀毒害性。

不少氧化性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腐蚀毒害性,能毒害人体,烧伤皮肤。

如二氧化铬(铬酸)既有毒性,也有腐蚀性,这类物品着火时,应注意安全防护。

二、有机过氧化物

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含有过氧基的—O—O—结构的有机物质,也可能是过氧化氢的

衍生物。

如过甲酸(HCOOOH)、过乙酸(CH3COOOH)等。

有机过氧化物是热稳定性较差的物质,并可发生放热的加速分解过程,其火灾危险特性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分解爆炸性。

由于有机过氧化物都含有极不稳定的过氧基(一o—o―),对

热、震动、冲击和摩擦都极为敏感,所以当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时即分解。

例如,过氧化二乙酰纯品制成后存放24h就可能发生强烈的爆炸;过氧化二苯甲酰含水在1%以下时,稍有摩擦即能引起爆炸;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10C以上时不稳定,达到17.22C时即分解

爆炸;过乙酸(过氧乙酸)纯品极不稳定,在-20C时也会爆炸,溶液浓度大于45%时,存

放过程中仍可分解出氧气,加热至110C时即爆炸。

这就不难看出,有机过氧化物对温度和

外力作用是十分敏感的,其危险性和危害性比其他氧化剂更大。

(2)易燃性。

有机过氧化物不仅极易分解爆炸,而且特别易燃,有的非常易燃。

如,过氧化叔丁醇的闪点为26.67C。

所以,扑救有机过氧化物火灾时应特别注意爆炸的危险性。

此外,有机过氧化物一般容易伤害眼睛,如过氧化环已酮、过氧化叔丁基、过氧化二

乙酰等,都对眼睛有伤害作用。

因此,应避免眼睛接触有机过氧化物。

综上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过氧基含量和分解温度。

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含量越多,其热分解温度越低,则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危险品?

2.易燃易爆危险品主要包括哪几类?

3.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是如何分级的?

4.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有哪些?

5.易燃固体、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技术委员会.GA/T536.1-2013.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一部分:

火灾危险性分级[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公安部政治部。

工业企业防火工程{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消防手册第三卷:

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

施•建筑防火设计{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朱耀辉.现代消防管理实用知识问答{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6944-2012。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S}。

北京:

中国标准化出版社2012

[6]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标准分技术委员会。

GA/T536.7-2013.易燃易爆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分级及试验方法第七部分:

易燃气雾分级试验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第二篇建筑防火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概述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建筑火灾常见的原因及主要危害;熟悉建筑防火的技术方法。

建筑是人们用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

从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的建筑经历了从传统的中国既有建筑体系到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并且,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建筑功能、技术、造型与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经济的增长和繁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都浓缩在城市建筑的发展变化中。

建筑防火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防火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

通常,建筑防火措施包括被动防火和主动防火两个方面。

建筑被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建筑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防火构造、建筑防火分区分隔、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等;建筑主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等。

、建筑火灾的原因从我国多年来发生火灾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产和生活中用火、用电、用易燃物、可燃物以及采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设备、工艺逐渐增多,因而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相应地增大,火灾发生的次数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呈现上升的趋势。

建筑起火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电气火灾、生产作业类火灾、生活用火不慎、吸烟、玩火、放火和自燃、雷击、静电等其他原因引起火灾,详见本书第一篇第二章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分析建筑起火的原因是为了在建筑防火设计时,更有效、有针对性地采取消防技术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的危害。

二、建筑火灾的危害

建筑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潜伏着各种火灾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给城镇建设和群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灾难。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高层、多层、单层以及地下等建筑火灾次数占火灾总数的70%以上,造成的人员死亡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占火灾死亡总人数和直接财产总损失的80%和85%以上。

建筑火

灾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突发性、成因上的复杂性、防治上的局限性等特点,其发生也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而造成的非纯自然的灾害事故。

建筑火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危害人员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破坏文明成果、影响社会稳定等,详见本书第一篇第二章中关于火灾的危害的论述。

三、建筑防火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建筑防火原理是根据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后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控制建筑火灾发生,避免和减少火灾对人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危害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建筑消防安

全的需要。

具体地讲,就是根据建筑工程的建设目标,遵循火灾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工程技术和经济方法,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和其他有关标准、

规范,针对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火灾防控特点,从消防安全角度进行综合、系统的设计。

建筑

防火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总平面布置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要满足城市规划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一是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生产经营规模、建筑高度、建筑体积及火灾危险性等,从周围环境、地势条件、主导风向等

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建筑物位置。

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划分生产区、储存区(包括露天存储区)、生产辅助设施区、行政办公和生活福利区等。

同一企业内,若有不同火灾危险的生产建筑,则应尽量将火灾危险性相同的或相近的建筑集中布置,以利采取防火防爆

措施,便于安全管理。

三是为防止火灾因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影响而导致火势向相邻建

筑或同一建筑的其他空间蔓延扩大,并为火灾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在总平面布置中,应合理

确定各类建(构)筑物、堆场、贮罐、电力设施及电力线路之间的防火安全距离。

四是要根据各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火灾危险性,考虑扑救火灾时所必需的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和消防扑救面。

(二)建筑结构防火

建筑结构的安全是整个建筑的生命线,也是建筑防火的基础。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研

究建筑防火措施、规定不同用途建筑物需采取相应防火措施的基本依据。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

正确选择和确定建筑的耐火等级,是防止建筑火灾发生和阻止火势蔓延扩大的一项治本措施。

对于建筑物应选择哪一级耐火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规模及其在使用中的火灾危

险性来确定,如性质重要、规模较大、存放贵重物资,或大型公共建筑,或工作使用环境有较大火灾危险性的,应采用较高的耐火等级,反之,可选择较低的耐火等级。

当遇到某些建

法主要有:

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积;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保护层厚度;在构件表面涂覆防

火涂料做耐火保护层;对钢梁、钢屋架及木结构做耐火吊顶和防火保护层包敷等等。

(三)建筑材防火料

很多建筑材料是可以燃烧的,特别是大多数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都具有

可燃性,而且这些建筑材料在燃烧后往往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给火灾扑救和人员疏

散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火灾的发生,或阻止、延缓火灾的发展,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火灾

危害,必须对可燃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燃烧性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建筑材料防火就是根据国

家的消防技术标准、规范,针对建筑的使用性质和不同部位,合理地选用建筑的防火材料,从而保护火灾中的受困人员免受或少受高温有毒烟气侵害,争取更多可用疏散时间的重要措

施。

建筑材料防火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是:

控制建筑材料中可燃物材料数量,受条件限制或

装修特殊要求必须使用可燃材料的,应当对材料进行阻燃处理;与电气线路或发热物体接触

的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进行阻燃处理;在楼梯间、管道井等竖向通道和供人员疏散的走道

内应当采用不燃材料。

(四)防火分区分隔

如果建筑内空间面积过大,火灾时则会导致燃烧面积大、蔓延扩展快,因此在建筑内

实行防火分区和防火分隔可有效地控制火势的蔓延,既利于人员疏散和扑火救灾,也能达到

减少火灾损失的目的。

防火分区包括水平防火分区和竖向防火分区。

水平防火分区是指在同

一水平面内,利用防火隔墙、防火卷帘、防火门及防火水幕等分隔物,将建筑平面分为若干

个防火分区、防火单元;竖向防火分区指上、下层分别用耐火的楼板等构件进行分隔,在建

筑外部采用防火挑檐、设置窗槛(间)墙等技术手段,对建筑内部设置的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中庭以及管道井等采取防火分隔措施等。

防火分区的划分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以及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内

容纳人员和可燃物的数量、消防扑救能力和消防设施配置、人员疏散难易程度及建设投资等情况综合考虑。

(五)安全疏散

人身安全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的消防工作理念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消防

工作,从特定的角度上说,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最根本、最关键的技术,也是建筑消防安全

的核心内容。

保证建筑内的人员在火灾情况下的安全是一个涉及建筑结构、火灾发展过程、

建筑消防设施配置和人员行为等多种基本因素的复杂问题。

安全疏散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建筑

内人员疏散完毕的时间必须小于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建筑安全疏散技术的重点是:

安全出口、疏散出口以及安全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

位置和疏散距离。

基本要求是:

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设有至少两个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必须满

足室内最远点到房门,房门到最近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行走距离限值;疏散方向应尽量为双

向疏散,疏散出口应分散布置,减少袋形走道的设置;选用合适的疏散楼梯形式,楼梯间应

为安全的区域,不受烟火的侵袭,楼梯间入口应设置可自行关闭的防火门保护;通向地下室

的楼梯间不得与地上楼梯相连,如必须相连时应采用防火墙分隔,通过防火门出入;疏散宽

度应保证不出现拥堵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清晰的空间高度内为人员疏散提供引导。

(六)防烟排烟

烟气是导致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火灾时烟气的流动,

对保证人员安全疏散以及灭火救援行动的展开起着重要作用。

火灾时,如能合理地排烟排热,

对防止建筑物火灾的轰燃、保护建筑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技术措施。

烟气控制的方法包括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和选择合适的防烟、排烟方式。

划分防烟分区

统。

排烟系统是指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外,控制建筑内的有烟区域保持一定能见度的系统。

防烟系统是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的系统。

防烟、排烟是烟气控制的两

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应合理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七)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厂(库)房,当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浓度时,遇到火源就能爆炸。

爆炸能够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使周围空气强烈震荡,在环绕爆炸中心的一定范围内,建筑或人会受到冲击波的影响而被破坏或造成伤害。

因此,在进行建筑防火设计时,应根据爆炸规律与爆炸效应,对有爆炸可能的建筑配备相应的防止爆炸危险区域、合理设计防爆结构和泄爆面积、准确选用防爆设备。

电气火灾在整个建筑火灾中占有1/3的比重,主要有用电超负荷、电器设备选择和安装不合理、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等原因。

为有效防止电气火灾事故发生,同时为保证建筑内消防设施正常供电运行,对建筑的用电负荷、供配电源、电气设备、电气线路及其安装敷设等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防火技术措施。

本章思考题

1.建筑火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建筑火灾危害体现在哪几方面?

3.建筑防火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哪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第二篇生产和存储物晶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