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8089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言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言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言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言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复习资料1.docx

《文言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复习资料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复习资料1.docx

文言复习资料1

高2013级高二下期语文复习

文言部分

一、学生须熟读必修1-5中所有文言文,重点掌握以下篇目:

《鸿门宴》《劝学》《过秦论》《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情表》

二、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8.可以解燕国之患

9.人不敢与忤视10.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12.持千金之资币物 

13.乃骇而图之14.拔剑,剑长,操其室

15.非有诏不得上16.毋内诸候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8.其意常在沛公也。

19.杀人如不能举

20.沛公不胜杯杓2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2.列坐其次2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5.数罟不入洿池

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非我也,兵也

2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0.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3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3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36.秦贪,负其强

37.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8.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3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0.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4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4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3.乃使其从者衣褐44.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45.引赵使者蔺相如46.左右欲引相如去

47.相如引车避匿48.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9.而君幸赦臣50.而君幸于赵王

51.绝不饮食            5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53.连辟公府不就.54.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55.其牙机巧制56.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57.安帝雅闻衡善术学58.感吾生之行休   

59.引壶觞以自酌  60.聊乘化以归尽   

61.策扶老以流憩       62.审容膝之易安   

63.潦水尽而寒潭清    

64.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65.岂效穷途之哭66.去以六月息者也

67.之二虫又何知68.莫之夭阏(è)者

四、文言文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并指出其活用情况。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

越国以鄙远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若不阙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箕踞以骂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前为谢曰

樊於期乃前曰

左右既前

皆白衣冠以送之

乃朝服,设九宾

其人居远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道芷阳间行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籍吏民,封府库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况修短随化

齐彭殇为妄作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游目骋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

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而相如庭斥之

相如奉璧西入秦

 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臣乃敢上璧

 归璧于赵

 宁许以负秦曲

 毕礼而归之

 完璧归赵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必欲急臣

单于壮其节 

空以身膏草野 

反欲斗两主  

王必欲降武      

天雨雪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眄庭柯以怡颜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目吴会于云间   

襟三江而带五湖   

宾主尽东南之美   

徐孺下陈蕃之榻  

腾蛟起凤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具以表闻

五、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例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3.“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例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4.“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例句: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5.庸……乎:

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

表反问的句式,译为:

有……的呢)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

有用来……的办法)

7.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

没有用来……的办法)

8.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9.荆轲有所待(意为:

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10、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11、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12、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孰与/与……孰:

跟……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吾与徐公孰美/孰与君少长

14.独……哉:

难道……吗,表反问

例:

独畏廉将军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句: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

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6、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7、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8、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9、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10、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二项是()

例: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2、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13、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4、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15、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予谁与归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6、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8、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

祖见远,齐御史治书。

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

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

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

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

“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

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

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

梁元帝手敕报曰:

“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

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

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

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

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

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

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深为帝所忌。

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帝怒,欲并致之于法。

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

之仪知非帝旨,拒中弗从。

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

之仪厉声谓防等曰:

“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

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

“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

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

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

在州清静,夷夏悦之。

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

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

“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

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

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

怨恨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

宽容

C.奈何一但欲以神器假人假:

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5分)

译文: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

对曰: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自号山谷道人云。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   举:

B.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才:

认为……有才干

C.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弥:

D.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壮:

壮烈

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体现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和“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组是()

①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③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④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⑤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⑥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来做了太和县令,征收分摊盐筴时不争多,使得百姓安定,引起县吏的不悦。

B.知宣州,编写《神宗实录》。

后来章敦、蔡卞与其党徒诬陷《实录》,摘千余条,谓为无验证。

其中有黄庭坚写的“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接受质询时,黄庭坚说:

“我当时官任北都,曾亲眼所见,真如儿戏一般。

”只要有问,皆实话相答。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D.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黄庭坚自称是山谷道人。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4分)

译文:

⑵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3分)

译文:

⑶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服,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

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老人知道者!

”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

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

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嗟夫!

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延:

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

因为

C.佐读勤苦,幸获名成幸:

希望

D.相国遽惊谢曰谢:

歉疚

2.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B.②③⑥C.④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多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十多年前,饥寒交迫,故觉得芋头很香;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阐述得清清楚楚。

4.翻译。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