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861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docx

内蒙呼市六中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育文档

高一5.1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题号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总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下图1是面包树景观,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降雨很少的旱季,在雨季就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

下图2示意某区域Ⅰ~Ⅳ类气候带和Q山分布,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

完成下题。

       图1                             图2

1.面包树在图2中主要分布在气候带

A.ⅠB.ⅡC.ⅢD.Ⅳ

2.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①纬度低                           ②相对高度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Ⅳ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

   ①因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有机质含量高  ②因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

③因全年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含量低  ④因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还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增多。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上述材料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生产性B.平衡性C.差异性D.整体性

6.引起材料中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

7.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气候更加湿润

C.土壤肥力增加D.地质灾害减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表,回答下列各题。

8.从该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组合上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9.该地可能是()

A.罗马B.上海C.伦敦D.开普敦

10.据资料推测,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最可能是()

A.含沙量大B.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径流量丰富D.结冰期较长

11.该地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稀疏草原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森林植被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1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17.“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8.“连锁反应”一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  )

A.差异性B.整体性C.地带性D.非地带性

读“我国东南沿海侵蚀海岸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19.台湾岛东岸受海水侵蚀较西岸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东岸()

A.海平面上升B.风浪大C.降水量大D.河流输沙量大

20.图中所示的沿岸寒流受盛行风影响,其最强盛的时段是()

A.3—5月B.6—8月C.9—11月D.12—2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下图为某世界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①处为喜马拉雅山脉,试解释成因。

(2)图中③和⑤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②和④自然带的差异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引起(热量/水分)。

图中②-③-④-⑤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__________ 地域分异规律。

①山脉自然带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_________变化。

(4)7月,图中半岛⑥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其南部大洋的洋流方向为__________。

22.下图为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

(2)F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气候,其1月的气候特征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A→B→C→D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赤道穿过的地区西部形成A自然带,而东部形成B自然带的主要原是_______________。

(5)G岛东侧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该自然带的成因。

(6)甲海域面积有不断_______________(选填:

扩大、缩小)的趋势,原因是该海域位于非洲板块和_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_(选填:

生长、消亡)边界。

23.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区农业恶性循环示意图。

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请按因果关系,选择下列各个环节内容代表字母填入方框内(每一环节选项的代表字母,只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①、②________,_________,③、④、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

(2)要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采取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列举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3)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不同,农村以_______  为主,城市以_______为主。

24.读图“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________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3)若此图代表我国南方地区,则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自然植被是________,典型的土壤是________,地形以________为主,河流的水文特征是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本题考查非洲气候类型及植被特点。

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降雨很少的旱季,在雨季就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说明面包树主要是为了适应有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图2中Ⅰ是地中海气候,Ⅱ是热带沙漠气候,Ⅲ是热带草原气候,Ⅳ是热带雨林气候,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Q山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海拔高度可达5895米,相对高度大,故垂直自然带丰富,①②正确;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不影响自然带谱的复杂程度,③④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及其原因。

由上题分析可知Ⅳ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该地区虽然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但全年多雨,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并且该地全年高温,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而导致有机质含量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解: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故选:

B.

每年的夏秋季节,大概是6月~9月.由于尼罗河的重要支流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湿季,河水骤增,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涌进尼罗河,供应尼罗河70%的水量,但到旱季,则只供应尼罗河水量的20%.这使得尼罗河下游每年都会定期泛滥.

本题难度中等,要能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世界主要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5.【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生物、土壤、气候等,根据题意可知,水库蓄水影响了河流径流,导致泥沙淤积,水质下降,滑坡频率增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对,ABC错。

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根据题意知,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流变缓,引起环境变化的首要自然要素是水文,水文要素的改变导致土壤、气候、生物的变化,C对,ABD错。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峡水库对库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判断。

三峡水库形成人工湖泊,导致库区蒸发增大,气候更加湿润,B对;地下水位上升,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C错;大型工程可诱发地震,滑坡频率增多,地质灾害增多,D错;三峡水库建成后影响鱼类的洄游产卵、淹没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等,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A错。

故选B。

8.【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0℃以上且1月气温最高,可判断为南半球亚热带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气温最低在15℃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低气温0℃以下,AD错误;该地降水在7月份降水最多,雨热不同期,可判断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错误,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表中所示气候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罗马和开普敦都是地中海气候,但是罗马位于北半球,所以A错误,D正确;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B错误;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A错误;地中海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B正确;水量较小,而且夏季蒸发大,降水少,因此河流的径流量较小,C错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冬季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无结冰期,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其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所以C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A错误;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B错误;热带草原气候下发育热带稀树草原,所以D错误。

故选C。

12.【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15.【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①②对;沉积泥沙、降低风速不是主要目的,③④错。

综上可知,A对,BC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AC错;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D对;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B错。

故选D。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对,ABD错。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

解: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而这些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为:

①地理环境中要素相互影响,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③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9.【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都有影响,不仅仅是东岸,A错误;降水量大可增大水土流失,使河流输沙量增大,在河流入海口沉积就会严重,而不是侵蚀严重,CD错误。

东海岸在东南风作用下风浪大,受风力和海浪的侵蚀,东岸受海水侵蚀较西岸严重,B正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季风气候对洋流的影响。

图示沿岸寒流自北向南流,可推断是受偏北风影响,我国冬季(12—2月)偏北风强劲。

故选D。

21.【答案】

(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或印度)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

(2)热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水分   由赤道向两极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

(4)西南风(或西南季风)  顺时针

【解析】

(1)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点。

从图是中可以看出,①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或印度)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

(2)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③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⑤是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是热带雨林气候,④是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荒漠带,两者主要是水分存在很大差异。

图中②-③-④-⑤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变化,故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

喜马拉雅山从山麓到山顶因海拔高度不同,出现了热量和水分条件变化,自然带发生变化;所以喜马拉雅山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4)本题考查南亚季风和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难度适中。

⑥位于南亚。

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故7月,图中半岛⑥的风向为西南风(或西南季风),其南部大洋的洋流方向为顺时针。

22.【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荒漠带

(2)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4)受地形影响,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5)热带雨林带  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

(6)扩大、印度洋、生长

【解析】

(1)本题考查世界自然带的分布。

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是热带雨林气候,故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B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故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E是热带沙漠气候,故对应的自然带是荒漠带。

(2)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特征以及自然带的分布。

F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1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本题考查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A→B→C→D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变化,故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是因为热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故这种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本题主要考查非地带性差异的原因。

赤道穿过的地区西部形成热带雨林自然带,而东部形成热带草原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微弱,降水少所致。

(5)本题主要考查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带的成因。

G是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多地形雨,加之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所以形成热带雨林带。

(6)本题考查红海的成因。

根据经纬度及大陆轮廓判断甲海域为红海,红海是位于非洲大陆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海域,其两侧的板块名称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这两个板块相互张裂,边界类型属于生长边界,红海不断扩大。

23.【答案】

(1)B D A C E F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

(3)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解析】

(1)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

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压力大,通过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进行开荒扩种,从而导致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引发土壤肥力衰退、旱灾加剧、土地破碎,使得生产条件恶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所学,要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等。

(3)本题考查世界上的环境问题及其分布特点。

根据所学,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两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不同,农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

24.【答案】

(1)整体性

(2)气候

(3)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 丘陵 水量大,含沙量少,无结冰期,汛期长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只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表现,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即可判断。

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水分条件、热量条件等。

不同的气候,自然带不同,故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若此图代表我国南方地区,则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的土壤是红壤,地形以丘陵为主,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水量大,含沙量少,无结冰期,汛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