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644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讲 现实疗法.docx

第十讲现实疗法

第九讲现实疗法(2学时)

第一节现实疗法概述

一、什么是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是一种以自我发展为前提,以成功导向为原则,以面对现实为疗效指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是用来帮助来访者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在生活中作出的往往是新的和困难的选择的疗法。

它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

在治疗目标上它强调控制自己生活选择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方法上既要关注咨询关系,也要关注带来具体改变的方法,如询问、积极化、对质、矛盾等。

从基本倾向来看,现实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因而具有这一取向的若干特色。

它的理论明白易懂,符合常理;它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它注意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

它强调现在和将来,而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它反对以医学的或"疾病"的模式来看待人的心理困难,而强调人的自主自立,自己对自己负责这些品质的作用;它也重视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咨询者要"卷入"(involvement)关系,但它不像以人为中心疗法那样让咨询者采取一种被动、支持的姿态,而允许咨询者更积极主动,更多一些指导。

二、现实疗法的特征

1、个人化。

现实疗法很重视建立具有治疗意义的咨询关系,要求咨询员真诚、投入地与咨客相处,并经常对咨客表现出体谅、温情与关心,与咨客分享个人体验。

同时,咨询员要让咨客知道,自己对人抱有积极的信念,相信对方有能力改变自己,能够有效地控制生活,得到快乐与满足。

2、就事论事,不重视感受。

现实疗法承认,思想、感情与行为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但人只能有限地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却可以较为容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现实疗法认为。

在治疗过程中,应把焦点集中于咨客的行为,以便通过行为的改变,引导咨客产生愉快的、积极的情感。

3、否定精神疾病的概念。

格雷赛认为用焦虑、人格变态等术语来将心理障碍分门别类,是导致对人的问题的理解发生偏差的根源。

事实上,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障碍,说到底是其不负责任的结果。

因此,现实疗法不涉及心理诊断,它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负责任的结果。

反之,就是不负责的行为。

4、反对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它强调的是意识,而不是本我或无意识。

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强调自由联想以解决无意识冲突,从而实现对无意识过程的顿悟。

现实疗法则认为强调无意识有可能导致对患者不负责行为的忽视,使之找到回避现实的借口。

因此,现实疗法认为应当弄清患者有哪些有意识的行为不能令人满意,通过考察其目前的生活,帮助他寻找现存的错误及其原因,并予以改变。

5、不重视移情。

现实疗法很重视咨询员与咨客之间的咨询关系。

在移情作用中,咨询员通常灰隐瞒自己,这样就会影响咨询员与咨客建立真诚的关系;而且移情会过分强调最客过去的失败经验。

格雷赛相信,咨客是不会希望重演自己过去失败的经历的。

所以,现实疗法着眼于咨客此时此刻的行为。

即使在咨询过程中偶尔也会触及到咨客的历史,那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的行为。

6、十分重视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责任感,而且在一生中都不能停止学习。

为了改进自己的行为,格雷赛建议我们要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核,或请别人对自己进行评核。

所以,在现实疗法过程中,通常会牵涉到许多道德问题,包括行为标准和价值判断等等。

可见,现实疗法强调咨询员在咨询过程汇总要发挥教育功能。

7、价值判断。

现实疗法认为,一个人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前,自己应该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

它是否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它是负责任的还是不负责任的?

然后,别人才能协助他改变不负责任的行为。

8、强调计划。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会用相当多的时间来协助咨客制订周祥的、切合实际的计划,以便有效地促使咨客将失败的行为转化为成功的行为。

 

三、现实疗法的历史渊源

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是威廉.格拉塞(WilliamGlasser),他对精神分析不满,认为精神分析不是教人对自己负责,而是固守过去并因过去而总是指责别人。

现实疗法从格拉塞一些困难的及难处理的人群--例如女少年犯--的咨询中产生。

他用科学的模型、控制论来定义现实疗法的观念。

格拉塞的疗法至少部分是建立在他对精神分析的缺点的认知上。

他认为和来访者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治疗师应该有一些自我暴露,而不是像在精神分析中的感觉那么疏远。

通过让来访者介入治疗并探索自己的行为,格拉塞感到可以带来来访者思想和行为的改变。

尽管在治疗中可以谈感受,但是这不是格拉塞的治疗重点,他希望帮助来访者计划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而使来访者能坚持这个计划。

这样,他不接受来访者的借口,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控制他们的生活。

  他的工作在许多方面对人们产生了影响。

教师、学校咨询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用了他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在他的著作中如《没有失败的学校》(1969)、《教师中的控制论》(1986)、《质量学校》(1990)。

药物滥用和酗酒咨询师、矫正工作者和其他处理难处理者的工作者都感觉现实治疗很有吸引力。

  威廉.格拉塞出生于192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受教育,1953年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CaseWesternReserve)。

19岁时曾获得了化工学士学位,28岁时即成为执业医师。

1957年,他在洛杉矶的退伍兵管理中心洛杉矶加州大学参与精神病治疗训练,1961年取得检验合格证书。

受训期间,格拉塞感到其所接受的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有很大局限性,这是他创造现实疗法的种子。

他对学习精神分析感到有挫折,他把这个不满向他的老师和在第三年开始做他的临床督导的Harrington说了。

在以后的7年里,Harrington一直是他的督导。

  在1956年,格拉塞在凡图拉(Ventura)女子学校担任精神治疗咨询师,该校是加州处理少年犯的公立机构,他在一个州产医院里为违法的少女做咨询。

一开始他的同事反对他的改变纪律和教学实践的建议,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他的方法有用。

在《现实疗法》中,格拉塞(1965)展示了注重友谊和责任对这些女孩的作用,在学校如此,在离开后也是如此。

格拉塞可以影响一个一开始拒绝改变的群体。

他的方法包括个体和群体治疗,以及工作人员训练。

他在Ventera中学创造了一种针对吸毒少女的特定的方法。

  在1962年,他的老师Harrington在西洛杉矶的Venteran神经心理管理医院主持了一个病房。

这个病房接收慢性的退化的病人。

在Harrington来之前,有人照顾这些病人,但是没有做过什么心理治疗。

病人以1年两个的速度治愈。

Harrington已经对精神分析有所质疑,而且受到了格拉塞的影响,就尝试用类似格拉塞的方法,鼓励病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用这一方法,这个210人的病房,这个17年里都在限制的病房,在第一年有45个人治愈,第二年是85个,第三年是90个。

  在格拉塞对州立医院里违法的少女的咨询成功被人们所了解后,他成为加州学校系统的顾问。

他的《没有失败的学校》对美国甚至国外的学校管理和教师训练都有影响。

他关注学校,认为学校没有能做到防止学生产生一种"失败的同一性"。

他相信应该改变,要帮助学生找到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和找到一种成功定向的哲学,成功定向的哲学会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这个治疗要把失败转化掉,要帮助学生更负责,减少学校所需要的纪律。

  1986年格拉塞的《在教室中的控制理论》一书继续和扩展了格拉塞早期的教育工作,并引入了控制论的观念。

最近,他出版了《质量学校》(1990),这本应用控制论管理学校。

估计有超过30万教师学习过现实疗法的概念和控制理论。

1977年格拉塞在他的《行为:

控制观》中介绍了威廉.波尔的观念。

格拉塞运用波尔的理论帮助那些想控制自己生活的人们作出选择。

波尔的理论引出了格拉塞的《心灵站点》(1981),这是控制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控制理论:

对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生活的新探索》(1985),这本书原是《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有效控制》(1984)。

这些书让读者或治疗师可以知道如何应用控制理论做现实疗法。

四、现实疗法的适用对象及疗程

现实治疗法适用于个别咨询、婚姻与家庭治疗、团体咨询、社会工作、教育、危机干预、矫正与康复、机构管理以及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短期辅导。

此理论受到学校、矫正机构、一般医院、精神病院、以及戒毒治疗中心等的欢迎。

大多数的国防部诊所在处理药物滥用与酗酒者时,也都采用现实治疗法。

现实疗法适于“任何有心理问题的人,包括轻微的情绪困扰到严重的精神退缩”;对象不分男女老幼,而唯一的限制是治疗者的技术水准。

包括:

处理离婚的问题、治疗沮丧的当事人、协助酗酒者找寻新生活、帮助自杀过的青少年发展生活目标、协助严重残障者、协助智能不足者学习担负责任、提供校长协助老教师、提供学校老师与咨询员帮助学生的各种方法等等。

大都能有效地帮助当事人检查其生活,并协助其设计出各种建设性的行为方式。

现实疗法还可应用于各种不同族群的人们身上,包括:

儿童、青少年、乱伦受害者、受虐儿童、服过刑期之人,以及饮食异常者(例如,肥胖症、厌食症者)等等。

第二节现实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现实疗法关于人性的假设

现实疗法对人性的看法基本是采纳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人性决定论,假设计人是自主与自觉的。

换言之,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与权利,他希望自己怎样,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另外,现实疗法相信人有一内在的“成长动力”或“健康动力”,在一个强调以角色决定身份的社会里,这种成长动力驱使人产生一种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心理需要,即“自我认同的需要”。

格雷赛认为,“自我认同”又包括“成功的认同感”和“失败的认同感”两类,而人最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成功认同感”的人。

所谓有“成功认同感”的人就是指那些能够通过不干扰他人的行为(即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需要的人。

这种人以三R原则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即以正当(right)作为评定自己行为的依据,在不干预别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完成满足自己需要的负责任(responsible)行为;并且是在了解现实(reality),在其限制下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

反之,一个有“失败认同感”的人,通常是孤独而痛苦。

他不能爱与被爱,在生活中缺乏一些真正关心他的人,亦缺乏与之深交的朋友;他不能以三R原则管理自己的生活,害怕与他人竞争,害怕面对现实世界。

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会受到个人的自我感受、个人工作与生活的经验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的影响,尤其是别人对自己的爱与接纳,会直接影响一个人身份的定型。

不过,现实疗法始终认为,每个人既可能发展负责任的行为,也可能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

而行为发展的方向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不是计划使然。

因此,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二、现实疗法的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是现实疗法的基础。

格雷赛的控制理论认为,人的大脑皮质是一个控制系统,它控制人的行为以满足基本需要。

大脑皮质有四个与人类行为有关的部分,它们分别是;

1、内在世界(internalworld)。

每个人的内在世界都是独特的,由无数图像所组成,每一象像代表一个能满足某种需要的行为与对外界的认知。

图像不一定是理性的,也不表示所有的需要都能够字现实世界中得到完全的满足。

这些图像只是个人的主观印象,而非客观现实。

它代表了人的理想世界。

2、比较中心(comparingstation)。

这是把个人接触外在的环境所产生的认知与内在世界所输出的图像进行比较的场所。

3、感知系统(perceptualsystem)。

该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接触转化为感知输入大脑之中。

4、行为系统(behavioralsystem)。

这个系统接受比较中心的指示,设计/输出适宜的行为,直至得到满足。

现将这四个部分之间的具体运作举例说明如下;当某人有某种需要(如口渴)时,内在世界就会向比较中心输送一幅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图像(如一杯水),表示该个体需要从外界得到水分以满足需要。

此时,感知系统就会搜索外在世界,看是否可以得到水分(即寻找满足需要的认知)。

如果行,那么感知系统输入的感知便与比较中心的图像相吻合,这表明个体不必通过行为系统设计其他行为,就可以满足需要;如果不行,在感知系统输入的认知与比较中心的图像之间便形成了一个感知误差,比较中心便会输出一个信息,通知个体通过行为的设计,借某些行为以满足个体的需要。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比上述情形要复杂得多。

如比较中心可能会同时出现多幅相互冲突的图像;行为系统设计的行为可能是理性,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等等。

但无论如何,格雷赛认为,这些行为都是瞳人当时主观认定为最恰当的,较能满足需要或减少认知误差的行为。

换句话说,这些希望是个人当时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因此,个体如果发觉他选择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他应该觉醒:

自己也同样有能力选择其他较负责任的行为。

三、人格理论

  现实疗法对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力求较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以达到一种"成功的统合感"(successidentity)。

格拉塞认为人有一些基本需要。

在早期理论中,格拉塞提出两种需要:

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感需要。

一个人需要爱人,也需要被人爱;需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是重要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80年代以后,格拉塞提到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存、归属、力量感、乐趣和自由。

这些需要都得到较好的满足的人,就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

与具有成功的统合感的人形成对照的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他们相信没有人爱自己,觉得自己卑微渺小,没有能力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的问题也无能为力。

在格拉塞看来,有心理困难,需要咨询和治疗帮助的人就是具有失败的统合感的人。

  一个总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要满足他(她)的基本需要,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就必须在现实环境中有合适的行为。

只有他(她)做出合适的选择,合适的行为,他才有可能从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他需要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她)自己,必须由自己对自己负责。

换一种说法,环境中总是存在社会评价、社会期望、奖励和惩罚的力量,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必须依赖环境和他人,而他能控制的是他自己的行为,他能够决定自己做或不做、怎样做某些事情,使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需耍,同时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机会。

这样的行为才是现实的,负责的行为。

第三节现实疗法的咨询目标与治疗步骤

一、现实疗法的咨询目标 

协助当事人找出更有效的方法,以满足其归属、权力、自由、快乐等需求,是现实治疗的总目标。

格拉塞强调咨询中包含帮助当事人学习各种方法,重新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权,并过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这包括面质当事人去评估自己正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及感觉到什么,并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能使这些行为令自己满意。

  现实治疗法会探讨当事人的意识里想些什么,进而增进其察觉能力。

当当事人察觉到他正使用无效的行为控制其生活世界时,他就会更开放地选择学习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现实治疗法与许多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要教导更有效的方法,使当事人能处理其生活。

现实治疗法的核心在于协助当事人评估自己的欲望是否实际,以及行为是否对欲望的满足有帮助。

首先当事人须探讨自己正在进行的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接着再探讨有哪些行为需要改变,当事人做完自我评估后,咨询员才协助他拟定一项改变计划,并付诸行动。

格拉塞认为人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既然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因此要控制我们的生活只能通过「我们」的行动。

现实疗法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存与繁衍后代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如爱与被爱);权力的需要(如自我价值与受人赏识);自由的需要;娱乐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引发人类行为的动力,而行为的目标则是要控制外在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问题,对生活不满,一发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形成“失败认同感”的人格。

现实疗法就是为这些人设计的。

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协助有“失败认同感”的人,改变不负责任的行为,学习通过现实及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逐步迈向“成功的认同”。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应协助咨客澄清与重新界定一些生活目标;并进一步协助咨客看清其中的障碍,探讨实现生活目标的不同途径;然后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让咨客在实现计划的负责任的行为中,体验成功与自我存在的价值。

治疗的目标

现实治疗把这样一些东西作为治疗追求的目标:

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作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

因此,负责任的行为是现实治疗的核心目标。

负责任的行为的含义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其行事方式又不剥夺他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可能性"(格拉塞语)。

治疗的重点

  现实疗法认为行为包括四种组成成份:

行动、思维、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根据格拉塞的行为控制理论,从控制的有效性或容易程度来说,比较容易控制的是行动,其次是思维。

因此,实现治疗把治疗过程的重点放在行动--可观察的行为上。

它并非完全不理会情绪感受,但它总是从情感与行动和思维的关系、联系的角度来谈论情感。

相信随着个人成功地控制其行动,情感体验也会随之改善。

格拉塞说,"我们不能够命令自己感到好受些,但我们总能够命令自己做得更好些,而做得更好些会使我们感到好受些。

"

  更进一步说,现实治疗者关注的外显行为是当前的和今后的行为,而不是过去的行为。

他们认为人不能改变他的过去,关注过去的失败是浪费时间。

关注现在和将来才是建设性的。

因此,现实治疗者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来访者分析他(她)当前在做什么,他(她)的所作所为是否能有效地满足个人需要;帮助来访者设计新的行为,并随即付诸实践。

总之,现实疗法的重点是协助咨客承担个人的责任,以便使其能够对生活作出较为有效的控制。

  

二、现实疗法的治疗步骤

概括地说,现实疗法的实施过程表现为:

治疗者和患者共同制订一个协议或方案,限定治疗的时间,明确治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由患者自己决定。

治疗者帮助患者确定其目标是否实现,是否负责任。

  格拉塞在《心灵停泊所:

现实疗法的新方向》一书中阐述了应用现实疗法的八条原则。

这些原则构成了现实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行动指南。

这八条原则及其实施要领如下:

  1.发展相互卷入的咨访关系  现实治疗也非常重视咨询者和当事人之间的个人关系。

它把这种关系叫做相互的"卷入"(invoIvement)。

在咨询者这方面,他要以个人化的、真诚的、理解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创造一种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气氛。

重点是让来访者感到咨询者信任他(她)有能力做出负责任的行为,感到咨询者对他(她)的接纳和尊重,从而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但这种关系不能向来访者传递这样的感觉:

由咨询者对来访者负责,他(她)可以依赖咨询者,不必依靠自己。

  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让来访者在思想上认清自己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一项必需的工作。

要让来访者明确地意识到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例如焦虑、痛苦、抑郁、人际矛盾等等),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例如愉快轻松、爱情、金钱、称意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2.探讨当前行为  现实治疗者坚持把焦点集中在当前行为上。

如前所述,他们虽然也注意情感、态度等方面,但为了从较易控制的方面着手,则始终坚持以行为为中心。

如果讨论涉及到情感,那么现实治疗者总是设法使之与行为或行动联系起来。

假如来访者说,"我今天的心情糟透了,难受死了",咨询者不会问,"你能向我描述一下这种感受吗?

"而可能问,"你做了什么使自己这么难受?

"同时,咨询者也尽可能把重点放在当前的和将来的行为上,少涉及过去。

对上面一个问题,咨询者更可能问,"你能够做点什么,使自己感到好受一些呢?

"对过去的行为进行讨论只在这样两种情况下才是合适的:

①为了证明过去行为的无效、无益;②为了给将要作出的行为改变寻找合适的行为。

  探讨当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判断这种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不是负责任的行为。

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探讨实际上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需要背道而驰,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一步骤与下一步骤难以分开。

  3.帮助来访者评价自己的行为  评价行为的标准是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然,还要兼顾行为是否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但评价不应由咨询者来作出,而是来访者的责任。

咨询者要尽量保持客观,只是鼓励、支持来访者做出评价。

但这不是说咨询者要消极被动一些。

事实上,来访者要客观地正视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常常比较困难,他们往往不能看出那些习以为常的行为的自损性质,有时会不自觉地为不适行为辩护,找借口证明该行为是必要的。

所以咨询者要积极主动地行事。

他们往往以质辩的形式设法迫使来访者作出客观的评价,其作法有些类似RET的辩论。

但有一点要注意,咨询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始终要有真诚、关怀的态度。

  4.帮助来访者选择、设计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来访者肯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适当的,不负责任的,咨询者就开始帮助他(她)重新考虑现实、负责的行为,制订一个新的行为方案。

在做这件工作时,咨询者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咨询者不能越俎代疱,有意无意地代来访者选择行为,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强加给来访者。

其次,要密切地参与选择、评价新行为的活动,如果来访者的选择不合理,引导他认识这种不合理。

第三,新的行为方案不能太复杂,太难,要注意其成功的可能性。

第四,坚持要求把行为方案以书面形式写下来,搞出一个类似行为合同一样的计划。

  5.帮助来访者承诺履行行为计划  让来访者承诺负责地履行行为计划,这种承诺是对他(她)自己,也是对约定的行为计划和对咨询者负责。

通常这需要做一些鼓励和强化工作,以激发来访者的行动动机。

在多数时候,咨询者要求把承诺以书面形式写入行为合同。

  6.当来访者未能履行计划时,不接受任何借口和开脱  如果来访者未能按计划行动,除了的确发现计划本身不可行,需要修改的情况以外,咨询者不接受任何解释和借口,他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坚决。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咨询者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但始终注意两点,一是坚持计划必须执行,二是避免生硬、攻击的态度。

咨询者很少去讨论行动为什么失败,而是问,"你觉得下一次应该怎样做就会成功呢?

"如果来访者显得对计划是口惠而心不至,咨询者会说,"如果你内心里的确不想做,那我不希望你觉得为了我你不得不做,我情愿听你直言,‘我不想做。

'"

  7.不使用惩罚手段,但要求来访者承担行为后果  现实治疗者坚决摒除对来访者运用惩罚。

如果来访者未能按计划去做,他(她)不会受到咨询者的责难、鄙视或任何别的惩罚,但他(她)应该承担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格拉塞认为惩罚有诸多弊端,其中最重要的是会强化来访者的失败感,以及无价值感和无能感,而这正是现实治疗力求消除的东西。

行为后果则不同,它是行为的逻辑结果,是自然现实的东西。

它使来访者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认识到个人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个认识不是外人灌输给他的,是现实教给他的。

行为后果对来访者同样有鞭策、激励作用,但不会有惩罚的那些弊端。

  8.决不放弃  在治疗过程中,当遇到困难、阻力时,咨询者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劲头,也鼓励来访者不要放弃。

格拉塞认为放弃不仅意味着承认失败,而且意味着接受失败。

咨询者如果放弃,其榜样作用会感染来访者,损害咨询关系,增加来访者的无价值感;而咨询者如果不放弃,同样可以通过榜样作用感染来访者。

  如果的确是由于计划不周或者其它无法克服的原因导致行为失败,咨询者应该设法避免来访者把责任归咎于自己,防止他(她)因此而认为自己无能,自己不好,而应该客观冷静地从计划、外在条件方面找原因。

既不放弃,又不顽固地坚持不当的行动路线。

  上述八条原则实际上也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的过程结构。

不过,现实疗法要求治疗者要有灵活机变性,不要把这些步骤看成一个凝固不变的烹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