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634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线性思维训练2.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2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近代中国有人评价西方某国制度: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这一描述最有可能是(  )

A.德国君主专制B.法国民主共和

C.中国中体西用D.英国君主立宪

【答案】D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君主统而不治是材料的核心理念,这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致,故选D项。

]

2.(xx·黄山质检·18)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

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

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D.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

【答案】C [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故A项错误;没有独立前苏格兰还是英国的一部分,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不能说无关,故B项错误;按照英国法律,英王“临朝不理政”,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故C项正确;女王虽然表态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但是她同样表态赞成苏格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从英国公民的个人身份来看,她是“统派”,“苏格兰国家元首”这个许诺不可能成为其中立立场的动因,故D项错误。

]

3.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过:

“我们的宪法(1787年),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下列与“奠基石”和“根”的主要内涵不符合的是(  )

A.共和制B.联邦制

C.三权分立D.黑人奴隶制

【答案】D [从题干“奠基石”“根”等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A、B、C项均符合题意,D项黑人奴隶制则不符合。

]

4.(xx·天津六校联考·10)“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答案】C [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C项正确;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无奈”,故D项错误。

]

5.(xx·安庆联考)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

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上述规定体现了(  )

A.主权在民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D.权益平衡思想

【答案】D [根据材料中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名额的规定,可以判断体现了大州和小州的平衡。

本题的材料只是涉及权益方面的分配,并不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再从黑人受到歧视的信息可以否定了A项和C项,故选D项。

]

6.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帝国议会通过后即可生效

B.帝国议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效

C.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D.经宰相批准生效

【答案】C [依据德国宪法,皇帝有制定和废止法律及解散议会的广泛权力,不利于政府的法案根本不可能获得皇帝的通过,故选C项。

]

7.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  )

A.代表都是通过选举产生B.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C.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D.都拥有立法权

【答案】C [分析选项,A、B、D项均是四国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上院是贵族院,下院是平民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下院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

而在美国和法国则是上院(参议院)的权力更大些,比如法国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等,所以C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故选C项。

]

8.(xx·汕尾调研·2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各个国家确立的形式有所不同。

下列说法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法国代议制特点的是(  )

A.强调国家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

B.议会权力至上,国王“临朝不理政”

C.议会掌握立法,须得皇帝批准才能生效

D.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答案】D [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来看,总统权力非常大,不体现“分权与制衡”,故A项错误;当时的法国没有国王,故B、C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可解散众议院,故D项正确。

]

9.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

【答案】A [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高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故选A项。

]

10.(xx·山东19所名校调研·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普选与海选存在本质区别,材料中有“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1954年宪法,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并非人民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故D项错误。

]

11.(xx·广东百校联考)毛泽东说:

“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

”“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

A.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A [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因此它包含的原则应该是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12.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一国两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政策,不属于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即选D项。

]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三幅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6分)

(3)说明每一幅图反映的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6分)

【答案】

(1)“天之变局”指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特点:

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

表现:

建立君主立宪制。

(3)特征:

图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图二: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

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趋势:

从专制走向民主。

14.世界各国为寻找适宜的制度一直进行了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四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种“政治自由化”在当时的意识形态如何体现?

(4分)

(2)材料二中“更新和传统”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

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

(8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

(4分)

【答案】

(1)过程:

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体现:

人文主义起源,出现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

(2)传统是:

保留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

更新是:

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掌权,建立责任内阁制,首相和内阁掌握实权。

(3)观点:

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或者制度需要尊重历史传统。

史实:

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只答辛亥革命不给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斯大林体制,初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国情。

(4)①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线性思维训练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答案】A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56—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1897—1920年间不可能留下现场报道,故选A项。

]

2.(xx·沧州质量监测·5)1844年,美国要求中国赔偿被烧毁的美国在广州的贸易处,被两广总督耆英拒绝,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

这表明当时(  )

A.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B.两广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C.华南已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D.广州地区半殖民地色彩明显

【答案】A [关键信息“美国代表遂以战争相威胁,耆英被迫屈服”,可以看出耆英初步认识到中外军事差距,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

3.(xx·清远高三调研·15)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试图派出使节谒见英国女王,希望英王出面劝止日本割占台湾。

但是英国政府拒绝此次觐见,声称:

“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合乎英国宫廷习惯。

”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可能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B.英国默许和支持日本对华侵略

C.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答案】B [题目问的是实际原因,拒绝李鸿章的这一决定是英国政府作出的,与英王统而不治无关,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英日之间互相勾结,以扩大在华利益,这才是李鸿章遭拒的真正原因,故B项正确;“不符合国际外交惯例”是英国政府的说辞,是表面的客套话,故C项错误;李鸿章确实缺乏国际外交常识,求人不如求己,中国落后而挨打,但这不是背后的实际原因,故D项错误。

]

4.1945年8月10日,艾青在其诗作《人民的狂欢节》中欢呼:

“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胜利的狂欢节!

解放的狂欢节!

”人民欢欣鼓舞主要是因为(  )

A.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

B.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

C.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D.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答案】A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故A项正确。

B、C、D项均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5.(xx·肇庆统测·17)“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

”“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A.五四运动的爆发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B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的,与“亲俄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亲俄之风”的表现,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表明中共开始摆脱苏联“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影响,故C项错误;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

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答案】C [近代中国主张建立现代化国家,又同时反对“帝王之家”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典型代表,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他们的核心主张,故选C项。

]

7.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

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

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答案】C [结合“1942年7月7日”及图片之间“抗战建国”等信息可知,考查的应是与抗战有关的史实,故答案为C项。

]

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行为D.北洋政府释放被逮捕的学生

【答案】C [A、B、D项均发生在五四运动中后期,故答案为C项。

]

9.(xx·惠州调研·17)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

“现时已经要使一般工人农民知道:

到了建设国民革命政府的时候,没收土地的问题是革命中的重要问题。

假使土地不没收交给农民,假使几万万中国农民因而不能参加革命,政府必定不能巩固政权。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中共开始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中共对农民问题重要性认识加深

D.中共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C [中共确立土地革命总方针是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中共和国民党首次合作,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耕地农有”主张反映了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于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故C项正确;右倾错误是指在与国民党合作中无原则退让、放弃革命领导权问题,这与材料中没收土地、发动农民的主旨是不符的,故D项错误。

]

10.(xx·浙江重点中学测试·14)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答案】D [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甲午海战、西方列强火烧圆明园均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A、B、C项均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圣地延安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D项正确。

]

11.“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C [材料描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相关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C项表述错误。

]

12.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

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答案】D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

]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用拉丁、德、汉各文列序中国皇帝惋惜此等凶事之旨”。

据一个西方人说,建造这座碑坊花费了白银36万两,其壮丽程度超过了皇宫牌楼。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据时人记载:

在德军驻守的顺治门外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士大夫为之命名,有曰‘德兴’,有曰‘德盛’,有曰‘德昌’,有曰‘德永’,有曰‘德丰厚’,有曰‘德长丰’等。

甚至不相联属之字,亦强以德字冠首。

种种媚外之名词,指不胜屈。

而英、美、日、意诸界亦莫不皆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秋瑾《宝刀歌》)于是,“自亡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从心理的角度而言,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谢罪”“立碑”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些“京官朝贵中众多人”在外国侵略面前的心态。

试分析“京官朝贵中众多人”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

(8分)

(3)材料三中“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说一说你对知识分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

(8分)

【答案】

(1)目的:

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民族精神,使清政府成为其在华的统治工具。

(2)心态:

士大夫阶层在国难临头时的道德沦丧。

原因:

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束缚;思想上,宋明理学的影响,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文化上,八股取士的毒害。

(3)含义:

民主共和对封建专制的历史否定。

认识:

当国家危难之时,知识分子应该挺身而出,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在和平时期,知识分子应当充分发挥“民族的大脑”的作用,勇于创新,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4.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6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

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6分)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

(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

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

(4分)

【答案】

(1)看法:

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海外市场的扩大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2)原因:

改革派:

有利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

保守派:

保留了华夏祖制,维护了封建制度。

影响:

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