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608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Developmental)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大纲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横断设计

1.2纵向设计

1.3聚合交叉设计

1.4双生子设计

2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1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2.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2.4生态系统理论

3生理发展

3.1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3.2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3.3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4认知发展

4.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4.2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4.3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4.4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4.5认知老化

5语言获得

5.1婴幼儿言语发展

5.2童年期言语发展

6社会性发展

6.1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6.2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6.3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6.4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7性别发展

7.1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

7.2性别角色的获得

8道德发展

8.1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8.2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

二、知识框架

1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1.1横断设计

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者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目前,大多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是采用横断研究方法。

1.1.1优点

是能够短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者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

1.1.2缺点

是时间上无系统,比较粗糙,因而不能全面反映问题,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和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它不能获得全面、本质的理论。

1.2纵向设计

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故也叫做追踪研究。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首先采用了纵向研究的系统观察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观察。

并编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间内反复观测和测量同一组的个体,它可以得到关于同一些个体前后一贯的材料,了解其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1.2.1优点

可以系统的、详细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过程的规律。

1.2.2缺点

样本流失。

反复测查会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确切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社会、环境、时代的动荡,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1.3聚合交叉设计

将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结合起来的方法。

1.3.1优点

克服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不足之处,也吸取了他们各自的长处。

有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

也有横断研究大面积测定,样本稳定的特点。

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阶段,又通过追踪的办法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

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充分了解教育和心理发展上的关系,可以说明教育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上的作用。

1.4双生子设计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任何的差异都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可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以此判断遗传因素的作用。

2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2.1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2.1.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及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地形说、结构说、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2.1.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发展渐成说)学说。

2.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2.2.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心理和意识被归结为行为。

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S-R的理论。

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S-R,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预测行为;生理结构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的训练上的差异足以导致后天行为的差异;教育万能论;学习的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发展的课题上。

研究儿童的三种非习得性(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同时也重视嫉妒、羞耻行为的研究。

华生关于儿童情绪的观点,特别是儿童的怕、怒、爱的分析,主要是来自他对情绪发展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2.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把由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应答性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操作性行为。

行为强化的控制理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及时强化。

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

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行为矫正:

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辅助教学机,但实际上教学机本身远不如教学程序的内容来的重要、程序教学有一系列的原则,小步子呈现信息、及时知道结果、学生主动参加学习)

2.2.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观点。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行为所进行的学习。

不直接接受强化。

实际上是替代强化的作用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还认为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通过看到别人被强化)、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之后,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引导社会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去活动。

为此他专门研究了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模仿得来的)、自我强化(模仿观察)和亲社会行为(呈现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是有效果的)等社会化目标。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2.3.1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人在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工具本身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这是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而符号指向于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2.3.2发展的实质

发展指心理的发展。

心理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整个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四个方面: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功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抽象逻辑)的参与而高级化。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有低级到高级的原因是:

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制;高级心理机制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2.3.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至少确定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在独立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种是在有指导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维果茨基还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2.3.4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也就是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

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

内化学说的基础是工具理论。

学生早年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这些心理技能首先是表现为外部形式的活动,然后才进行内化。

2.4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布伦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他的理论对于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尽的分析,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

并且认为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环境(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之中。

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系统主要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

常见的微观系统有家庭、幼儿园、学校、同伴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关系是双向的(母亲和婴儿的关系)。

第二层是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为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相反,微系统之间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中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到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

第三层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

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这个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布伦芬布伦纳的模型还包括一个概念就是时间维度,或称作历时系统。

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他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

强调了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将时间和环境相结合来考察儿童发展的动态过程。

3生理发展

3.1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3.1.1胎儿期的生理发展

胎儿期,指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受精卵需要经过280天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3.1.1.1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阶段

胚种期:

卵子受精后0到14天为胚种期,主要是进行细胞的分裂,4到5天后进入子宫腔,变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圆球,称为胚泡。

胚泡旁的细胞聚集起来形成胚盘。

胚泡群逐渐分层:

外胚层,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和神经系统。

中胚层:

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

内胚层:

消化系统、肝、腺体和呼吸系统。

胚胎期:

受精后两个星期到八个星期为胚胎期,当上述胚层形成后就行成了胚胎,在此期间,心脏(跳动),眼睛、耳朵将会形成,手脚也会变成其最终形式。

到了第8周,胚胎已出具人形,开始有一个小的消化系统。

胎儿期:

分娩前32周。

9到12周,眼睑形成,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形成,胎儿动作开始出现偏差;13到16周,开始出现一些条件反射;17到20周,头皮出现软发,生活开始分为睡眠和清醒两部分;21到24周,眼睛开始睁开,呼吸开始变得有规律。

25到28周,脑形态开始形成,具有沟回和皮质的六层结构,大脑开始指挥复杂的器官活动。

29到32周,声音可以引起胎内活动。

33周胎儿从母体接受抗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不断完善。

3.1.2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3.1.2.1大脑的发展

脑的重量增加,新生儿的脑重量是成人的28%,短短一年就可以增加到成人脑重的47%。

头围变大,头围过小都是人智力低下的先兆。

大脑皮质迅速发展,神经元密度下降、树突与轴突逐渐繁殖。

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

到3岁末,大多数区域的髓鞘化都基本完成。

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构成类似成人的α波原型。

1到3岁β波明显增加。

网状结构,除了保持婴儿的清醒状态以外,还参与调节婴儿身体的全部运动活动。

皮质中枢,婴儿的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此后大脑发展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它们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

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越来少,高级智能活动越来越多。

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对于右利手的婴儿,其语言功能更多的集中在左半球就是单侧化的一种表现。

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

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3.1.2.2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的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量的增加,发育是指质的变化。

由于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所以个体之间的生理发育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生长发育的生理指标主要由以下几种:

体重(足月男婴体重为3.3到3.4kg、足月女婴体重为3.2到3.3kg。

12个月会增加2倍。

30个月达到4倍)、身高(足月婴儿大约是50cm)、上下部量和胸围(反映了儿童身体形态和呼吸系统的发育)。

牙齿与骨骼(13个月可以完成腕骨骨化的过程)

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的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生态发展系统。

婴儿在母体内的胎动是最早的动作。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行走动作和手运用技能。

3.1.3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3.1.3.1大脑结构的发展

幼儿大脑结构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脑重继续增加,幼儿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幼儿脑重的增加情况为理解幼儿的大脑发育提供了粗略的指标。

7岁的儿童的大脑重量基本与成人持平(成人为1400克)。

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及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和长度增加,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步完成。

这就使得神经兴奋的传道更加的准确和迅速。

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又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随着年龄的增长,α波的频率将逐渐超过β波的频率。

我国的研究表明:

1到3岁儿童大脑中的δ波逐渐减少,θ波增多,少量α波开始出现。

4到7岁θ波开始减少,α波增多。

8到12岁θ波逐渐从顶叶,颞叶,额叶中消失,α波占主导。

儿童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电发展有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个是在5到6岁时,表现为枕叶α波与θ波的斗争最为激烈,前者逐渐超过后者。

第二次是在13到14岁,表现为除了额叶以外的其他区域α波与θ波的斗争基本结束,后者被前者取代。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3.1.3.2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因而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于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作用也在不断增强,表现为睡眠时间的减少。

但是相比之下抑制能力的发展还是跟不上兴奋水平的发展(要求幼儿有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或者保持一种活动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3.2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3.2.1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身体发展主要表现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均在青春期发生。

进入青春期后,个体逐渐达到性成熟,青少年的心、肺、脑和神经系统等也继续发育,这些发育在青春期结束时也基本完成。

身高增高,青少年身高增长的速度是有性别差异的,女性会在9岁时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到12岁达到高峰。

男生通常是在10岁半开始,持续到13岁才开始逐步放缓。

体重增长,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和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标志。

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女青少年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显著。

头部面部的变化,童年期的头大身小的比例逐渐被更加协调的身体比例所取代。

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心血管系统增长迅速,心肌增厚,富有弹力。

心率、脉搏开始减慢。

这一时期,支配心肌的神经细胞发育健全,可一个更加有效的调节心脏运动。

肺的发育,在整个青春期,肺活量将比青春期前增加1倍多。

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肌肉力量的增强,青春期少年体重的增加表明肌肉和骨骼发生了变化。

在肌肉力量发展水平上,男女也存在显著差异。

大脑的发育,第二个大脑的迅速发展期就是在青春期,大脑皮质沟回组合完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

随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青少年的兴奋和抑制也逐渐趋于平衡。

性激素的增多,性激素分泌是整个内分泌系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青春期之后,个体下丘脑的促进性腺释放因子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垂体前叶的促进性腺激素分泌液增加,进而导致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进性腺发育。

女性性腺是卵巢,男性性腺是为睾丸。

性腺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性器官的发育,女性性器官是卵巢、子宫及阴道。

男性性器官是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阴茎。

形状和大小都有所变化。

性机能的发育,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出现遗精。

全球个体青春期的发育期普遍存在提前的趋势。

3.3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成年早期和中期的生理发展趋于稳定。

成年晚期的生理呈现的是退行性的变化:

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以及骨骼等系统,均趋于衰退,功能减弱。

4认知发展

4.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

前运算阶段(2到7岁)

具体运算阶段(7到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到15岁)

4.2婴儿的认知发展

4.2.1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4.2.1.1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视觉的发生最初是在胎儿中晚期,4到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的视觉过程。

立体觉的发展,婴儿在6个月以前确实具有了立体知觉。

颜色视觉的发展,2到4个月的婴儿的颜色视觉已发展的很好,4个月时已出现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

4.2.1.2听觉的发生与发展

5到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了。

透过母体可以听到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

听敏度的发展,1个月的婴儿可以鉴别200赫兹与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异。

5到8个月婴儿在1000到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

4000到8000赫兹内的差别阈限水平与成人相同。

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3到6个月的婴儿已发展到可以判断视听信息是否一致。

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出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初步具有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4.2.1.3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

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感受器在胚胎的3个月开始发育,15周已初步成熟且能发挥作用。

新生儿的味觉发展已经相当完好。

味觉在儿童期时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嗅觉的发生发展,胎儿7到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

对于不同气味表现不同的反应。

触觉的发生发展,胎儿在第49天已经具备初步的触觉反应,2个月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

4个月以后的婴儿具有够物的行为,视触觉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

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方位知觉,婴儿对于外界的知觉时以自身为中心进行的,早期定位来自于听觉定向的能力。

距离知觉,婴儿已经可以对于逼近物体有初步的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

2到3个月时已经具有对来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

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形状知觉,婴儿在3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到9个月获得了形状恒长性。

大小知觉,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长性。

4.2.2注意的发生发展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

这种注意实际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新生儿已有注意的选择性,并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

婴儿期的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选择性的发展。

1到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偏向复杂的刺激物和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3到6个月的婴儿视觉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

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6个月以后的婴儿的注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表现在视觉方面。

还有吮吸、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

这时感知活动越来越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或影响。

婴儿的共同注意(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多个目标的同时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

一岁之后发展出第二信号系统。

表现为成人说出什么,婴儿就看什么。

4.2.3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4.2.3.1记忆的发生发展

婴儿的记忆产生,在胎儿末期就已经产生了听觉记忆,出生后就有了再认表现。

婴儿的的记忆发展,新生儿末期已经具备了长时记忆能力;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保持操作性条件发射达到4周。

12个月以后,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如符号表征能力的产生、再现和模仿能力的产生、延迟模仿能力(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出不成熟)的产生。

4.2.3.2学习的发生发展

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婴儿的学习可以发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习惯化:

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对于刺激反应的减少现象(与“适应”、“熟识”不同);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

胎儿在妊娠末期就可接受语言、乐音等外界刺激并获得经验,且该经验能保持到出生后并对其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的最根本特点就是明显地倾向于认识环境中某些特定的联系。

3个月时婴儿已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习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广泛,学习技能越来越多样并且能对社会性刺激和非社会性刺激进行记忆和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

此后婴儿的信息编码,能力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婴儿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外界信息。

6个月以后学习能力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再认能力的继续加强(长时记忆的发展);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