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47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docx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

[采访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

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篇1:

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1、联想CEO柳传志的故事

第一桶金:

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

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

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

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

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

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

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

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

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

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

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

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

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

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

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2、陶华碧

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

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

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在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

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

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

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

她关上店门,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

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

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3、马云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都考了两次。

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

马云曾经还在数学考试中只得到了1分。

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

1995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

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

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样描述他:

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

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

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

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

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

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4、牛根生

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

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

“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

”由养母抚养14年。

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

1999年离开伊利,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第二阶段是慈善家。

全球最早捐股的有3个人,2022年是牛根生,2022年是巴菲特,2022年是比尔·盖茨。

世界财富大亨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也已经坚持多年慈善事业。

盖茨承诺把大多数财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达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巴菲特则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

老牛与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被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

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篇2:

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

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

快乐心情是老人反败为的法宝

有一位老人,在他72岁时遭受严重的挫折,他奋斗了几十年享誉全国的最大零售集团,在一夜之间破产了。

人们看着这位闻名遐迩的世界级企业家迎来如此灾难性的失败,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他将心随天命,穷困潦倒度过余生;有人认为他将神经受到刺激,过起老年痴呆不谈理想的晚年生活:

有人认为他肯定不堪一击,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事业的大厦轰然倒地,并没有使这位老人从此倒下去,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他依然精神十足,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上。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和几个年轻人携手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产业发起了挑战。

面对新的行业,老人并没有显得缩手缩脚,反而脸上始终充满了微笑,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加上他合理地运用了过去经营零售业时积累起来的经验,没多久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一年后,老人重新堆砌的事业大厦又屹立在人们面前。

当记者采访老人,问他为何能够在一年时间里反败为胜、东山再起时,老人快乐地大笑起来,久久不语。

记者等了好久,老人也未给出答案,而是又忙自己的事了。

记者疑惑地又重复提起这个话题,老人第二次快乐地大笑起来,他只说了短短一句“其实,我已给出答案!

此时,记者才恍然大悟——快乐心情是老人反败为胜、东山再起的法宝。

这位老人就是日本曾经最大的零售集团“八百伴”集团的总裁——和田一夫。

在商场的长期拼搏奋斗中,和田一夫悟出了这样一个简明的道理:

生活就是一束阳光,你站在阳光中,迎着阳光向前看,满眼光明,身心温暖,倍增力量;转过身,俯视阴影,满目黯然,暗自神伤。

面对阳光和阴暗的两种心态,完全由个人的心情来掌握。

选择前者,你将积极快乐地向前走;选择后者,则沉沦悲观沮丧,举步不前。

和田一夫反败为胜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需要一颗快乐的心来支撑!

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将终生与成功失之交臂。

如果我们左冲右突难以突围,正心情沮丧之时,何不尝试一下以快乐的心情去走另一条路径呢

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

成功者的真正试金石

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过自己的成功,或是某一特长,或是某一领域。

虽然每个人对成功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梦想都曾经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出现过。

也许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似乎离我们设定的成功越来越远,以致于我们不再想去触碰那曾经让我们兴奋的成功梦想,不过成功依然是每个人所渴慕的。

最近NBA的新秀林书豪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励志榜样。

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职业篮球赛场上,林书豪以自己的坚持、勤奋,不放弃,终于实现了NBA历史上的辉煌成就。

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中国的媒体,都在刮着“林旋风”。

美国人因为经济的不景气,从林书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中国人因为华人终于在NBA赛场上的卓越表现,也似乎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当然,林书豪也成为追求成功人的榜样。

林书豪无疑是成功的,特别是当人们知道他在追逐他的NBA职业篮球梦的路上所经历的一切,几次被开除,几乎是绝望的时候,他依然持守自己的梦想,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一举成功。

人们对他的敬仰和崇拜更是加之。

我很欣赏林书豪,以及他的成功故事。

原因不只是他在追求成功路上所拥有的不放弃、坚忍和执着,让我感到敬佩。

更是因为当我看到林书豪获得成功以后,面对鲜花、掌声和那些疯狂的追逐者时,他所表现和展现的淡然、谦卑的态度。

在美国的体育界,不乏有很多也曾经向林书豪一样经过勤奋、努力,加上天赋,最终成功的故事,例如老虎伍兹。

但是他们的生命是可以承载默默无闻,却无法承载那真正的荣耀,因为他们的生命太轻。

所以性丑闻、吸毒等等也伴随着簇拥着他们的鲜花、掌声同时临到了他们。

即便是再有天赋,再成功,他们在赞扬面前却成为一个失败者。

圣经中有句话,“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

”其实很多人可以忍受艰辛、忍受被人的漠视,忍受失败,却无法迎接和面对所谓的成功。

真正成功者的试金石就是来自人的赞扬。

人对赞扬时的态度和反应,才是他生命中真正的力量。

林书豪成功的真正力量来自于他的内心,他可以无视鲜花、掌声和球迷的尖叫,因为他不是为此而活,不是为此而打球,因为他知道自己生命中高过这一切的呼召,他正是为此而来。

我相信即便今天林书豪淡出NBA的赛场,他内心的力量依然可以让他在其他从事的领域获得成功。

同样,今天在中国追求成功的人,你是否已经在你的心中具备这样一种力量让你可以处各样的处境,依然知道自己是谁呢不要被鲜花和掌声所迷惑,那些东西可以成为你的荣耀,更可以成为你的滑铁卢。

成功人物的励志故事:

克林顿的三次放弃

1963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

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

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此后,克林顿却连续三次放弃去华盛顿。

1973年,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华盛顿一些政治大佬看上了他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助选的经历,邀请他去工作。

克林顿考虑了十天,拒绝了,他厌倦了给别人拉票。

碰巧,阿肯色大学法学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决定去做教书匠。

1974年,他萌生了参选阿肯色州联邦众议员的想法。

此时,一个名叫约翰·多尔的老朋友打来电话:

“我现在是联邦众议院首席顾问,负责调查尼克松总统是否应受弹劫一事,需要年轻律师,快来华盛顿吧。

”这一次,克林顿只考虑一天,就谢绝了。

约翰·多尔十分震惊:

“你犯了个愚蠢的错误。

这是弹劾总统!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性机遇,你居然放弃”

“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律师都愿不惜代价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年轻人愿为阿肯色而战斗。

”克林顿礼貌地挂断电话,投入联郑众议员竞选中。

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跑遍全州21个县。

在每个偏远的小镇,他走进商店、咖啡馆、加油站甚至殡仪馆。

“我喜欢一对一地‘零售’政治。

这些小店主和殡仪员,认识镇上全部的人,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选票。

”结果,首次参选的他得到48%的支持率,但老资历的共和党人还是赢了。

1975年底,支持者们怂恿克林顿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去征服华盛顿政治圈”。

一个小时后,克林顿就说了“不”。

“既然我想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国会议员,做别的也行。

”他决定竞选州检察长,这次他成功了。

1978年他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并获得五次连任。

1992年,从未在华盛顿政坛“混”过的克林顿,成为白宫主人。

回首往事,他说:

“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

如果当初我去了华盛顿,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当选总统。

一个成功人士的经历篇3: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故事一:

大师的弯腰

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

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便经常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铁。

每每放学回家,他几乎满脑子都想着绘画,即便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的时候,他想着的是怎样把飞溅的火星画出来,或想着的是应该怎样把客户的笑容画出来。

为此,卢梭耽搁过许多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

有一次,卢梭因为绘画忘了给火炉加煤,等父亲回来以后炉火已经灭了,父亲大发雷霆,不仅把卢梭重打了一顿,还把卢梭的画笔和画纸都扔进了门口的玉米地里!

卢梭没有哭,没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亲安排的任务之后,悄悄地跑到外面,弯腰捡起了画笔和画纸。

毕业后,为了糊口,卢梭成了一名乐团小提琴手。

虽然,他的小提琴拉得不错,但他更喜欢绘画,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画笔和画纸。

时间一长,乐团老板终于发火了,把他的画作和画笔统统扔进了垃圾箱,还警告他如果再画画就解雇他。

卢梭没有争辩什么,只是在老板离开之后,弯腰从垃圾箱里把画笔捡了起来。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梭进入了巴黎海关工作,还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卢梭简直如鱼得水,把办公室当成画室。

最终,他的上司忍无可忍,把卢梭的画笔画纸全都扔进了垃圾箱,并解雇了他。

卢梭似乎已经习惯这种遭遇了,他没有解释,没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弯腰从垃圾箱里捡起了自己的画笔,安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卢梭失去了工作,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

两年后,卢梭举办了平生的第一次画展,所有的参观者都被他的画作打动了,亨利·卢梭这个名字也一夜之间街知巷闻。

经过多年的努力,亨利·卢梭最终成为了法国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有过三次弯腰的经历,都是为了捡起被人扔掉的画笔,但我的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一种对梦想的坚守!

”1890年,亨利·卢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风景》的时候,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故事二:

难民营走出“阿拉伯偶像”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

不到24岁的穆罕默德·阿萨夫是加沙罕尤尼斯难民营的难民。

为了能参加泛阿拉伯国家的选秀大赛“阿拉伯偶像”,离开就业市场不景气的加沙为自己找出路,他偷偷溜出加沙到了开罗,又辗转黎巴嫩去参加海选。

然而,由于加沙被封锁而延误,当他抵达贝鲁特时,报名已经结束。

绝望的阿萨夫打电话和母亲商量,最后决定翻墙进入选秀所在的宾馆,但组委会依旧维持原来的决定。

另一位参赛的巴勒斯坦人听到了他的声音,把名额让给他,并告诉他:

“我知道我到不了最后,但你能。

最后的结局很美好,阿萨夫战胜了来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两名决赛对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阿拉伯偶像”冠军的巴勒斯坦人。

这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热议的话题。

由于时差原因,“阿拉伯偶像”的直播时间是北京的凌晨,但我八十多岁的父亲每次都会不经提醒就守在电视前。

他是一个老难民,经历过1948年那段屈辱的岁月,从故乡巴勒斯坦逃难到叙利亚。

他对阿萨夫的喜爱,与其说是一种支持,不如说是找回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一种对于失去故乡的情愫。

老人的这种执着也感动了从未涉足巴勒斯坦的4个孩子。

对于他们来说,祖国通常只是一个名词,在填写各式各样的申请表时常被用到。

孩子们拼命拨打国际长途给阿萨夫投票,相信在这个时间,在欧洲和美国、智利、阿根廷、圭亚那等等国家和地区,有着无数和我状况相同的巴勒斯坦家庭。

阿萨夫的成功让别人知道了巴勒斯坦人不只会搞政治、搞游击队,他们也有能力在不同的领域大显身手。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甚至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还有着其他民族没有的东西,比如监狱文化。

以色列监狱里的巴勒斯坦政治犯以绝食要求狱管为他们提供“阿拉伯偶像”的直播信号。

在写给阿萨夫的信中,他们给出了史上最壮烈的支持——“你一定要加油,我们都在为你掉肉。

在社交网站上,阿尔及利亚人给阿萨夫留言:

“我们全家昨天都没有做菜,大家全部在看你。

在这个周末,你就是我们的大餐。

巴勒斯坦人的艺术作品反映现实,压抑的生活和以色列持续的占领给他们带来了灵感,但同时他们也通过音乐表达对和平的追求。

1988年出现在一张标志性照片上的投石男孩RamziAburedwan,长大后成了为和平奔走的游吟诗人;3个以色列阿拉伯青年组成的饶舌组合DAM,唱出了《谁是恐怖分子》《我需要自由》等代表巴勒斯坦人心声的歌曲,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许多欧美国家。

更多的巴勒斯坦人发现,音乐是比石头更有效的武器。

2022年初,在遭受以色列近一个月轰炸的加沙,人们唱出了《我们不会倒下》(WeWillNotGoDown),告慰一千四百多个亡灵。

对于三代难民的巴勒斯坦人,上一代是痛苦的一代,他们亲身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浩劫;我们是失败的一代,身在海外,对民族和国家的支持有心无力;而接下来将是模糊的一代,他们对未来不确定,对过去又不甚了解。

阿萨夫成功地成为了一个符号,让三代巴勒斯坦人统一起来,把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巴勒斯坦人、组织以及派别统一起来,同时也在阿拉伯革命这个大环境下,把所有支持民主自由、渴望公平正义的阿拉伯人统一了起来。

故事三: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他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汉子,外出务工,以卖烤羊肉串为生。

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用辛苦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这个汉子,就是来自新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阿里木在“中国网事感动2022”的颁奖现场

“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阿里木是一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生活十分简朴,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

他喜欢吃水果,为了省钱,却总是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

阿里木的饭食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经常是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外加一杯水就能打发。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过得很满足。

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阿里木反问:

“有很多钱快乐吗我不觉得!

我现在就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我读书不多,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和我一样。

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是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

读到高二时,家里实在供不下去了,懂事的阿里木选择了辍学参军。

长大后,历经生活艰辛的阿里木十分尊重文化教育,他的心里存有一个朴素的信念:

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命运。

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全部用作慈善。

据当地报纸不完全统计,10年来,阿里木卖烤羊肉30多万串,利润10多万元,其中近八成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

受他捐助的200多名孩子中,有1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阿里木和他资助的学生

“我喜欢卖羊肉串,我会继续卖我的羊肉串,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如今,阿里木已经当上了“阿里木餐饮印象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他开始谋划,要帮助家乡的年轻人创业、安家,让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香飘内地。

他琢磨着,用10年时间,在他生活的贵州毕节市建一所学校,让那里的留守儿童接受好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