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406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 生产和成本理论.docx

3《微观经济学》第三讲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三讲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一节生产函数

生产决策分析就是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确定最优的投入要素的数量组合。

一、生产函数

(一)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Firm),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厂商可以采用个人、合伙、公司等组织形式。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二)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Production):

是指厂商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生产要素:

劳动(L)、土地(N)、资本(K)、企业家才能(E)、信息、技术、知识等。

(三)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Q=f(X1,X2,…Xn)

Q=f(L,K)

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生产函数:

Q=f(L、K、N、E)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一般简化为:

Q=f(L、K)

技术系数---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P153

又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Q=AMin(L/a,K/b)

  其中,A表生产技术水平,Q表示产量,L和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

b表示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

该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取决于两个比值L/a和K/b中较小的那一个,即使其中的一个比例数值较大,也不会提高产量。

例:

农民用锄头挖地。

例:

木桶理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P.道格拉斯与C.柯布根据美国1899—1922年工业生产资料,得出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A与

为常数,

P.道格拉斯与C.柯布计算出A为1.01,

为0.75,其生产函数具体化为:

这说明在美国制造业中,劳动所作的贡献为全部产量的3/4,资本为1/4。

第二节一种变动要素的生产

短期(ShortRun):

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即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LongRun):

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

在生产函数Q=f(L,K)中,假定K固定不变,则生产函数可写成:

Q=f(L,K)=f(L)

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形式,它也被称为短期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

总产量TP(totalproduct):

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product):

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TP/Q

边际产量MP(marginalproduct):

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TP/△Q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AP↑

◆当MP

◆MP=AP,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MP与TP之间关系:

●MP>0,TP↑

●MP=0,TP最大

●MP<0,T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种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产量,最初会增加,但到一定限度后,增幅开始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适用条件是不考虑生产技术是否变化

注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

第一,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

第二,以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为前提;

第三,并非一增加投入这种生产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

第四,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先投入和后投入的在技术上没有区别,只是投入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收益的变化。

例证: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1958年大跃进中,不少地方盲目推行水稻密植,结果引起减产。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

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增长趋缓最大不变绝对下降的过程。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产量递增;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递减;第三阶段:

产量绝对减少。

三、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域

第一阶段,平均产出递增,因为生产的规模效益正在表现出来;(一个和尚挑水吃)

第二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长的速度放慢;(二个和尚抬水吃)

第三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三个和尚没水吃,需减员增效)

生产合理区域在第二阶段。

第三节两种变动要素的生产

一、等产量曲线

(一)等产量曲线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

等产量曲线(IsoquantCurve)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数量组合。

等产量曲线给出了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可行性空间----生产特定的产量,可以使用不同的要素组合。

等产量线Q: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线上任何一点,L、K组合不同,但产量却相同。

2、等产量线的特征

A.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斜率是负的,表明:

实现同样产量,增加一种要素,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

B.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否则等产量线的定义会和它的第二特征发生矛盾。

C.凸向原点。

D.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产量水平;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水平越高,高位等产量线的生产要素组合量大。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MRTS):

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必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式中加负号是为了使MRTS为正值,以便于比较。

如果要素投入量的变化量为无穷小: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产量不变,一种要素不断增加,每一单位这种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要素的数量递减。

由a点按顺序移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等量的由L1增加到L2、L3和L4。

即:

L2-L1=L3-L2=L4-L3,相应的资本投入的减少量为K1K2>K2K3>K3K4。

二、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

成本方程:

C=w·L+r·K(C:

成本,w:

劳动价格,r:

资本价格)

等成本线也与消费预算线类同。

线外点(如G)的组合无法实现;线内点(如F)可实现但成本有节余;线上点(如E)可实现的最大组合点。

等成本线也受成本量和要素价格变动发生移动或摆动。

三、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企业在配置资源、从事生产的过程中,使其产量达到最大或成本达到最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

一旦达到这种最佳组合,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就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故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状态又被称为生产者均衡。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即成本既定,产量最大;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在生产均衡点E上,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即有: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

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所以上式可以写为:

公式表明,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

每一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之比相等。

例:

某企业使用A、B两种生产要素,在现有的投入组合情况下,A的边际产量是3,B的边际产量是2,A的价格是5,B的价格是4。

请问:

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应如何调整?

例:

已知某厂商生产函数为

,每单位有效劳动的报酬是PL=4元,PK=8元。

试计算:

①完成既定产出目标Q=10时,最低成本支出和劳动L与资本K的最佳使用。

②在总成本不能突破360元时,厂商均衡产量Q、劳动L和资本K的最佳投入量为多少?

解:

①根据生产最优条件,厂商保持两种要素边际产出之比与要素价格之比相等,即:

②已知总成本约束为360元和生产最优条件K=L,有最大投入量为:

厂商的均衡产量Q为30,劳动L和资本K的最佳投入量各为30。

●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得出生产扩张线。

第四节全部变动要素的生产(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技术水平不变,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

起初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生产规模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

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而能获得相应的经济上的收益。

二、规模收益(报酬)变化的三个阶段

1、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劳动和资本扩大一个很小的倍数就可以导致产出扩大很大的倍数。

投入为2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但生产200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小于4个单位。

2、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2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劳动和资本分别为4个单位时,产出为200个单位。

3、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劳动与资本扩大一个很大的倍数,而产出只扩大很小的倍数。

劳动与资本投入为2单位时,产出为100单位;当劳动与资本分别投入为4单位时,产出低于200单位,投入是原来的两倍,但产出却不及原来的两倍。

三、适度规模

适度规模:

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确定适度规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本行业的技术特点。

需要的投资量大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

(2)市场条件。

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大。

其它:

交通条件、能源供给、原料供给、政府政策等。

国际通行的规模经济标准:

钢铁厂为年产1000万吨钢;彩显管厂年产200万套;电冰箱厂双班能力为年产50-80万台;汽车厂年产:

20C50Y为30万辆;1977年为200万辆。

第五节成本与利润概述

本节讨论厂商的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决定最佳的产量,必须经过充分的成本分析。

本节假定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假定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一、成本

(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

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

是指生产资源因用于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在其他可供替代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

指企业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厂商需要实际向外支付的,企业会计账目上反映。

隐性成本:

指厂商自有且被用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厂商不存在对外支付,企业会计账目上无反映。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

增量成本:

是指因执行一项管理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

沉没成本:

是指过去已经支出的费用,或者根据协议将来必须支付的费用。

它是非相关成本,不列入决策考虑因素。

案例:

企业原生产A产品1000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元,总固定成本为50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0.5元),单位全部成本为1.5元,单位价格2元。

现有人只愿以1.3元的价格订购400件,如果企业生产能力有富余,该企业是否应该接受订货?

解:

沉没成本(固定成本)=500(元)

增量成本=(1.5-0.5)×400=400(元)

增量收入=1.3×400=520(元)

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尽管1.3元的单价低于产品的全部成本,但有增量利润,因此,可接受订货。

(四)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

指厂商生产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的代价中由生产者承担的部分。

社会成本:

是从社会角度看待的成本。

社会成本既包括私人成本也包括私人经济活动造成的没有得到补偿的利益和应支付损失。

外部不经济时: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外部经济时: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二、利润

利润有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和贡献利润等概念。

(1)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2)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3)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

=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4)贡献利润=增量收益-增量成本

●在正常情况下,隐性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案例:

某小化工企业年收益100万元,用于生产的设备折旧3万元,厂房租金3万元,原材料支出60万元,电力等3万元,工人工资10万元,贷款150万元支付贷款利息15万元,投入自有资金50万元,业主自己经营放弃外出工作工资2万元,试计算该企业的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解:

会计成本=3+3+60+3+10+15=94(万元)

机会成本=94+(5+2)=101(万元)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100-94=6(万元)

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

=100-101=-1(万元)

第六节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

是指厂商只调整某些生产要素时所发生的成本。

长期成本:

是指厂商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发生的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已知短期生产函数为:

Q=f(L,K)其中K为常数,则厂商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所对应的短期总成本为:

STC=w·L(Q)+r·K

短期成本的分类

总固定成本TFC=rK

总可变成本TVC=wL(Q)=TVC(Q)

总成本TC=TFC+TVC

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成本AC=TC/Q=AFC+AVC

边际成本MC=dTC/dQ

二、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短期总成本(shortruntotalcost)STC

短期成本分为:

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

STC=FC+VC

固定成本FC:

固定不变,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包括:

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

可变成本VC: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短期内可以调整。

包括:

原材料、燃料支出和生产工人的工资。

短期总成本曲线

STC=FC+VC

它不从原点出发,而从固定成本FC出发;没有产量,短期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陡——平——陡

2、短期平均成本SAC

短期平均成本:

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SAC=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FC+AVC

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Q的增加而递减——一直趋于减少。

3、短期边际成本SMC

短期边际成本: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变动规律: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

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的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SMC与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一定增加。

◆SMC

◆SMC>SAC,SAC↑

◆SMC=SAC,SAC最低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相交之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相交时,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这时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

SMC与AVC相交于AVC的最低点

因为:

SMC

SMC>AVC,AVC↑

SMC=AVC,AVC最低

MP最高点对应SMC最低点;

AP最高点对应AVC最低点;

第七节长期成本

长期成本包括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一、长期总成本

长期中没有固定成本,因为长期中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所以长期总成本曲线从原点开始。

⏹陡峭—平坦—陡峭

二、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是在各种不同产出水平上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较低的“包络曲线”。

随着产量增加,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

先减少而后增加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不相切于SAC的最低点。

注意:

包络线不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连接

三、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

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LMC

LMC>LAC,LAC

LMC=LAC,在LAC最低点。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一定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第八节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一、盈亏平衡分析模型

数学证明: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利润函数对产出求一阶导数,并令其导数值等于0,可得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得:

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MR=MC

MR>MC,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

MR

只有在MR=MC时,厂商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产量,而是维持产量,表明该赚的利润都赚到,即实现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一般情况是生产规模最佳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