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333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1.课内阅读。

未知生命起源(节选)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选自《古生物王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短文主要讲述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短文主要讲述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

“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横线上的动词准确、详细地写出了________,表现了闰土的________。

(2)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

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

A. 说话断断续续。

                                    

B. 列举省略。

【答案】

(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

(2)雪地捕鸟

(3)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

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吞吐、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省略。

故答案为:

(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

(2)雪地捕鸟(3)B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2)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3)“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4)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5)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又把“丁香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6)解答此题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故答案为:

(1)形状、色彩、气味、城里街旁、宅院、城外校园、斗室外

(2)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3)丁香花、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4)B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

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

纯洁、轻柔、光洁。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6)此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掌握。

4.课内阅读。

   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

   ③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④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可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

   ⑥破课桌yǎn rán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①yǎn________然

②叱咤风云:

________

(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读句子回答问题: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问题:

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俨;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2)比喻,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裂缝既宽又长。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俨②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2)比喻,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裂缝既宽又长。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此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以雪充饥最香甜

   天下着鹅毛雪,四面的山都盖上了厚厚的白雪,山间的羊肠小道被雪埋没了。

一支部队在雪地中艰苦地行进着。

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奉党中央的命令到浙江南部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

   队伍中,一位右手裹着绷带的首长不时地鼓动着战士:

“战鼓冬冬,红旗飘飘,红军战士真英雄……”

   他就是军政委刘英同志。

他的右手在战斗中负了伤,由于没有药品治疗,伤口已经脓了,胳膊又红又肿。

高烧使刘英同志的嘴唇也枯焦了。

同志们都劝他上担架,可他说什么也要跟着大伙一起走路,一起吃野菜草根。

   部队已经在雪地上走了三天了,雪海茫茫,连野菜草根都难找。

寒冷和饥饿在考验着红军战士。

刘英同志一边走  一边问战士  你们说  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  米饭最香 有的边说边咂着嘴,好象香喷喷的大米饭就摆在眼前似的。

刘英同志却说:

“为革命事业,以雪充饥也感到最甜最香,你们说是吗?

”说完,就顺手抓起一把雪,津津有味地吞咽起来。

   看着负伤的首长这样坚定,这样乐观,战士们也不怕寒冷和饥饿了。

(1)给短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茫茫:

________。

津津有味:

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寒冷──________     坚定──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感受到什么?

【答案】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刘英同志一边走,一边问战士,“你们说,世界什么东西最甜?

什么东西最香?

”大家纷纷说:

“白糖最甜,米饭最香!

(2)茫茫:

广阔深远,看不到边际。

津津有味:

吃得很有味道。

(3)炎热、动摇

(4)红军在雪地中艰难地前进,军政委刘英通过吃雪,鼓励大家战胜饥饿和寒冷。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坚定、乐观。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4)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4)略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即可。

写了升国旗和宣读公告两个程序。

(2)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结合选项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4)略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

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

“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

”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

“放心过吧!

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

一班班长大声喊:

“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

”有的战士唱起来:

“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

________。

迅速:

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答案】

(1)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很快

(2)跳、扛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奉命:

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迅速:

很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跳、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文中的排比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战士们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是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1分)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分)

________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________

(4)画横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________

(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7)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

(8)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9)一碧千里的意思是:

________

【答案】

(1)景;人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天际、绿毯、绿色、渲染。

(4)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羊群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景物引起的。

(6)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7)都是描写的绿色景物。

(8)既|又|既|又

(9)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的。

本文形容草原的无边无际,非常广阔。

【解析】分析:

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