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822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docx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仁化县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仁化县人民政府

2015年4月15日

 

1、基本概况………………………………………………2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3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4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4

(三)仁化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5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9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9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9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义务教育资源均衡…………………10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12

(四)落实教育公平,突出义务教育均衡本质…………………14

(五)规范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15

(六)形成办学特色,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18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19

五、自评结果……………………………………………………20

 

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仁化县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意见的通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县对照督导评估指标及要求,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

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概况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县、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

仁化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始建仁化县,距今1500多年,这里先后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和北宋名臣余靖。

全县辖董塘、石塘、扶溪、闻韶、长江、城口、红山、周田、黄坑、大桥10个镇和丹霞街道,10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23.69万,其中农业人口18.35万,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

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6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555亿元。

仁化得天独厚,山川秀丽,天蓝水秀,境内美如人间仙境的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地理学上“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景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闻名遐迩。

近年来,仁化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旅游特色县、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广东省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十强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3年我县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所辖11个镇(街)也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街),成为韶关市最早省教育强镇全覆盖的县。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独立初中6所,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4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0840人,专任教师1702人。

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338人(教学点在校学生1305人),专任教师996人;初中在校学生6502人,专任教师706人。

特殊教育学校在读学生14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92人;农村留守儿童3076人。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我县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以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为抓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等有力措施,精心谋划、严密实施,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

我县2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为标准化学校。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11项指标达标情况如下: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学校比例,小学86.4%,初中80%;体育活动场地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实验室(科学教室)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计算机室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音乐美术室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生均图书册数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班额达标学校比例,小学77.3%,初中93.3%;师生比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教师学历达标率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93.3%;生均公用经费达标学校比例,小学100%,初中100%;综合评估100%的学校都达标。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

我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际间差异系数全部达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修订)》的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35594,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38842;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5058,初中为0.44198;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55623,初中为0.51721;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48939,初中为0.50002;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39309,初中为0.51408;生均图书册数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21076,初中为0.215;师生比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21776,初中为0.30762;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21171,初中为0.2633;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的差异系数小学为0.26281,初中为0.34816。

(三)仁化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1.入学机会。

保障所有学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县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1)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读的文件精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与本地户口的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2014年,我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92人全部就读于义务教育学校。

(2)制定了《仁化县中小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县公安局、县关工委、县妇联、团县委、县司法局等部门积极推进德育导师、邻里守望、朋辈帮扶、心理援助等措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以及监护人的联系。

2014年秋季学期,全县中小学共有留守儿童3076人。

积极构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教育扶助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

2014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97万元,资助7408名贫困学生入学。

(3)高度关注“三残”儿童少年的发展状况,把“三残”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摆在民生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我县有一所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县,在校学生14人,有教职工6人。

2012年来,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0%以上。

(4)出台了《仁化县区域内仁化中学30%定向招生分配方案》,实行“阳光招生”政策,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逐年提高,2013年和2014的比例分别为33%、36%,年递增3%,2015年为40%,达到当年省规定要求。

(5)制定了《关于秋季仁化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实行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没有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没有出现学科竞赛、特长评级、捐资助学与录取学生相挂钩的现象。

2.保障机制。

我县把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摆上重要工作位置,依法建立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财政拨款首先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支出的需要。

(1)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教育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仁化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仁化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方案》,建立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县政府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直有关部门和镇(街道)、学校依法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责。

(2)建立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义务教育发展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做到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确保“三个增长”:

2012-2014年,义务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分别为13.95%、24.15%、44.37%,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分别为13.19%、22.48%、25.12%;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率分别为7.67%、41.60%、23.79%,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率分别为1.57%、102.06%、5.45%;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率分别为0.29%、51.63%、29.09%,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率分别为0.73%、156.27%、27.51%;教职工年人均工资增长率分别为37.65%、9.71%、6.47%。

(3)2012至2014年我县财政安排改造薄弱学校资金分别为1218.31万元、1517.63万元、697万元。

(4)严格执行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到依法征收、规范管理。

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为23.61%,达到省级规定。

(5)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年公用经费达6016元。

3.队伍管理。

我县通过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优先解决教师编制、狠抓师资培训和落实校际间轮岗支教等交流措施,全面构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体系。

(1)着力提高教师待遇,在2008年广东省出台教师待遇“两相当”政策之前,我县已提前实现。

制定了《仁化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在“两持平一鼓励”的基础上实施绩效工资,教师满意度高。

(2)落实山区、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定了《仁化县山区、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有1417人领取山区教师岗位津贴,人均每月910元,排在全省前列。

(3)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现有专任教师1702人,小学师生比为1:

14.3,初中师生比为1:

9.2,充分满足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教学需要。

专任教师专业对口率为90%。

(4)2012、2013、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分别为152.45万元、180.68万元、198.97万元,分别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62%、1.75%、1.81%。

近三年,我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人次分别为4366人次、5138人次、5742人次;其中中小学新教师培训分别为53人、94人、110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A、B、C证培训,参加培训并获得A、B、C证书的教师分别为3人、429人、690人。

(5)依据《仁化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城乡中小学校支教活动暂行实施方案》精神,有效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012、2013年和2014年交流教师分别为:

92名、91名和106名,交流校长分别为:

10名、8名和6名。

每年轮换比例达到5﹪以上。

4.质量与管理。

我县健全和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

(1)转发并落实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六项规定的通知》和《韶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导的通知》,《仁化县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方案》等文件,通过召开会议、督导检查等方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开设、作息时间等工作。

目前,全县2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规范,均能按《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课程教学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没有出现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现象;没有出现择校现象;没有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较轻。

(2)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落实《广东省中小学在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实行电子学籍信息网络化管理,及时完成电子学籍档案录入、上报工作,学生学籍信息完整、准确。

2014学年,我县儿童少年6—11周岁的有13614人,已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4338人,毛入学率为105.3%;12—14周岁的有5187人,已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初中6502人,毛入学率为125.4%。

(3)2014年,我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导组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规范办学行为的专项督查,并对学校“入学率、巩固率、年辍学率”进行考评,有力推进了“防流控辍”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8年小学一年级招生数2076人,2014年小学六年级实际毕业生2029人,小学六年巩固率为97.74%。

2011年中学七年级招生数2731人,2014年中学九年级实际毕业生2619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5.90%。

(4)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制度,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

2014年,全县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8%,初中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8.5%,均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定标准。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略。

由省委托第三方进行)

三、主要做法与成效

我县自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以来,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以创建标准化学校为途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为契机,明确政府办学的主体责任,加大教育投入;以全面建设教育信息化为主旋律,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以轮岗支教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手段,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合理配置。

我县全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始终坚持教育公平惠民,确立了“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综合实力,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县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直以来将其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全县集中力量要办好的大事实事,科学谋划,注重统筹,强化督导,扎实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

我县出台了《仁化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方案》,成立了仁化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教育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教育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创建日常工作。

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学校都成立了相应机构,构建强有力的各级领导班子,级级联动,协调配合,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网络。

2.明确责任分工。

我县建立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责任机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镇(街)党政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范围。

各学校能按照工作步骤要求扎实工作,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不定期督查各镇(街)贯彻落实“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施方案”情况,了解掌握各镇(街)、各相关部门成立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出台相关措施等情况。

各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并安排部署自查自纠工作,层层落实目标任务。

县与镇(街道)及部门、教育局与学校及股室签订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督查落实。

我县建立了具有积极导向性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发挥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

县人大、县政协对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硬件设施、队伍建设等情况多次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县教育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经常深入学校一线调研指导,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的每项指标、每个步骤都能抓准、抓紧、抓实,整个创建工作呈现出紧张有序、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义务教育资源均衡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实施向乡镇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的“四大工程”。

一是调整学校布局工程。

我县根据当地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出生率下降、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等实际情况,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中心校集聚”的原则,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几年来,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中,累计撤并98个教学点,撤并完小42所,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和全面共享。

二是教育创强工程。

2009至2013年,我县约投入27031.3万元开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使我县11个镇(街)全部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目标,全面改善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

2014年,我县又投入500多万元,对到期的董塘镇、城口镇开展省教育强镇复评工作。

借强镇复评之机,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促使城乡学校的办学水平达到基本均衡。

三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我县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全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全面推进“创强建规”工作,优质学位不断增加,加快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大力改善农村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不断缩小。

全县28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整体搬迁仁化县田家炳小学后,将有效缓解县城小学学位紧张和“大班额”问题。

四是信息化建设工程。

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大投入,较好地完善了教育技术装备。

在此基础上,为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县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

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1460多万元,装备和改造中小学校信息化“硬件”及“软件”,新建和改造计算机室3间,增加和更新教学计算机160台,新增办公计算机960多台,电教平台330多套,改造和完善了27所学校校园网,达到“千兆核心、百兆到桌面”,实现了“校校通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的目标,城乡学校信息化装备均达到现代化标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我县多措并举,积极引才、育才、留才、成才、用才,构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体系,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政策优惠,按需引才。

我县制定了《仁化县教育局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和《仁化县教师调配暂行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编制优先服务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需要,向山区学校倾斜。

为解决我县乡镇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和部分学科教师专业结构性缺编现象,保证乡镇中小学能够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逐步改善乡镇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12年来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100人,新招聘的初中、小学教师100%安排到山区学校任教。

2.榜样引领,师德育才。

我县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仁化县师德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展了道德讲堂之师德讲座、“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征文比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演讲比赛、“师德建设巡回宣讲团”巡回演讲、“群体师德创优”等活动。

大力宣传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的巨大作用,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县形成“静心、尽情、竞力”,“比、学、赶、帮”的教育教学氛围,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县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爱生如子、勇创佳绩的优秀教师和校长。

3.提高待遇,环境留才。

建立教师和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的机制,从政策上进一步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目前,我县已实现“县内教师待遇高于公务员待遇,乡镇教师待遇高于县城教师待遇,村小教师待遇高于中心小学教师待遇”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体系。

为努力提高山区教师福利待遇,县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制定了《仁化县山区、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设立了山区教师岗位特殊津贴。

从2013年开始,全县共有1417名山区和边远农村教师受惠,有效调动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4.培训提升,学习成才。

认真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县有县级名教师13人、骨干教师共有77人,市级名教师2人、学科带头人13人,县级以上名班主任30人、名校长2人,覆盖89.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并安排专项经费,采取“全员培训以远程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为主”的培训模式,并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网络学习,切实做好全员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一支教育理念先进、职业道德良好、业务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

5.合作交流,合理用才。

一是积极开展城乡合作,致力教师交流,从2008年制订《仁化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以来,我县成功构建了2轮、9个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开展互助活动。

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形成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的公平格局。

我县最大限度发挥先进学校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短我县教师的成长期,节约培养经费。

二是加大支教力度,发展山区教育。

我县根据山区、农村师资薄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仁化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城乡中小学校支教活动暂行实施方案》,鼓励县城、平原学校的教师到山区中小学校支教。

几年来,共派出150人次教师到山区中小学校支教。

支教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了我县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在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学业务上的提高。

有力的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落实教育公平,突出义务教育均衡本质

1.落实平等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我县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服务机制和中考机会均等机制,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惠民政策。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学校为主,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可上,享受同等待遇,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落实特殊关爱,保障“三残”儿童少年入学。

我县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保障体系和关爱体系,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对“三残”儿童少年在学业上给予政策倾斜,扎实开展“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特教方式先进,给“三残”儿童少年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场所,使他(她)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3.落实扶困助学,保障贫困家庭孩子入学。

为保证教育公平,关注特殊群体,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入学,积极构建贫困学生教育扶助体系,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切实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实现扶困助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确保了贫困学生入学“一个都不能少”,确保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社会公认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规范学校管理,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

规范学校管理,认真解决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问题,督促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仁化高扬“苦字当头、实干兴教”的大旗,狠抓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为高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考连续7年重本、本科以上、大专以上上线率名列全市八县(市、区)前茅。

1、德育为首,加强品德教育。

我县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为目标,充分发挥我县33个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