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362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考点整理.docx

马克思考点整理

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

黑格尔(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基本内核)

3、马克思主义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7、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

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最大贡献逻辑在先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休谟)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康德)。

8、什么是运动?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1、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2、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4、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5、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7、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8、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了哪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20、矛盾的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21、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3、事物辩证发展的经过:

“二三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4、认识的两条根本对立的途径:

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7、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8、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9、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0、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有什么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32、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3、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34、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5、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3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是怎么样的?

(用辩证法看待对错)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③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④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注你的唯一性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9、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必要非决定因素)

40、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生活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

4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2、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4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4、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是: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45、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与管理

46、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4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4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题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5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是什么?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1、资本主义萌芽两个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52、资本原始积累两个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5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4、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5、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56、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7、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8、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5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重大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60、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6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6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于被剥削的关系。

63、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6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

65、什么是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66、什么是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了。

67、产业资本的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6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69、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第二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

70、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71、两种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二、简答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什么是意识?

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3、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例子:

书桌没动,但也随地球自转而动)

答: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我们要坚持辩证地看待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

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6、度及其意义?

答:

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规律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④规律是客观的

9、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人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什么?

答: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1、为什么实践决定意识?

答: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子啊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的反作用

1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什么?

答: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④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⑤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5、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答:

①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②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法和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内在的包含了后者。

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条件。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16、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答: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③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的意义?

答: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意义: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5、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

是怎样变化的?

答:

①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③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出来的?

答: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

③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