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190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docx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资料

现代艺术各个流派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

(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

)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

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

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

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

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透纳和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

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

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

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

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

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

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

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这一阶段的终止,不过也因此开始了一些反战运动,比如达达主义和杜尚的作品以及超现实主义。

另外像风格派和包浩斯学派也影响到日后关于艺术、建筑、设计和艺术教育之间关连的发展。

在1913年的军械库画展中以及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移民到美国的欧洲艺术家,现代艺术被介绍到了美国。

不过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才成为新兴艺术运动的重要地点。

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现的艺术运动有抽象表现主义、普普艺术、欧普艺术和极简主义;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则出现了地景艺术、表演艺术、观念艺术和照相写实主义。

大约在这个时期,有些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扬弃“现代”的观念,并创作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从后战时期开始,越来越少艺术家使用绘画来作为他们主要的创作媒介,有越来越多人使用大型的装置和表演。

从197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变成了一个艺术类别,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实验一些科技媒介来创作,比如影像艺术。

后印象派是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

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

转折点发生于1882年马奈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奖,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画家联合画展,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构成主义的诞生。

塞尚的画不顾及透视和人体解剖,只是用各种色块堆积成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形态; 主要是因为在技法上,后印象派的画家都反对分割色彩,并大胆采用平面的鲜明色调,重视形,线条,色块以及体和面。

 画家强烈的主观感情与个性借此得以流露。

而修拉,西涅克等人为主的点彩画派正相反,他们认为色彩是逐渐过渡的,所以用一个个色点堆砌,即使是一片蓝天,也要用各种蓝色色点堆积。

后印象派为现代油画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梵高也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他代表画家还有高更、罗特列克等。

 后印象派的雕刻直到1900年才出现。

著名的雕刻家和作品有马约尔的《坐着的女人》、比利时雕刻家乔治·明的《跪着的男孩》,他的作品在德国受到欢迎,影响了雷汉布鲁克的作品《站着的少年》。

多年以来,传统的西方艺术都是建立在客观描绘对象的观念上,而后印象主义则开始从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一种任新的绘画观念由此诞生,这亦是人们将后印象主义视作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的原因。

1876年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

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

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

地狱门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域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互映之下而产生这件伟大的雕塑作品。

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

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政府。

罗丹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

除雕塑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

象征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各种思想。

象征主义把宗教神秘主义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

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雷东、莫罗和夏凡纳,比利时的克偌晋夫,荷兰的托罗普等。

中国的象征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发。

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注重以细节表现现实,法国象征主义一大部分上是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挑战。

象征主义运动倾向于灵性、想像力和梦幻的感觉。

一些作家,譬如于斯曼,最初是博物学家,后来才向象征主义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他在宗教和性灵的觉悟。

在文学方面的象征主义源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马拉美和魏尔伦在18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了其审美观。

18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吸引了一代作家。

波德莱尔极其推崇并翻译成法语的爱伦·坡作品对其影响重大,成为许多修辞和形像的来源。

与文学不同,艺术象征主义运动是愈为哥特化和黑暗的浪漫主义的衍生物;但浪漫主义浮躁,反叛;象征主义艺术静谧,畏神。

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应用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更绝对的真理,因此他们用极其隐喻化和暗示性的手法写作,赋予一些画面或物体象征意义。

象征主义宣言发表于1886年。

象征主义反对“平铺直叙,雄辩,矫情和就事论事”,它的目的于“思想观念用可察觉的形式装饰起来”、“形式本身不是目的,思想观念是目的”、“在这样的艺术中,自然景观,人文活动,和所有其他世界万象自身并无任何意义,它们只是与原始观念之间的奥秘联结”。

野兽派是20世纪率先崛起的象征主义画派,画风强烈、用色大胆鲜艳,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与凡高、高更等后印象派的大胆涂色技法推向极致,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平面化构图、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脱离自然的摹仿。

野兽派主要由马蒂斯、“古典野兽”德朗领导,代表画家另有“水彩野兽”杜菲、“圣经野兽”卢奥、“风景野兽”乌拉曼克、马尔肯、贾曼恩等,画风特色是狂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他们吸收了非洲、波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原始艺术的呈现方式,以单纯的线条、色块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

野兽派的寿命相当的短,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展之后的第三年,野兽派几乎已消失无踪。

然而,尽管如此,野兽派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仍十分深远,康定斯基、德累斯顿、雅夫楞斯基都受了野兽派一定程度的薰陶。

立体主义是前卫艺术运动的一个流派,对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绘画与雕塑带来革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

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由布拉克与毕加索所建立,当时他们居住在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

他们于1907年相识。

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两人一直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工作。

法国的艺评人冯克塞勒于1908年第一次使用这一名称“立体主义”。

在此之后,这一名称被广泛地拿来使用,但作为创始者的布拉克与毕加索,则是相当地少用。

立体主义起于自巴黎的蒙马特区,由聚集在赛纳河左岸地区的艺术家们传播开来,并由画商所发起。

立体主义很快地受到欢迎,在1910年时,艺评者已将由布拉克与毕加索影响的艺术家们称做“立体学派”。

然而,许多认为自己是立体主义的画家,在艺术风格的表现上和布拉克或毕加索的表现大异其趣,在1920年以前,他们就已经走向了明显歧异的道路。

比如奥费主义即是立体主义的一个分支,其中包括阿波利奈尔、德洛内、杜象、雷捷等著名画家。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影响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并激发了一连串的艺术改革运动,如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等。

不断寻求创新的艺术家,布拉克与毕加索,寻找新的画中主题及空间的表达模式。

他们受到了塞尚、秀拉、伊伯利亚雕塑、非洲部落艺术(即便布拉克驳斥这种说法),以及野兽派的影响。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虽然表现主义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的艺术风格,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被称为“表现主义”的运动。

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

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

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

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

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

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

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

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蓝色骑士组织和桥社是比较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结社。

20世纪里表现主义也对许多其他艺术家起了重要的影响,包括所谓的抽象表现主义。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自称为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团体,而且这个运动主要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

蓝色骑士主要集中在慕尼黑,而桥社则主要集中在德累斯顿(不过后来一些艺术家迁往柏林)。

桥社的活动时间比较长,而蓝色骑士实际上只活动于1912年。

许多艺术风格‎对表现主义起了影响作用,包括爱德华·蒙克、凡·高和非洲艺术。

在法国表现主义与野兽派有一定的混淆。

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在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是他们使用颜色的目的不同。

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这些颜色来表现感情。

颜色的作用在于其表达能力,而不在于使用它来表达一个物件或者作品。

表现主义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

蓝色骑士的领导人康定斯基将这个做法继续发展。

他认为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由此他跃入了抽象主义的范畴,改变了20世纪的艺术。

其它艺术形式中也有表现主义。

代表性的雕塑家有巴拉赫。

卡夫卡的小说常被列为是表现主义的。

表现主义戏剧的特点是极端简化的人物性格、合唱效应、雄辩的对话和高度的集中。

其内容往往是主人公的觉醒和悲痛,尤其是与市民价值和权威(一般以父亲来代表)的斗争。

表现主义戏剧中的对话不是庸长和幻想性的就是极端缩短和电报式的。

第二维也纳乐派中的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被看作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

表现主义音乐家使用自己的音阶来取代传统的音阶,他们还试图使用不谐和音调来表现潜意识、内部需要和不幸。

以下两座建筑被公认为表现主义建筑:

1914年陶特在德国科隆建造的玻璃亭和1921年孟德尔松在波茨坦造的爱因斯坦塔。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

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

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

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

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

波丘尼、卡拉和鲁索洛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

鲁索洛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

画家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在宣言中,他声称:

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

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

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

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

   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但也使意大利的法西斯建筑不同于德国的法西斯建筑。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

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

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

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影响,所谓的“电脑叛客”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

达达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苏黎世,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

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满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

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

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一种抗议。

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

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

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

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

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

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

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

“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达达主义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深受虚无主义观点的影响,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无实际价值,包括艺术在内。

达达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的根基在于机遇和偶然性因素。

达达主义的理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许多人旧有价值观的颠覆力量。

既然很难从无序的世界中找到实际的意义,那么便索性把这种无序当作是这个世界的某种天性,并以之去颠覆那些维系着旧秩序的旧美学体系。

他们认为,正是这种旧的秩序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达达主义者试图通过对旧秩序的拒绝达到彻底瓦解旧秩序的目的。

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和詹可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da”。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

他们随便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1916年,巴尔、翰宁斯、查拉、阿尔普、胡森贝克和托伯等流亡苏黎世的艺术家在当地的“伏尔泰酒店”成立了一个文艺活动社团,他们通过讨论艺术话题和演出等方式来表达对战争,以及催生战争的价值观的厌恶。

同年10月6日,这个组织正式取名为“达达”。

1916年7月14日,在这个组织的第一次公开集会上,巴尔公开宣读了所谓的“达达主义宣言”。

1918年,查拉撰写了另外一份达达主义宣言,这份宣言被认为是达达主义最重要的宣言之一。

在此之后,很多艺术家都发表过类似的宣言。

一本名为《伏尔泰酒店》的期刊是这以运动前期的主要成果。

酒店关张之后,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开始转移向一个新的画廊。

不久,巴尔离开了欧洲,而查拉则开始大肆宣扬达达主义的观点。

他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艺术家和作家们写信,激烈的抨击他们的作品。

很快,查拉便成为达达主义的领袖以及名副其实的战略统帅。

以查拉为舵手的苏黎世达达主义者们出版了一本名为《达达》的期刊。

这本期刊1917年7月创刊,在苏黎世出版了5期,并在巴黎出版了最后两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旅居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者们大多返回自己的国家,其中有一些人开始在其他城市宣扬达达主义思想。

德国的达达主义运动并不如其他国家的达达主义运动那样“反艺术”,而是具有非常显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色彩。

德国的达达主义者热衷于发表煽动性的宣言,动用宣传和讽刺的力量,发动大规模的公众示威和政治活动。

1918年2月,胡森贝克在柏林第一次发表关于达达主义的演讲,并在同年年底发表了一篇达达主义宣言。

胡赫和格罗茨用达达主义的观点来表达对战后共产主义的同情。

格罗茨和约翰·哈特菲德在这一时期共同发明了“摄影蒙太奇”技术。

艺术家们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刊物(都很短命),并在1920年举办了一场达达主义的国际展览会。

柏林的达达主义运动内部矛盾重重。

施威特斯纠集一些其他艺术家脱离了柏林的达达主义组织。

施威特斯迁至汉诺威,并在那里发展了更具个人风格的达达主义。

1920年,恩斯特、巴尔杰德和阿尔普在德国科隆举办了一场广受争议的达达主义展览。

这场展览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的虚无性和反中产阶级价值观。

在一战期间,美国纽约也和苏黎世一样成为大批流亡艺术家和作家栖身的场所。

从法国流亡美国的艺术家杜尚和毕卡比亚结识了美国艺术家曼·雷。

1916年,这三人成为美国“反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曾经留学法国的美国艺术家比阿特丽斯·伍德后来也加入了这一团体。

纽约的艺术家们并没有以“达达主义者”自居,他们也从未发表过任何宣言或组织过任何政治活动。

然而他们却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对旧的艺术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肆的炮轰,这些出版物包括《盲人》、《纽约达达》等。

在这些刊物中,他们将旧的艺术讥称为“博物馆艺术”。

在这段时期内,杜尚开始以现成品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并参加了“独立艺术家社会”组织。

1917年,他发表了著名作品《泉》,是一个写有“R. Mutt”字样的小便池。

然而这幅作品却被“独立艺术家社会”组织拒绝。

毕卡比亚对欧洲的出访加强了纽约、苏黎世和巴黎的达达主义组织之间的联系。

他曾连续七年坚持出版达达主义期刊《391》。

这本期刊从1917年至1924年在纽约、苏黎世和巴黎出版。

到1921年,大部分艺术家迁至巴黎。

在那里,达达主义迎来了最后一个高峰并走向终结。

法国的先锋派艺术家一直和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查拉就和包括阿波利奈尔、布勒东在内的法国作家、评论家和艺术家长期保持通信。

巴黎的达达主义运动高峰出现在1920年。

这一年,达达主义运动的很多元老来到巴黎。

受查拉的影响,巴黎的达达主义者们也发表宣言,组织大规模示威运动,进行舞台表演并出版了大量的刊物。

达达主义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巴黎公众的视野内是在1921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上。

克罗蒂和其他达达主义者们展览了自己的作品。

达达主义并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视觉艺术或文学思潮,它也波及了音乐和录音领域。

施威特斯和萨维尼奥曾撰写《达达主义音乐》,一个名为“六人组”的乐队也曾在达达主义者的集会上演出过。

尽管达达主义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它终究是一个很不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