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722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docx

重庆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重庆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

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

《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49人,可见其少。

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疾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

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

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中天地的闲隐。

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

“家有山林之乐。

”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了“可游可居”(《林泉高致》)的生活化场景之中。

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

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

究其原因,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

或者可以说,中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

白居易的中隐前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

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

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

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辛苦。

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

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

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

诸如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

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

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

正如苏辙所言:

“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

”(《壬辰年写真赞》)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的是“萧然”之心境。

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

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

所以,能拥有“萧然”(审美心胸)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C.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

D.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之思。

B.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C.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B.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C.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D.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

由庶吉士赞善。

从西洋人利马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

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

超擢少詹士兼河南道御史。

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

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

既而以疾归。

辽阳破,召起之。

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帝善其言。

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

未几,以左侍郎理事。

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光启言屯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光启曰: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

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古。

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帝从其言,召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

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

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明年十月卒,赠少保。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

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

继而遍习兵机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C.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D.徐光启堪称治国经世之才,可遗憾的是,等到他掌握大权时,年纪已老,又赶上奸臣专权,其抱负无法得以实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5分)

(2)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贺铸①

杨柳回塘②,鸳鸯别浦③,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①贺铸,少年时就怀有戍边卫国、建立军功以“金印锦衣耀闾里”(《子规行》)的雄心壮志,然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定居苏州。

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

②回塘:

曲折的水塘。

③别浦:

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8.词人在上片中赋予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9.“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来概括峡江两岸峰峦紧密相接的特点。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刘禅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先咨询,后施行,因为如此才能“,”。

(3)《诗经·氓》中以“桑”为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起兴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能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空位

蓝月

因为太想儿子了,他决定上城里。

他挑了最好的土豆装进蛇皮袋,儿子小时候最爱吃红烧土豆了。

去之前他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大来看你好不好。

儿子顿了一下说这阵子都很忙。

他说没事,你忙你的,我自己过来就好。

儿子说那好吧,你下了火车上58路公交或者打出租到幸福小区下,问一下门卫c幢B单元803室。

对了城里有红绿灯,看见红灯就在路边等,看见绿灯才能过马路。

他说中,记住了。

没想到城里的公交车这样漂亮。

他肩上斜挎着一个人造革黑包,右手提了蛇皮袋惴惴不安地踏上公交车,说同志买票。

司机乜了他一眼说,自己投币一块钱。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

一块钱!

哎。

他开始翻口袋,摸出一个硬币。

投这箱子里?

对。

当,硬币掉下去了。

他笑了。

张望了一下,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他把蛇皮袋塞进椅子下面,然后将后背惬意地靠在椅背上。

他看见高高的看不见顶的楼房,感觉有点眼晕,这城里真好啊!

想起自己的儿子也是城里人了,他从心里冒出自豪。

小时候,儿子望着大山问:

大,大山外面是啥?

他说是大城市。

儿子又问,大,城市里有啥?

他说有高楼,有看不见泥的大马路。

儿子说长大了我要去城里。

他摸着儿子光光的后脑勺说有志气!

那一年,儿子拿着大学通知书兴奋地叫:

大,我考上了!

我考上了!

他说好小子,大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

他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为了儿子,累着幸福着。

四年后,儿子打来电话说,大,我找到工作了,以后你别太劳累,我会寄钱回来的。

他笑着说你大有手有脚不用你寄钱,你好好攒着,将来娶媳妇。

去年,儿子再次打来电话说有对象了,但是女孩不愿上大山里来。

他说那是,谁愿意上大山里来啊,你们好好的就好。

说这话时他的心里却有了隐隐的失落。

再一想,你个老家伙,儿子过得好你还有啥不满意的?

于是又笑了。

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了下来,这一站上来很多人。

他把身子往里边的位子移了下,空出位子方便别人就座。

奇怪的是人们似乎都看不到那个空位的存在,宁愿费劲地站着。

他纳闷地往人群里望,有一个小女孩刚好转过头瞟了他一眼。

这个小女孩七八岁模样,小小的身体因为把持不住平衡,时不时东倒西歪。

妈妈努力地拉住她。

他的心里涌起一股怜惜,赶紧站起来,冲小女孩招手,快和你妈妈来这边坐。

小女孩看看他皱起了眉头。

他估计小女孩听不懂他说话,就对小女孩的妈妈叫,喂,快带你的孩子来这边坐。

小女孩再次看了看他,目光带着犹豫。

女孩妈妈低下头轻声说,宝宝坚持会儿,瞧那人多脏啊!

他的脸腾地红了,自己真的有那么脏?

他低下头开始检视自己,脚上一双破旧的解放鞋满是尘土;衣服,袖口上污漆漆亮光光的,隐隐散发出一股酸臭味。

衣服确实好久没洗了。

他一个人,除了晚上上炕睡觉,整天在地里出力流汗,洗了也白搭。

在乡下没有人会介意,但是现在很显然自己的邋遢形象和干净的城市太不协调了。

他不由自主地蜷缩了身体,他想自己要是一只苍蝇就好了,哪个角落里一趴谁也看不见。

可他不是,他那样突兀地占着公交车的位子。

五分钟后,他站了起来,从包里翻出一条毛巾,干净的毛巾。

这是儿子买给他的。

他把毛巾展开仔细地将椅子擦了一遍,然后拉出椅子下的蛇皮袋往车后走去,他走过,人群自动散开。

他始终低着头,他感觉后背麻麻的,他知道击中他的是目光——城里人的目光。

终于车停了,他抬起脚……

谢谢你,爷爷。

他愣住了。

转过身看见那个小女孩一双晶莹的眸子。

小女孩说,你是个好心的爷爷。

那一刻他想哭,他笑着冲小女孩挥挥手下车了。

他没有去儿子那。

坐在返程的列车上,他蔫头蔫脑地看着脚下同样蔫头蔫脑的蛇皮袋,他想,要是真去了儿子那,会不会也给儿子带去难堪?

也许他这次贸然进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想着想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要去看儿子,儿子因为工作忙,便告诉父亲住址,让父亲自己乘车过来,并教给父亲如何看交通灯,说明儿子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B.他叫小女孩过来坐,小女孩先是皱起了眉头,后来目光带着犹豫,但小女孩最后说的话,表明她的内心是纯洁美好的。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他往车后走时,人群自动散开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公交车上的乘客遵守公共秩序,主动为他人让路。

D.小说以他选择回家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他半途下车的情节,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逆转,引人深思。

E.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既有利于多角度交代故事情节发展情况,又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读起来真实、亲切。

(2)小小说力求结构严密,将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请从材料的选择、剪裁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6分)

答:

(3)“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改为“父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李济:

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

“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

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

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

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

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

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

”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

“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

“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

”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

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

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

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

“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

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

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的影响,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

《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信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D.“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作者的意思是,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

E.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2.李济为什么被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6分)

答:

4.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那么艰难才买到的火车票,他竟然给弄丢了,却还是一副的神情。

②夏洛走出校门,地走在路上,他不想去学校,不想见到马冬梅。

③这一夜,是我告别中国戏剧的一夜,此后,即使偶尔过戏园,我们也,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④当地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的安危冷暖;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情,拍胸脯决策、凭想象办事。

A.满不在乎漠不相关漫不经心漠不关心

B.漠不关心漫不经心漠不相关满不在乎

C.满不在乎漫不经心漠不相关漠不关心

D.漠不关心漠不相关漫不经心满不在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5年俄罗斯斯喀山游泳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选手宁泽涛以47秒84的成绩夺冠,成为首位史上获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人。

B.当前反腐反贪势如破竹,但这一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做法。

C.那种借口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D.刀耕火种的原始居民,在赤热的阳光下,巫师们为了求雨使尽了花招,有时戴上面具手舞足蹈,有时放开喉咙咿呀歌唱,还常常向冥冥中的神灵祭献牛羊牲灵。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

②书斋里的著述,虽说不被大众所赞赏,毕竟还有召唤知音的能力。

③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

④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

⑤因为,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

⑥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

⑦而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

A.⑥④⑤①⑦③②B.②⑥④⑦①⑤③

C.④⑥⑦③①②⑤D.④⑥①⑤③②⑦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

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①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

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②__________。

用的典故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

懂得了这一点,_________③_________。

17.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