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62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docx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

考点搜索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地理背景:

⑴特征:

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⑵脆弱的生态系统: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⑶尖锐的人地矛盾:

恶性循环

2、问题和解决措施: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

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

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⑵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

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利:

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

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

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

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

自然—海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

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

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

如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第三节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坝址:

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

功能:

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

 

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流经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

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中下游河道宣泄能力不足;

上中游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导致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中下游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

概况

荆江河段(枝城到城陵矶)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两岸地面普遍低于洪水位,

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

三峡

水库

作用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中下游暴雨形成的洪水;

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

水能丰富:

地势二、三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流量大;

意义:

长江三峡水电站可装机容量超过2240万千瓦,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

供应地区:

主要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少量供应往重庆、川东;

环境效益:

可代替原煤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及大量废水、废渣;

川江航道(宜昌至重庆,长660千米),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

水库作用:

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万吨级船可从上海直达重庆;

三峡的其他作用:

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至华北),库区水产养殖等;

三峡移民——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艰巨性

(规模大)

工程本身特点:

淹没涉及范围广、淹没损失大、移民人数多;

(难度大)

自然因素:

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人文因素:

该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加上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

(关系重大)

历史因素:

若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

移民安置条件

从受淹特点看,受淹面积有限(仅占库区总面积的1%),相对分散;

移民特色:

就近或后靠安置;好处:

让农民不离本乡本土,更易为移民接受;

避免移民远迁、外迁带来的困难和后遗症;

问题:

会给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从库区移民结构看,57%属于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和问题;

对43%的农业人口应:

应立足于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改造中低产坡耕地,

建设高产稳产的水平梯田和经济林园;

随着库区资源的开发,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加工业、建材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可以吸纳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移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

从政策层面看,a.制定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农村移民政策,b.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如一些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库区各县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

建设周期长,可分批实施移民安置;

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为全面安排。

1.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2.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营造条件;

优点:

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典型:

湖北秭归县桐树湾村

原则: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措施:

“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

效果:

形成了以猪粪产沼、沼液养猪、沼渣育果的“猪—沼—果”良性生态农业模式;

外迁

移民

典型:

浙江省北部的嘉兴市嘉善县;

原则:

按照“相对集中,插花安置”的原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

主要在中下游;

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调解局地气候;与火力发电相比,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

主要在库区;

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惜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影响人群健康;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a.水库淹没耕地和文物古迹,可以采取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对被淹文物实施搬迁、防护;

b.对溯源产卵的洄游性珍稀鱼类如中华鲟的洄游产卵和繁殖条件产生影响,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建葛洲坝时曾采用),以及中华鲟在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已经解决了其洄游产卵的问题;

c.对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白暨豚的栖息生境产生影响,在部分江段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

●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

a.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的问题,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和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跑田(跑水、土、肥),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增加外迁移民;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

b.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以及港口整治、航道疏浚等措施;

●对于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a.水库诱发地震会影响大坝安全,三峡坝址及库区是一个难得的弱震区,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

且工程设计在抵御地震破坏方面留有很大余地;

b.水库淹没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很小,对于受淹较重的几种珍稀物种,可以采取移植、人工培育及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等;

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自然景观

急流险滩消失,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在水库及支流上游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点;三峡大坝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

文物古迹

淹没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级重点文物5处——迁移重建或原地保护;对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在工程建设期内经历抢救;搞好旅游规划和管理;开发新的旅游区;

第四节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黄淮海平原

位置:

地处黄河中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省二市;(古称中原)

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

缓斜平原:

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山前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

冲积低平原(主体):

缓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组成的;

滨海平原:

分布在渤海之滨,地势很低的;

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低,岗地、洼地相间;

发展障碍:

旱涝、盐碱、风沙;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差较大、降水集中等特点;

风沙形成原因:

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高快,蒸发旺盛,风沙多;

盐碱形成原因: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的盐

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

洪涝形成原因:

每逢雨季,洼地积水多月;一遇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

人为

原因

盐碱地面积扩大: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沙荒地:

人们不合理的开垦,致使风沙肆虐;

产田

分布

缓斜平原地区,耕地质量较高,是黄淮海平原粮棉稳产高产的地区;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发展问题

解决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干旱缺水、低洼易涝和盐碱化土地占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低产区土地特点:

土地分布集中、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湿

例子:

山东省禹城市北部的辛店洼;

自然

条件

特点

●地势低平;(全市最低点);

●渍涝严重;

●成土母质为黄河冲击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

模式

鱼塘——台田治理模式

挖鱼塘,在水种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

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饲养禽畜;

鱼塘——台田模式

例子:

山东省禹城市北部的北丘洼;

水盐运动: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同盐分的水迁移;

水盐运动特征:

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

盐碱地整治核心:

治水为中心;

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的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南方低山丘陵

位置:

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不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三”);

处于北回归线而非沙漠的原因:

该区东面和南面濒临海洋,深受季风影响,具有温暖湿润的

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水土流失仅次于黄土高原)

与东北、西北等地的山区相比:

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量较重;

区位特点:

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劳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有开发丘陵山区资源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人地矛盾明显;

●商品经济不发达,大量非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气候资源;(优势:

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问题:

常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体系等)

生物资源;(优势:

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问题:

农业所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比较单一)

土地和土壤资源;(优势:

山地比重大,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种多样;问题:

丘陵山区坡地水土容易流失,成为裸岩,且地形复杂,红壤[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面积大)

1.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种植各种绿肥作物(就地翻压、异地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质;

3.增施矿质肥料(氮、磷、钾肥),丰富和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4.在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土壤空隙,改善导水、导热的能力),改良土壤结构;

5.种植茶树、杉木、马尾松等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水资源;(优势:

水资源丰富,利于建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问题:

水系发育使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目的:

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

好处:

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利用或多层次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综合开发

A.走立体农业的道路;[由该区自然(地形、地貌)和人文条件决定的]

 

原因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

1,立体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将闲置劳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脆弱,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典型:

江西省赣江流域中部的泰和县千烟洲;

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

用材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经济林或毛竹(幼林地可间种人工牧草)—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

立体农业布局: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以林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

式,即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可带动当前即可受益

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B.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典型:

河南省东南部的商城县;

生态建设

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重要原因: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措施:

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典型:

广东省兴宁县下堡乡;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省燃料;

●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结果:

改变过去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使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生态不断改善,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

第六节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

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建设

范围: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暖,雨热同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热量

分布

差异

暖温带:

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

中温带:

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

寒温带:

以春小麦、大豆为主;

自南而北

≥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为1000℃;

东北区地面结构基本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被西面的大兴安岭、北面的小兴安岭和东面的长白山所环绕;

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

社会经济条件

较成熟的大经济区

有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的的农业基础——农业基地;

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基地;

工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灌的机械制造和修配网

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多;(人少地多,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山间盆地与谷底)

●土壤肥沃;[有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分布,是世界三大肥沃土壤区之一;

●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面坡地小,耕地大、集中连片)

森林

资源

优势

●全国最大的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

●宜林地区(荒山、荒地、沼泽地)广;

●森林树种丰富;(大兴安岭北部:

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

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长白山:

以水曲柳为代表的阔叶树比重达)

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黑土

黑土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物料(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牧草,秸秆还田)

分布: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形成原因:

气候冷湿,地势低洼平坦,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冷土层分布,地面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和沼泽;

作用: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水源地,可调节

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东北的沼泽是我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细粮作物,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节较短的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水稻(细粮作物,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玉米[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高粱、谷子(东北三大杂粮作物)等;

主要经济作物:

大豆、甜菜、亚麻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东北农业

基地的

综合开发

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养殖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大林区之首,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以及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森林破坏表现

●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沙、旱涝贫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东北地区目前采伐以皆伐(被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为主;[皆伐优点:

省工,便于机械化作业,成本低;弊端:

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积极营造人工林;(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红松)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利用木材剩余物生产纤维板、刨花板、纸浆、建筑材料和家具)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发展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加工业,采集、养殖、栽培;

长白山地的吉林省安图县——“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格局

先后建立了四大基地:

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

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

针对四大基地产品开发四个系列:

木制品、矿泉果酒饮品、林蛙油保健品、山野菜保险制品;

第七节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

西南区交通运输的建设

西南区:

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

川、滇、黔、渝、西藏自治区;

大西南经济区:

由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西藏两自治区共同组成;

发展契机:

本区的国防区位优势,使得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现在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契机。

 

地形地势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深刻:

西南区多山,地势起伏大,自西向东跨地势三大阶梯;

西

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有多年冻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川、滇两省西部的横断山区,山河纵列,相间分布,山高谷深,割断东西交通;

东部

位于四川盆地,周围山岭环绕,内部低山丘陵起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东南部

云贵高原至广西境内的平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形区,地形崎岖;

(贵州境内“地五三里平”;)

本区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凡多发;

西南区河流只有川江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可以通航;

 

资源条件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

矿产

资源

特点:

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相匹配;

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中,西南区就有130多种;

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

铁、铅、锌、铝、铜、磷、汞等储量居全国首位或前列;

对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原料生产基地的发展条件优越;

能源资源

西南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70%;

四川省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

贵州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江南煤海”;

广西北部湾油气勘探的前景看好

农林资源

西南区水热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位居全国第一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横断山区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

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物王国”

社会经济条件:

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区经济发展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南昆铁路的重要性

位置:

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