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25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山西省平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平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孟子仁政主张无关,排除C项;承认土地私有会加剧土地兼并,排除D项。

2.《盐铁论•水旱》载: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了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选:

C

3.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答案】C

【解析】西汉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隶书,只是印章上面多刻篆体,故A项错误。

西汉汉武帝时通过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海昏侯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对中央没有太大威胁,故B项错误。

西汉“工官”制度兴盛,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精美,工艺水平极高,故C项正确。

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道教思想精髓,故D项错误。

4.《齐民要术》记载,中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

B.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

C.曲辕犁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修建

【答案】B

【解析】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收获更多的粮食,从而使得6世纪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收获量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

故答案为B项。

重视农业,并不必然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A项;C、D项均是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具体表现,排除。

点睛:

我国传统农业时期,耕作方式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精耕细作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5.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所提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故选:

B

6.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

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

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

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宋代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来看,宋朝时期的城镇户籍管理更加严格和完善,这是宋代城市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结果。

故答案为D项。

户籍管理制度与居民独立意识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7.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

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

A.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

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

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

【答案】B

【解析】北宋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商税征收方式,重新制定了商税的标准,为税收提供了制度保障,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增加人民的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该征税方式防止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而不是便利了,故C项错误;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项错误。

8.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依据表格可知:

表格只是表明贡绢施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华北地区早就已有丝织业,D项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60、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故选:

C

9.北宋时,“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

白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

里谚云:

‘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湖等地丰收,可将粮食供应京师;而白杭等上乡之地的粮食产量微薄,要靠商旅贩运粮食,体现了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B。

材料中没有提到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C

10.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写道:

明朝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

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由此看来,16、17世纪中国商业

A.重视道德义务漠视经济利益

B.主要采取重血缘的家族式经营方式

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因缺乏现代法制作保障而举步维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朝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与“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商业受传统观念影响阻碍发展,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中漠视经济利益说法绝对;B项中“家族经营方式”与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清时期的商业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

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1.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

A.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和“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可见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故选B;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本抑末政策是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清朝对传统手工业重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材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

12.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

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日益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及,故A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仍然体现商品输出,故B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且其仍然根源于工业革命,故D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原因

13.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是因为茶叶出口受到西方欢迎,出口农产品获利较多,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只针对种茶面积的扩大,排除。

14.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人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答案】A

15.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

“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A.区域经济差异

B.列强侵略深入

C.抑商政策松弛

D.国内政治形势

【答案】D

【解析】185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清政府恢复不了长江水道的畅通,就不得不放弃封建专卖的“淮盐行楚旧法”,而承认“私盐”的合法化,故D正确;A、C不是主要因素;列强侵略势力还没有深入湖北地区,B错误。

16.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意思为对旧有的封建统治形成了极大的冲击,结合所学可知该冲击表现为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选A选项。

B选项是思想方面;C选项不是本质含义;D选项是表面现象。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影响

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

……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

……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

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近代史上,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挤压和剥削,发展困难。

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

D

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D

【解析】材料“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反映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故D正确;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只能反映商品经济存在,不能说明自然经济解体,故A错误;制造业和修理业等手工业的存在,也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粮食、菜蔬和肉类等的自给自足,故C错误。

故选D。

19.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中国茶叶和蚕丝出口从1931年30%下降到60%,说明经济危机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B正确;表格显示不出中国自然经济信息,A错误;当时中国农产品水平依然很高,C错误;D不是材料体现现象主要原因,排除。

20.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具备了经济危机来临的表现,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可知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冲击到了中国经济,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B项错误;材料涉及信息是农业,无民族资本主义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也直接波及中国,这体现出中国当时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一部分,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因此本题选择经济危机。

21.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

这一现象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答案】C

【解析】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族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爱用国货、抵制洋货而非盲目排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并未转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2.1937年,云南全省工业资本仅421.6万元,仅占全国的工业资本总数的1.17%,到1942年,全省工业资本额就已达20949.9万元,为全国工业资本的10.8%。

该时期云南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民族工业的内迁

B.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C.国际交通线打通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B

23.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可以看出,A、B、C三项均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机器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没有传播新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24.据统计,现今世界上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大约有1/3起源于美洲。

16、17世纪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东半球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人们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各地人口的膨胀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美洲的许多作物传播到其他地方,形成材料反映的“餐桌革命”,这是属于新航路开辟导致的“商业革命”的内容。

故答案为C项。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具体表现在:

①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②贸易规模的扩大。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

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

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

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贸易中心的变化。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25.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

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答案】C

【解析】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26.1793年,美国教授惠特尼在家教之余,发明了轧棉机,第一台非常粗糙,但一天一人能够加工一百磅棉花,而此前一天一人只能加工一磅多棉花。

轧棉机的发明被视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它客观上

A.开启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B.加固了南方的奴隶制度

C.提高了美国教师的地位

D.造成了众多工人的失业

【答案】B

【解析】由于轧棉机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人工使用效率,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会大量的雇佣奴隶来进行生产劳动,同时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促进了美国南方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美国黑奴制度的发展。

故答案为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不是美国工业革命开启的标志,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7.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

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

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

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A.降低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而对城市的公共卫生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英国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说明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平均寿命降低的问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8.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统计,此表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食物

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

马铃薯减少,家庭蔬菜量增加

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

 

A.工人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B.加工食品超过了农业食品

C.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

D.英国人注重食物的多样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19世纪60、70年代“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到20世纪初“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来看,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家庭的支出水平提高。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工人的工资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加工食品和农业食品的变化,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9.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答案】A

【解析】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成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产生;1900年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A项。

1500年并非欧洲的兴盛时期,排除B项;1900年之后资本主义仍在发展,排除C项;150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