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223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水渗湿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利水渗湿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利水渗湿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利水渗湿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利水渗湿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利水渗湿药.docx

《利水渗湿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水渗湿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水渗湿药.docx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一.概念: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此类药物大多味淡气平,又称淡渗利湿药。

二.作用与适应证

1.利水退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疹、泄泻、痰饮等。

2.利尿通淋用于淋证。

3.利湿退黄用于黄疸。

三.配伍规律

1.水肿骤起兼表证—配解表宣肺药

2.水肿日久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

3.湿热交蒸—清热药

4.热伤血络而尿血—配凉血止血药

四、使用注意

阴亏津少、肾虚遗精者忌用

五.分类

1.利水退肿药

2.利尿通淋药

3.利湿退黄药

 

 

第一节利水退肿药

一、药性特点

本节药物性味多属甘、淡、平。

二、作用及适应证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

 

★茯苓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cm。

由于药用部位的不同而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和伏神之别。

茯苓皮:

为茯苓外皮,呈棕褐色,利水作用强。

赤茯苓:

剥去皮之后的淡红色茯苓块,清热利湿作用强。

白茯苓:

剥去赤茯苓后的内层白色茯苓块,健脾利水作用强。

伏神:

茯苓块中间有细松根穿过的称伏神,又称抱木神.以宁心安神为主。

炮制:

生用。

别名:

云茯、云茯苓、伏兔。

饮片:

(1)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或片状,大小不一。

白色或淡红色。

嚼之粘牙。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

用于水肿。

本品药性平和,既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1)寒湿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桂枝、白术、猪苓、泽泻等,如:

五苓散。

(2)湿热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猪苓,泽泻等等,如:

猪苓汤。

(3)脾肾阳虚之水肿。

配伍附子等,如:

真武汤。

2.健脾:

脾虚证。

(1)脾虚食少,倦怠乏力。

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

四君子汤。

(2)脾虚湿泻。

山药,白术等,如:

参苓白术散。

(3)脾虚停饮。

桂枝,白术,甘草等,如:

苓桂术甘汤。

3.安神: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配伍人参,酸枣仁,当归等,如:

归脾汤。

配伍菖蒲,远志等,如:

安神定志丸。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化学成分】茯苓菌核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占干重93%,乙酰茯苓酸(pachymicacid),茯苓酸(Tumulosicacid)。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促进钠、钾、氯的排出。

2.镇静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的含量;抗溃疡作用;降低谷丙转氨酶,防止肝细胞坏死。

4.抗肿瘤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有促进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斑秃:

茯苓烘干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2次,或于睡前服10克。

并同时外用酊剂(补骨脂25克,旱莲草25克,20ml75%酒精浸泡)1日数次涂患处,治疗8例,均在2个月内治愈,未出现副作用。

2.治疗婴幼儿腹泻:

茯苓细粉0.5~1克,日服3次,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8例,结果:

治愈79例,好转8例,无效6例.

 

☆猪苓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

寄生于桦树、枫树、柳树等树的树根上。

炮制:

生用。

别名:

朱苓。

饮片:

呈不规则的块状、条状、类圆形或扁块状,长5~25cm、直径2~6cm。

表面皱缩或有瘤状突起,灰黑色或棕黑色。

质致密而体轻,能浮于水面。

断面细腻,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

气微、味淡。

以个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质较重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利水渗湿: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等症。

本品的特点是但利无补,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

【用量用法】煎服,5~10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

【化学成分】猪苓菌核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α-羟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acid)猪苓多糖(Gu)生物素(biotin)。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健康人试服猪苓煎8克(4次),6小时尿量与尿中氯化物分别增加62%与54.4%,利尿强度比咖啡因、木通、或茯苓强。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

2.抗肿瘤作用: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此有关。

 

●猪苓与茯苓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

茯苓与猪苓均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不同点: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为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所常用;猪苓性主渗泄,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留滞为宜。

若治疗脾虚湿盛之水肿,茯苓与猪苓常相须为用,以利水而不伤正气。

 

☆薏苡仁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全国均产,以产于福建、河北者为优。

炮制:

生用或炒用。

别名:

薏苡仁、苡米、薏米、薏仁。

饮片:

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

表面乳白色,光滑,有一淡棕色点状种脐。

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

质坚实,断面白色。

气微,味微甜。

以粒大、饱满、色白、宽整不碎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等。

配茯苓、泽泻、白术等。

2.健脾:

脾虚泄泻。

配伍党参、山药、白术等,如:

参苓白术散。

3.除痹:

湿痹筋脉拘挛。

(1)湿滞经络之风湿痹痛。

配伍独活、苍术等。

(2)风湿热痹。

配伍防己、滑石等,如:

宣痹汤。

(3)风湿日久,筋脉拘急。

4.清热排脓:

(1)肺痈。

配伍芦根,冬瓜仁等,如:

苇茎汤。

(2)肠痈。

配伍败酱草、附子等,如:

薏苡附子败酱散。

【用量用法】煎服,10~30g。

健脾止泻宜炒用,清热利湿宜生用。

【化学成分】薏苡种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5%,碳水化合物79.17%,维生素B1,薏苡素(Coixol),薏苡酯(Coixenolide)。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抗癌成分为薏苡酯。

2.镇静作用。

3.降温与解热作用。

4.镇痛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扁平疣:

(1)取生薏苡仁500克,研细末,加入白砂糖500克,共拌和,每日服2~3次,每次一匙,治疗扁平疣19例,治愈16例,无效3例,一般在连服7~14日后,逐渐消失。

(2)苡仁每日10~30克,一次水煎连渣服,共用2~4周,治疗27例,9例痊愈,11例显效,7例无效。

2.治疗坐骨神经痛:

苡仁60~90克,制附子(先煎)10~30克,赤芍20~40克,炙甘草10~30克,党参15~30克,当归10~20克,鸡血藤12克,秦艽12~18克,海风藤10克,川牛膝10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治疗23例,痊愈15例,显效7例,无效4例。

3.治疗癌症:

薏苡仁糖浆,临床试用于肺癌、肠癌、胃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有效。

 

☆泽泻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生于沼泽边缘,主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炮制:

生用或盐水炒用。

别名:

建泽泻。

饮片:

药材呈球形,椭圆形或滦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浅黄白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众多的细小突起的须根痕。

质坚实。

饮片切成块状,断面浅黄白色,细腻有粉性,有众多的细孔,气微,味甘,微苦。

以质坚、色黄白、粉性足、干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

(1)水肿、小便不利。

配茯苓、猪苓等,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

(2)泄泻及痰饮之眩晕。

2.泄热:

湿热淋证,带下等症证。

本品性寒,能泄肾及膀胱之热,尤适用于下焦湿热。

【用量用法】煎服,6~12g。

【化学成分】含泽泻醇A、B、C、D(alisolA、B、C、D),含泽泻醇A乙酸酯,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

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抗粥样动脉硬化。

2.抗脂肪肝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可使肝中脂肪含量降低。

3.利尿作用:

有利尿作用,并使尿中钠、氯、钾和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4.降血糖、减肥、抗结核。

【临床报道】

1.治疗耳病性眩晕:

泽泻40克、白术、丹参各30克,天麻10克,水煎服;痰浊中阻者加半夏、茯苓;肝阳上亢者加代赭石、钩藤,肾阳不足者加菊花、白芍、枸杞,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黄芪。

治疗38例,治愈35例。

2.治疗遗精:

泽泻10~12克水煎服,治疗相火妄动遗精14例,早晚各服1煎,均获速效而告愈。

 

▲赤小豆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

生用。

别名:

红小豆、赤豆。

饮片:

呈长椭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

表面紫红色,有光泽。

质硬,不易碎。

无臭,味微甘,嚼之有豆腥味。

以颗粒均匀、饱满、色紫红色,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平。

归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2.解毒排脓:

痈疮肿毒。

3.利湿退黄:

黄疸。

【用量用法】煎服,10~30g。

 

▲冬瓜皮

首载于《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赤冬瓜的干燥外层果皮。

炮制:

生用。

【性味归经】甘,平。

归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煎服,15~30g。

 

▲香加皮

首载于《救荒本草》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生于沼泽边缘,主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炮制:

生用。

别名:

北五加皮、香五加皮、山五加皮、杠柳皮。

饮片:

呈卷筒状或槽状,长3~10cm,直径1~2cm,厚0.2~0.4cm,外表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状片,易剥落。

内表面淡黄色或浅棕黄色,较平滑,有细纵纹。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

以皮厚气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

归肝、肾、心经。

【功效应用】

1.利尿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配伍大腹皮、茯苓皮等,如五皮饮。

2.祛风湿,强筋骨:

(1)风湿痹痛。

(2)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无力。

【用量用法】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中毒症状】中毒可见恶心、呕吐、腹泻。

大剂量时,先全身震颤,后麻痹,使心脏中毒,甚则死亡。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一、药性特点

本节药物性味多苦,或甘、淡、寒,主入膀胱经。

二、作用及适应证

利尿通淋:

热淋、血淋,石淋、膏淋。

※热淋:

尿频、尿急、排尿痛。

(尿路感染)

血淋: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秘尿系疾病伴有尿血)

石淋:

尿中有砂石。

(秘尿系结石)

膏淋:

小便色白如米泔。

(乳糜尿)

 

★车前子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

炮制:

生用或盐水炙用。

饮片:

种子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略扁,长约2mm、宽1mm。

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

气无,味淡,嚼之带粘性。

以粒饱满、紫黑色、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用于淋证,水肿。

尤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漓涩痛。

配伍木通、滑石、扁蓄等,如:

八正散。

2.渗湿止泻:

暑湿泄泻。

车前子能利小便而实大便。

配伍香薷、猪苓等,如车前子散。

3.清肝明目:

(1)肝热之目赤肿痛。

配伍菊花、决明子等。

(2)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目障等。

配伍熟地、枸杞子、菟丝子等。

4.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配伍瓜蒌、竹茹、黄芩等。

【用量用法】煎服,5~15g。

入汤剂宜包煎。

【化学成分】含多量黏液,黏液中含酸性多糖(Plantasan)、车前苷、琥珀酸、腺嘌呤、胆碱、脂肪油等。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早期报道车前子有利尿作用,但后来有人试验证明日服车前子煎剂,无论对大鼠、家兔、健康人利尿作用均不明显。

2.排石作用。

3.祛痰、镇咳作用:

车前苷能促进气管及支气管粘液分泌,还能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变慢。

4.抗菌、抗炎、止泻、抗衰老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将车前子炒焦研碎口服,4~12个月,小儿每次0.5克,1~2岁1克左右,每日3~~4次,观察63例,其中53例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6例好转。

2.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车前子18克,水煎2次当茶饮。

50例患者,经3~4个月治疗,收缩压降低到150mmHg以内者23例(占46%),舒张压降低到90mmHg以内者25例(占50%),治疗中除个别病例有胃部不适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附药】车前草

为车前的全草。

药性与功效与车前子相似,但本品又有清热解毒及凉血止血作用。

 

☆滑石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硅酸盐类矿石滑石的块状体。

主含含水硅酸镁,主产于江西、山东、江苏等地。

习惯认为江西产品为最优,习称“西滑石

炮制:

研粉或水飞。

别名:

滑石粉

饮片:

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

全体白色,有花纹,半透明或微透明。

体较重,质软而细致,手模有滑润感。

无臭,无味。

以整洁、色白、滑润、无杂质为佳。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用于热淋、石淋。

本品善于清泻膀胱之热。

〔1〕膀胱湿热之小便涩痛。

配伍木通、车前子等,如:

八正散。

(2)石林。

配伍海金沙、金钱草等

2.清热解暑:

暑湿、湿温。

暑热烦渴、湿暑胸闷。

配伍甘草,如:

六一散。

3.清热收湿:

湿疮、湿疹、痱子等皮肤病。

外用,配石膏、炉甘石各等分,再加适量冰片、枯矾,外敷疮面,能使疮面形成被膜,可防止外来刺激,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干燥结痂的作用。

【用量用法】煎服,10~20g。

入汤剂宜包煎。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化学成分】含硅酸镁、氧化铝、氧化镍。

【药理作用】

1、保护皮肤和粘膜作用:

滑石粉由于颗粒小,总面积大,能吸着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因此当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可有保护作用。

2、镇吐、止泻作用:

内服时除能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

 

★关木通

首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

主产于东三省。

炮制:

生用。

别名:

木通。

饮片:

药材呈长圆柱形,稍扭曲,长1~2cm、直径1.5~3cm。

表面棕黄色或浅棕黄色。

体轻质坚,不易折断。

饮片多为横切薄片,横切面黄色或黄白色,木部有多层整齐排列的小孔,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呈蜘蛛网状,髓部不明显。

有樟脑样臭。

气微,味苦。

以条均匀、顺直、断面黄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本品能上清心火,下泄小肠之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1)湿热淋证。

配伍车前子、滑石等,如:

八正散。

(2)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

配伍生地、竹叶、甘草等,如:

导赤散。

(3)脚气水肿,小便不利。

2.通经下乳:

(1)产后乳汁不足或乳汁不下。

配伍通草,穿山甲。

(2)血瘀经闭。

丹参,红花等。

(3)湿热痹证。

配伍秦艽,防己,薏苡仁等。

【用量用法】煎服,3~6g。

【使用注意】无湿热者及孕妇慎用。

据报道大量的关木通可致急性肾功衰竭(60克),故用量不宜过大。

【鉴别用药】木通药材品种很复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关木通,《中国药典》定为正品.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已很少见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齐墩果

酸(Oleanolicacid)、常春藤皂苷元

(Hederagenin)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健康人试服煎剂3克(3次)有利尿作用,但尿中氯化物反而减少。

2、降血压作用。

3、抑制子宫收缩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淋证:

木通、车前子、扁蓄、益母草、栀子、瞿麦、黄柏各10克,甘草6克。

日1剂,水煎服。

小儿酌减,随症加减,治疗110例泌尿系感染,痊愈10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通草

首载于《本草拾遗》

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

炮制:

生用。

别名:

通脱木。

饮片:

药材呈圆柱形,长20~40cm,直径1~2.5cm。

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端面平坦,中部有直径3~15m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

无臭,无味。

以条粗、色洁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利水:

湿热淋证。

湿热之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通经下乳:

产后乳汁不足或乳汁不下。

【用量用法】煎服,5~10g。

【化学成分】主要含糖醛酸、脂肪、蛋白质及多糖。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能明显增加尿钾的排出量。

2、促进乳汁分泌。

 

▲瞿麦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全草。

炮制:

生用。

饮片:

多捆成直径10~15cm的把,长30~80cm,茎直立。

全草呈淡绿色,至黄绿色,茎基部微带紫色。

茎中空,质脆易折断。

气微,味微甜。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小肠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

尤以湿热淋为宜,多配伍木通、车前子等,如:

八正散。

2.活血通经:

血瘀之经闭、痛经。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种黄酮化合物。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能明显增加绿化钠的排出量。

2、降低血压。

3、兴奋子宫、肠管平滑肌作用。

 

▲萹蓄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炮制:

生用。

饮片:

茎呈圆柱形而略扁,长15~40cm,直径1.3cm1~3cm。

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

叶互生。

无臭,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

多用于湿热淋,配伍木通、车前子等,如:

八正散。

2.杀虫止痒:

虫积腹痛、湿疹阴痒等。

【用量用法】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虚者慎用。

【化学成分】主要含槲皮素、萹蓄苷、槲皮苷、牡荆素、异牡荆素、木犀草素。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降压作用。

3、抗菌作用。

 

▲地肤子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蓼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

炮制:

生用。

别名:

地麦。

饮片: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利湿:

热淋涩痛。

2.祛风止痒:

湿疹、风疹、皮肤瘙痒、阴痒。

【用量用法】煎服,9~15g。

【化学成分】主要含三帖皂苷、脂肪油、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

1、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

3、抗炎作用。

 

☆海金沙

首载于《嘉祐本草》。

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质极轻,手捻之有光滑感,置于手掌中即由指缝滑落,其形如海中黄沙,故名。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炮制:

生用。

别名:

金沙、金沙粉。

饮片:

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浅棕黄色。

体轻,手捻有光滑感,置于手中易从指缝滑落。

气微,味淡。

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应用】

利尿通淋:

(1)各种淋证。

尤治石淋。

(2)水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煎服,9~15g。

入汤剂宜包煎。

【化学成分】主要含海金沙素、脂肪油、氨基酸、黄酮。

【药理作用】

1、利胆作用。

2、排石作用:

本品制剂静脉注射有利尿排石作用。

3、抑菌作用。

 

☆石韦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和石为或有柄石苇的叶片。

炮制:

生用。

别名:

石苇、石皮。

饮片:

叶片略皱缩,展平呈披针形,或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边缘常向内卷曲。

气微,味微涩、苦。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利尿通淋: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

尤治血淋。

(1)热淋,长与车前子、滑石等同用。

(2)石淋,长与金钱草、海金沙等同用。

(3)血淋,长与蒲黄、白茅根等同用。

2.清肺止咳:

肺热咳喘。

3.凉血出血:

血热出血证。

【用量用法】煎服,5~10g。

【化学成分】主要含芒果苷、异芒果苷、绿原酸、蒽酚类、β-谷甾醇。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煎剂)。

2、抗菌和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芒果苷)。

3、镇咳祛痰作用。

4、对放疗和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生高作用。

 

☆萆薢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和粉背萆薢的根茎。

炮制:

生用。

别名:

粉萆薢。

饮片:

呈不规则薄片,边缘不整齐。

切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

质松脆,有弹性。

无臭,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

1.利湿浊:

(1)膏淋。

为治疗膏淋要药。

配伍乌药、石菖蒲等,如:

萆薢分清饮。

(2)带下。

2.祛风湿:

风湿痹痛。

药性平和,寒热均可。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化学成分】主要含薯蓣皂苷、棕榈酸、β-谷甾醇,此外含鞣质、淀粉、蛋白质。

【药理作用】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一、药性特点:

本节药物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湿热黄疸、湿疮、湿疹、湿温。

 

★茵陈蒿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入药。

炮制:

生用。

饮片:

多卷曲成团,气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

利湿热,退黄疸:

为治黄疸之要药。

(1)湿热黄疸。

配伍大黄、栀子等,如:

茵陈蒿汤。

(2)寒湿黄疸.配伍附子,干姜等,如:

茵陈四逆汤。

(3)湿疹、湿疮。

【用量用法】煎服,10~15g。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有茵陈二炔、β-石竹萜烯、β-香叶烯等,并含绿原酸、茵陈素、茵陈黄酮。

【药理作用】

1.利胆、保肝作用。

2.降血脂、降血压作用,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镇痛、抗炎、抗病毒作用。

4.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肝炎:

茵陈30~40克水煎服,治黄疸型肝炎32例,平均疗程7天,能迅速退黄疸与退热,肝肿缩小亦较明显。

2.治疗胆道感染和胆石症。

3.治疗胆道蛔虫症。

4.治疗高血脂及冠心病:

以茵陈、泽泻、葛根配伍,亦有明显的降脂效果。

 

★金钱草

首载于《本草纲目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