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504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docx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

  

 

  

四川博物馆业发展报告(2013~)

 

  

 

 

 

 

 

 

 

   

 

 

 

 

 

四川省博物馆总数已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本报告调研四川省文博产业的基础情况,综合四川省博物馆的分级、分类、区域分布情况和文博产业化样态,以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大邑县刘氏庄园博物馆、四川省建川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自贡恐龙博物馆、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成都川菜博物馆等博物馆为典型样本,兼及其他博物馆,遵循国内外文博产业的发展规律,从展陈设计、活动开展、文创产品开发、业态拓展、宣传营销等方面对四川省文博产业展开考察分析。

一展览陈列

展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服务内容,包括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类,旨在精彩展示馆藏品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等,打造博物馆的名片。

近年来四川省各博物馆在组织临展、优化展陈活动方式上积极出击,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

(一)加大临展策展力度,博物馆影响力增强

四川省各博物馆基本陈列主题鲜明,藏品不断丰富,还积极策划临展,通过组织外来展品和向外推广自身藏品,吸引了大量观众。

临展大致有三种策展思路:

一是与同领域的单位交流合作,如四川博物院与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展览》;二是落实系统内文化发展规划,如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成都画派系列展览——百年陈子庄作品展》,旨在打造艺术高地“成都画派”;三是强调社会宣教,如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第三届自贡市十大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展览》、四川博物院的《重温长征史共筑中国梦》系列展、三星堆博物馆的《“探秘三星堆共圆中国梦——三星堆文化·校园文化双进活动”成果展》等。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的博物馆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上持续发力,如四川博物院赴韩国举办的《南方佛教艺术展》,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土地·身体,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身体——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的《A+A国际艺术家交流展》《陌生的诗意——徐泽、Tim中西方艺术交流展》《俄游画影——俄罗斯之行绘画作品展》。

在国际交流中,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最为突出。

三星堆博物馆于2013~2015年参加了《“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成都展示区活动展》(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及赴美国保尔博物馆和休斯敦自然博物馆举办《中国失落的古文明:

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展》,赴德国柏林亚太周举办《感知中国活动“成都——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13~2015年先后赴美国保尔博物馆展出,选送部分展品赴意大利参加《早期中国中华文明系列展Ⅰ》,组织《“跨越三个世纪的优雅”:

1740~2015法国塞夫尔陶瓷制造局特展》和《与神共舞:

非洲雕刻艺术展》。

2016年春节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联手引进《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展览,展出来自古罗马斗兽场等7家重量级博物馆的233件(套)展品,保险总估值近1亿元,规模空前。

2017年以来,成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较为突出。

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特展》《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暨〈陈像蜕变〉摄影展》,四川博物院《梵天东土并蒂莲华:

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等临展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二)展陈方式日新月异,游览体验日益优化

随着博物馆文化的普及与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正从“欣赏性”到“理解型”再到“思考型”转变,这要求博物馆从“器物定位”转为“信息定位”,[1]让实物成为唤起观众对地方或历史的真实感、认同感、亲切感的“物证”。

[2]据此,四川省的博物馆越来越注意增强展陈的情境性,构造藏品与观众的对话感。

1.展陈内容情境化、舞台化。

刘氏庄园博物馆的“收租院”体量较大,又以灯光聚焦和音响烘托强化了舞台感受。

自贡恐龙博物馆使用声、光、电等技术,场景性模拟恐龙和其他消亡物种构成的侏罗纪时代。

川菜博物馆利用真实器物、互动演示来增加参观者兴味。

情景化陈列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等也屡见不鲜。

2.场馆空间设计增强游客体验感。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建在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场馆原生态地展示了发掘现场的探方和探方中的祭品、堆叠的象牙、大型树根等遗迹,用历史遗存本体的真实和完整,让观众置身双重现场——3000年前古蜀王国的祭祀现场和3000年后现代科考的发掘现场。

这种场馆设计思路启发了后建的博物馆,如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宫苑遗址展陈。

自贡恐龙博物馆也在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上方搭建了参观平台,给予游客很好的视角。

建川博物馆的场馆设计灵活控制六面空间深远、敞阔、峻拔等表现,通过植入雕塑、手迹、照片、器物等展品,很好地把握住了观众的需求、动机、记忆、行为特点,避免了“博物馆疲劳”,把观众拉进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历史现场。

这样大规模、高密度的高品质场馆空间设计、陈列布展和参观路线,实属罕见。

3.数字技术提升游客沉浸性体验。

2014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设“穿越合影”服务,引发游客热情追捧。

同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为国家文物局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率先进入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XX百科·自贡恐龙全景博物馆”成为四川首个正式上线的XX百科自然类数字博物馆,随后,三星堆博物馆的“XX百科·三星堆全景博物馆”上线。

随着三星堆博物馆加入谷歌文化学院,该博物馆开始向全球在线展出高清文物图片,这离不开X光探伤技术、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的广泛运用。

增强现实感的数字科技。

金沙遗址博物馆专辟场馆,定制4D电影,让观众沉浸在古蜀人的生活情境中。

2015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引进2部4D电影《鱼龙勇士》和《会飞的恐龙》,《会飞的恐龙》由地质出版社、中国科技馆、中国古动物馆等单位联合出品,并在2015年4月第五届中国科技馆特效电影展映上荣获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

自贡恐龙博物馆还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360度球幕模拟飞行体验项目,开发以自贡恐龙为主角的影片《飞越侏罗纪》;增加“时空穿梭拍照机”、“极速侏罗纪——与龙赛跑”、“玩转侏罗纪——人龙互动”、恐龙科普触摸球等互动体验项目,利用AR技术,将远古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有待从数字化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升级

虚拟导览和使用AR等技术使博物馆走向数字化,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场馆空间不够、信息表达形式不足等短板得以弥补。

不过,要反思的是,单纯追求博物馆的数字化会陷入技术主义,导致新一轮的以物为本,故需从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提升,把物化的信息堆积转换为人与物交互的信息传递。

[3]2014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四川唯一一个国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启动了智慧博物馆试点建设工作。

武侯祠博物馆和杜甫草堂博物馆相继加入此行列。

2015年起,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先后推出微信导游和APP导游。

2016年杜甫草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开始提供“码上”游览的新服务。

[4]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四川省国土厅201万元地质遗迹项目“数字化园区建设”4个子项建成试运行,并开通园区免费WIFI,安装互动科普硬件。

“十三五”期间,成都准备建设智慧博物馆体系和“锦城家珍”数字化展示,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物资源全面进行数字化,然后依托网络进行展陈。

但以智能技术控制与管理模式实现博物馆的展示与体验、教育与研究、分享与传播等功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活动开展

四川文博抓住不同时间节点,针对不同社群团体,设计组织机制,策划文化活动,并用多种表现形式向市民诠释馆藏文化或展览主题,为博物馆和公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并打造出不少博物馆文化活动品牌。

(一)搞活社教活动,拉进博物馆与普通市民的距离

1.积极利用节庆、临展等时间节点。

春节期间各博物馆会举办多种活动,如杜甫草堂博物馆的“人日”游草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都大庙会、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太阳节、三星堆的大祭祀、川菜博物馆的小年祭灶等活动。

自贡恐龙博物馆则在自贡灯会期间,化用西方节庆的概念,组织“自贡恐龙复活节”。

国庆也是博物馆不会放过的时间节点,如刘氏庄园博物馆借国庆人气举办“公瓒酒道馆”开馆活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国庆盆景展、重阳书画展等。

近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也成为博物馆活动活跃的时间,金沙遗址博物馆曾举办《黄河流域彩陶大联展》《君住长江尾——良渚文明展》等临展,并设计相应的主题性社教活动,效果很好。

2.注意活动的连贯性、主题性、展演性、丰富性。

武侯祠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三星堆大祭祀等文化活动一年一度,各有主题。

如武侯祠博物馆把成都大庙会作为三国文化的延伸平台,用以展示四川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浓缩的文化景观,强调展演性和丰富性;三星堆大祭祀的场景复原、人物古着、仪式氛围将参观者带回古代;刘氏庄园的公瓒酒道馆开馆活动再现老酒坊祭酒仪式,充分使用鸡公车、黄包车、民国服饰等情境化道具;武侯祠博物馆2016年“三国季”主题文化活动组织专题讲座、文化展览、三国戏曲、丝竹国乐、相声曲艺、社教课堂、盆景大赏等各种活动;金沙遗址博物馆结合临展精心设计各种强调广泛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活动。

(二)主动打造面向学校的“第二课堂”

四川博物院、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都结合自身特色,针对青少年开设各种各样的活动。

四川博物院持续多年的“小小讲解员”“暑期蜀绣培训班”“巴蜀书画兴趣班”等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其还开设了“谁的手最巧”、汉代陶石主题工作坊两个固定的传统文化课堂。

武侯祠博物馆主打三国文化的“武侯学堂”寒暑假免费开班,开展三国主题的原创益智游戏教学,邀请三国文化专家亲自授课。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智慧堂”开设暑期艺术托管班。

三星堆博物馆实施“学生走进三星堆——三星堆文化进校园”的“双进”活动。

杜甫草堂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遗迹,依托四川杜甫研究学会的学术资源,从诗歌文化向传统文化拓展,在2012年推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验项目——“草堂一课”,用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系列、七大板块、二十多门课程,涵盖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古建、园林、考古、鉴赏、礼仪、民俗等方面)和教学活动(今已开课四百余次,覆盖全市大中小学四十余所),探索青少年公益性社会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博物馆社教项目的成功案例和行业典范[5]。

自贡恐龙博物馆为学生开设模拟挖掘、恐龙拼图等30多门科普课程[6],还推出四川省科技厅50万元“移动式数字趣味恐龙教室”项目。

非国有博物馆也积极介入此类活动。

2015年9月1日,建川博物馆与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联合举行开学典礼;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珍珠港太平洋航空博物馆共同发起获美国政府串联博物馆交流赞助的计划[7]“过去到现在:

中美联系的桥梁”,并在此框架下,与都江堰光亚学校结成该交流项目合作伙伴,开展相关的社教活动。

2016年四川省文化厅在全省初步建立博物馆中小学生教育项目库,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结合、与学校课程有机契合,还有创新空间。

(三)走进公众生活,参与社区文化生态建设

四川博物院2010年创建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馆藏珍贵文物送到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等基层群众的家门口,先后推出“走进军营”“走进地震灾区”“走进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活动,策划“艰苦历程红军长征过四川”“川籍之帅”等几十个展览,在全省各地开展了80余次基层展览,行程15万余公里,接待观众近150万人次。

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11年度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社区文化促进奖”、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和“首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等众多殊荣。

2015年,“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先后在巴中、达州两地设立分馆,让流动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