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877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备课教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简述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的基本观点。

3.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说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3.分析评价: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较协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每个民族都在童年时代做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于是神灵便诞生了,这种心理使人们将大自然的许多事象,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化,并对其崇拜。

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而最崇拜的山是公明山和焦山,视其为神山,称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佤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

时至今日,沧源佤族民众仍然视两座山为“神圣”之地,十分崇拜。

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1)许多民族将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神化,并对其崇拜,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评价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

答案 

(1)地理环境决定论。

(2)消极影响:

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影响: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作用。

知识点拨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B.狩猎与耕作

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发展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分析评论: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这些言行体现的是哪种人地关系?

这些言行过激在什么地方?

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有何危害?

答案 人类中心论。

 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产生的思想根源:

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了否定和批判。

 危害:

使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拨

 人类中心论

读“人类社会演进(图甲)和人地关系(图乙)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如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核心思想:

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

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

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下面的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仔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2)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3)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

请以森林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产生的相应的环境后果。

答案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我赞成人地伙伴论。

 因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中心论则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只有人地伙伴论既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进而提出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关系。

(3)不一定。

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只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经营管理好现有森林,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就不仅能生产大量木材,而且能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相反,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使环境恶化,导致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知识点拨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__时段。

图中所示可能产生较严重环境问题的是____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A.核工业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选择填空)。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应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答案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水平降低 B以后 A—B

(2)C (3)B (4)C

知识小结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该词最早引进中国的是清代学者严复。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

据此回答1~2题。

1.龙图腾体现了我国古人同环境的关系是(  )

A.崇拜自然B.征服自然

C.天人合一D.改造自然

2.下列语句中能体现上题中人地关系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C.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D.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腾是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迷信,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体现的人地关系是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2题,A选项和C选项体现的是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D选项体现的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B选项过分夸大了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畏惧、崇拜自然的思想。

我国谢家泽教授提出将“人类圈”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圈层。

他认为,人类平均每年移动的土石远高于岩石圈形成的速度,生物的灭绝速度也超过了恐龙灭绝的时代,人类已经成为改变全球环境的强大力量。

据此完成3~4题。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狩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生态文明时期

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

D.华北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最为严重。

第4题,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破坏造成全球二氧化碳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其他选项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而非全球性的。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的。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回答5~6题。

5.“宇宙飞船经济”体现(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

D.人地对抗性思想

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 5.C 6.D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济”是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活动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7.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图甲中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

试说明原因。

(2)图乙中①地(提示:

林区)和②地(提示:

草原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答案 

(1)二者关系:

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的地区。

原因:

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

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原因:

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等。

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解析 

(1)通过人口密度图和生态极危急区的分布可以知道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的主要

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

专项提能4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反映。

从图中找到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通过反馈作用影响人类社会。

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将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2)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描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

(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从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

答案 

(1)A④ B⑥ C⑤ D③ E① F②

(2)D

(3)A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分析人类主观要求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客观属性、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故A填对立,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说明人类与环境是统一的,故B填统一。

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C填物质资料生产,D填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E填改善环境质量,F填人类与环境统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地关

系思想是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第(3)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所致,因此要从根本上协调人地关系,必须控制人口规模。

40分钟课时作业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完成1~2题。

1.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森林破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

C.天人合一论D.人地伙伴论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应该为农业社会。

该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

第2题,阶段Ⅱ图中显示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3.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农业社会初期的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崇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体现了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谋求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思想。

4.下列不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可可西里山区捕杀藏羚羊

B.黄河中游保持水土

C.建“三北防护林”

D.在内蒙古草原退耕还林

答案 A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6.该地产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D.人口问题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第6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考虑草原破坏的景象。

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发展模式。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

8.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现象,发达国家不会产生

B.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经济模式

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

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尖锐矛盾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不包括自然灾害。

第8题,“牧童经济”使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突出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目前,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现象,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所以“牧童经济”并非只是发展中国家的现象。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9~10题。

9.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

D.1900~2500米地带

10.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300米以下,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300~1900米之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第10题,依据上题分析知,1900米以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选B项。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

A.采猎文明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D.信息文明

12.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资源B.科技

C.市场D.交通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横坐标表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

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等的依赖最强,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的依赖最强,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等的依赖最强。

第12题,信息文明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13.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鉴于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

材料二 为解决农用地膜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我国武汉大学张俐娜教授提出了以蔗渣浆、麦秆、芦苇浆为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素“共混膜”的研究课题,已获成功。

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农作物增产20%,而且其使用寿命一旦终结,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也会在40多天内自动降解,对土壤无副作用。

(1)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生态破坏,二是(  )

A.环境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地沙漠化D.水质性缺水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农村工业污染蔓延和(  )

A.农业自身污染B.化肥污染

C.农药污染D.畜禽粪便污染

(3)环保专家预言:

废弃的地膜最终将成为祸害。

你认为会造成什么“祸害”?

(4)有人建议焚烧处理这些一次性快餐盒和农用薄膜等普通塑料废弃物,你认为是否可行?

为什么?

对已散落于土壤中的地膜碎片,根据现在的国情,你认为该怎样处理为好?

(5)张俐娜教授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积极的环保意义?

答案 

(1)A 

(2)A

(3)普通地膜等塑料废弃物不溶于水,在自然界中约需2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长期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和农作物的根系发育,使农作物减产。

(4)不行。

焚烧时不但会产生大量难以烧尽的烟尘、HCl气体,还会产生强毒性、致癌的“二恶英”,污染大气。

 筛出土壤中的地膜碎片,进行化学处理,或回收利用。

(5)充分利用了麦秆、蔗渣等农作物废弃物,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该薄膜可被生物降解,使农作物增产。

14.下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

读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用4组箭头表示的:

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________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类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________的形

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__________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了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______。

(2)在①②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③④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