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docx
《16社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社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社戏
16社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
那里的人:
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
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
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
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
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 “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
”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
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
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
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
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
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
17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
2、过程与方法:
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1.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2.听磁带录音,体会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语气,可以模仿朗读,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学习激情朗读的技巧。
3.老师范读,学生比赛朗读重点段,当场评出最佳者。
4.请同学上讲台讲一讲安塞腰鼓的历史:
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整体感悟
1.本文是高原生命的火热颂歌,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是生命和力量的颂歌,是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它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
作者是陕西人,曾是高原一位浪漫诗人,他对黄土高原深深的情结由来已久,文中体现了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此文曾获鲁迅文学奖。
2.分组讨论,抽代表谈谈初读此文的感受。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者受鼓励)
3.找出文中标志文章脉络的语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探究其作用:
这句反复出现了四次,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感情到达高潮。
第二课时
研读与赏析
1.分男女生朗读全文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
表演前—安静的腰鼓表演中—激昂的腰鼓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2.快速浏览全文,准备抢答:
a.文章的主题: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b.黄土高原人的性格:
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
壮阔、豪放、火热。
c.哪段用的反义词最多?
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作用: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品读场面描写:
宏伟的场面(5~13),雄壮的响声(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
问题探究
(要求:
请同学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
1.怎样理解“遗落了一切冗杂”的深意?
启示:
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隆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它模拟腰鼓声的回响,重叠使用是为了形成排比句势,突出腰鼓声释放的磅礴能量,还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渲染它的奇特效应。
3.为什么要和江南对比着写?
黄土高原的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只有安塞腰鼓才能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江南流水则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4.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
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短句的运用:
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有力,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如: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请同学找出文中类似的短句仔细研读和体味,并且试作简要分析。
6.研读文中静态描写的地方。
开篇即以静写声,蓄势待发,让人联想起暴风雨前的宁静,结尾的静是有声写无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情形展露得淋漓尽致。
如:
以鸡啼声来反衬寂静。
18竹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儿歌《影子》,请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展示后,教师语:
儿歌中的我和影子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对影子产生过兴趣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
(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搜集来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可作提示:
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
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
本文中除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文表现出的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的描写句,并陈述你喜欢它们的理由。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拓展延伸
小结导入:
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
请一个同学背《童趣》,其他同学作评价、修正、补充。
2.拓展延伸: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
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你们就能拥有童年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一片枯叶,一叶残贝,一抹斜阳,都能让你感动流连,受益匪浅,祝愿同学们永远快乐充实!
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
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字数不限、体裁不限)。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好的作品要展览)
19观舞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郁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
抓住这一契机,师问: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
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
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形体的美。
16段。
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
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
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明确:
飞动的“美”。
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四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四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
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
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学生可能会答:
有。
如果没有学生回答,老师可以提示:
春节联欢晚会上你们看过这样的舞蹈吗?
)
有的,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
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
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
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随即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雀舞”。
放完后,学生写。
写完后,展示,交流。
)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得好,写得也很优美。
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
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古典到现代,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地震撼。
我衷心地祝愿大家每天都活得如这舞蹈一样精彩。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形体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心灵之舞 衣饰 飞动的美
神态
20口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
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
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
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
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
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
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
时间副词: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
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
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
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
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
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
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
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用语言营造的声音世界;文言实词积累。
教学设计
解难回顾
组织学生将上课时留下的问题的讨论结果公布出来;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点拨重点实词的理解。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
研读欣赏
1.请学生表演朗读全文,特别让学生感知能否从其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朗读完后,请学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品味、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表演前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紧抓“满”“无”二字,体会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向往之情。
第一幕场景:
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
“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更显其静。
后由睡到醒,形成了一个高潮。
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
第二幕场景:
再次营造深夜寂静气氛,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第三幕场景:
紧张慌乱及表演以假乱真造成的紧急气氛。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品味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再写道具,与第一段呼应,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口,而非借用他物。
问题探究
由学生分组表演善口技者表演前及每一幕场景的观众反应,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幕场景的关键神态描写词语来评析。
归纳提高
让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及其不同作用,辨别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并举《陌上桑》加以体会。
正面描写:
精彩的内容。
侧面烘托:
a.简单的道具。
b.观众的反应。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教师对文章的概括,由学生填空。
□教学设计
一张______,两三件______,四方______,听得五______,六______,心里七_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真乃十______。
(答案:
口,道具,宾客,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1.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
2.表演道具一桌
一椅
一抚尺
3.观众反应 伸颈、侧面、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
生活中,我们读书看报,总不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谈论事物,总不免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流利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这就需要我们学点议论的知识。
文题一 从课文或你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叙述或描写的段落,试着自己加上几句话,表明你从中读出的观点
文题二 选择一件你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写一篇短文,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写下你的思考。
文题三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写作导航
文题一解析
写作要求
从课文或你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叙述或描写的段落,试着自己加上几句话,表明你从中读出的观点
一、写作点拨
审题指导
这个作文题是写一个片段,要求从课文或者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段落,写出自己的观点。
如下面这段文字: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比利时国王和王后邀请他去做客。
国王按约定的时间派了宫廷小汽车去火车站接她。
火车来了,司机却找不到爱因斯坦,便空车回去向国王报告,说教授没有